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7省份半年報:長三角挑大梁,中部“吊車尾”,東北踩油門?,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3 年是中國經濟向常态化運行軌道回歸的關鍵一年。上半年,全國 GDP 同比增速恢復到 5.5% 的水平,走出了 " 含金量比較高 " 的速度。
截至目前,除安徽、陝西、新疆及西藏外,27 個省份的期中答卷已經出爐。
整體來看,共有 15 個省份 GDP 增速跑赢全國平均水平,上海以 9.7% 的增速位列第一,江蘇則以 3556.2 億元的增量居首。
分區網域來看,東中西部省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板塊特征——長三角挑起大梁,中部省份增速墊底,西部資源省份依靠能源優勢増勢可觀,東北地區部分延續一季度的回暖走勢。
經濟數據的表象之下,既有短期之 " 形 ",也暗藏長期之 " 勢 "。按照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進入下半年,更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
長三角挑大梁
以 5.5% 的全國水平為基準,已公布上半年數據省份中,有 12 個省份 GDP 增速低于全國水平,13 個省份高于全國水平,北京、四川與全國持平。
東部 10 個省份中(按國家統計局劃分口徑,下同),廣東(5.0%)、福建(3.8%)和天津(4.8%)GDP 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地區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增速,都挑起了大梁。
由于去年疫情影響導致基數較低,今年上半年上海以 9.7% 的增速遙遙領先眾省份,包括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5.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37.2%、社消零總額同比增長 23.5%、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 11.4% 等分項數據,也表現得格外亮眼。
年初,為了大力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上海制定了 " 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 " 行動方案,也定下 "5.5% 以上 " 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标。上半年的成績單,展現出其明顯恢復态勢。
緊随其後的海南亦是類似的邏輯,在去年上半年增速為 1.6% 的基礎上,今年海上半年海南增速錄得 8.6%,在已公布數據省份中排名第二。
江蘇、山東、浙江三個經濟大省的 GDP 增速均在 6% 以上,分别是 6.6%、6.2% 和 6.8%。三地的經濟總量位次也非常穩定,依舊排位第二、第三與第四。
值得關注的是 " 老二 " 江蘇,與 " 老大 " 廣東的經濟總量都首次突破 6 萬億元,但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江蘇 GDP 增量為 3556.16 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江蘇的絕對增量更多,增速也更快,縮小了與廣東的差距。
針對廣東低于全國同期 0.5 個百分點的增速,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解釋:
" 無法忽視的客觀現實是,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外向型特征明顯的廣東首當其衝,風口浪尖的承壓劇增。與此同時,受全球市場影響,消費電子行業增速趨緩,燃油車市場持續低迷,石化行業整體走弱,鋼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 …… 廣東多個支柱及優勢產業進入行業調整期,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
同時,楊新洪提到," 在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基礎上,廣東 GDP 每增長 1 個百分點,都意味着更大的增加值,也意味着要保持 GDP 穩步增長,廣東更要付出加倍努力 "。
再看京津冀地區,今年上半年,河北和北京經濟總量首次突破 2 萬億元。增速方面,河北持續發力,以 6.1% 的經濟增速領跑京津冀,北京與全國 5.5% 的速度持平,天津的增速則只有 4.8%。
今年上半年,天津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同比下降 16.0%。分產業看,主要是服務業投資下降 26.8%;分領網域看,主要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 46.7%。
天津對于今年的經濟預期已經比較 " 保守 ",把全年增速定在 "4% 左右 ",是唯二低于全國 "5% 左右 " 目标的省份之一;另一個是北京,其全年目标定在 "4.5% 以上 "。
北京的經濟增速則主要受工業影響,具體而言就是疫苗生產。據北京統計局披露,今年一季度,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 7.4%,剔除疫苗因素則上漲 1.8%;今年上半年,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剔除疫苗因素,則是增長 4.6%。
對比兩次統計數據,疫苗下滑帶來的影響,已逐漸釋放。另一個信号是,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從 4 月份開始轉正,已連續三個月保持增長。由此可以預期,北京整體經濟走勢将回歸日常。
中部增速墊底
再看中部地區,除安徽外,中部五個省份已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從增速來看,只有湖北高出全國 0.1 個百分點,山西(4.7%)、河南(3.8%)、湖南(3.6%)、江西(2.4%)都比全國水平低。放到全國來看,這個板塊的增速可以説是 " 吊車尾 "。
2022 年一路高光的江西,給 2023 年的增長增添了難度。從今年一季度開始,江西 GDP 增速驟然下降,同比增速只有 1.2%,排在 31 個省份最後一名。到了今年上半年,GDP 同比增長 2.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3.1 個百分點,又暫時位列倒數第一。
近年來一直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推動新興工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強省邁進的江西,去年為什麼快、今年為什麼慢,其實都與工業息息相關。
今年一季度,江西第二產業是負增長,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2.8%,十大重點行業呈現 " 五增五降 ",而且 " 受上年同期基數較高及需求不足導致部分行業不景氣影響,工業增速出現回落 "。
到了今年上半年,江西十大重點行業從 " 五增五降 " 恢復為 " 七增三減 ",規上工業增加值從 " 下降 2.8%" 回升至 " 增長 2.9%",但全省三產結構(4.7:43.8:51.5)進一步向三產傾斜,二產較去年同期 " 回落 1.7 個百分點 ",三產首次占比過半。
而且,今年 6 月,江西工業經濟 " 仍面臨動力不強、需求不足以及部分地區、行業下行壓力較大等問題 "。下一階段," 确保工業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 成為重點。
和江西類似,湖南也是去年風光、今年谷底。去年全年,湖南 4.5% 的增速位列全國第三,今年上半年,湖南 3.6% 的增速暫時位列全國倒數第三,僅高于廣西和江西。
7 月 3 日,湖南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了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會議指出,要 " 做好經濟形勢預測分析,認真分析透當前經濟運行的真實狀況,分析透歷年歷史欠賬給我們可能帶來的影響,分析透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并且要 " 堅持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做好統計工作,确保當期數據真實準确,客觀反映經濟運行趨勢和态勢 "。
升降分化明顯
12 個 GDP 增速低于全國的省份,3 個在東部地區,4 個在中部地區,還有 4 個在西部地區,1 個在東北地區。不過,後兩個板塊省份的成績,有好有次、分化明顯。
西部地區 12 個省份中,陝西、新疆、西藏還未公布具體數據。看 GDP 增量,四川相比去年上半年增加 1724 億元,這一數據在全國能排到第七名,其餘 8 個省份的 GDP 增量都在千億元以下。看 GDP 增速,雲南(5.1%)、重慶(4.6%)、貴州(4.4%)、廣西(2.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半年," 水電大省 " 雲南曾遭遇缺水危機。作為全省發電主力的水電,上半年發電量下降 23.6%。從用電端看,其工業用電量也下降 1.6%,主要影響的是采礦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不過,雲南的工業也有亮點。近兩年,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成了雲南煙草、電力、有色之外的第四大支柱產業。今年上半年,電子行業增加值對雲南規上工業增速貢獻率達 78.1%,是貢獻最大的行業。
重慶則吃了電子行業的虧。上半年重慶的支柱行業中,汽摩、材料為全市工業經濟作出近九成的貢獻,而第一大產業電子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3.9%,拉低規上工業增速 0.7 個百分點。分產品看,計算機整機產量同比下降 18.7%,顯示器下降 10.6%。
較高的 GDP 增速,同樣出現在西部這個板塊,内蒙古(7.3%)、甘肅(6.8%)、青海(6.8%)、寧夏(6.5%)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這四個省份有個明顯共同點:能源工業——内蒙古的煤和風電,甘肅的有色金屬,青海的太陽能與锂,寧夏的煤和硅。強勁的工業為整體經濟增速奠定了基礎。
内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副局長汪傳敬介紹,上半年 " 煤炭產能持續釋放,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穩居全國第 2 位,日均產量穩定在 300 萬噸以上;電力生產持續加快,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保持全國首位,上半年累計外送電量達到 1388.1 億千瓦時,日均外送電量再創新高 "。
甘肅也實現了工業較快增長,有色、石油開采、石油加工、電氣機械、煙草等重點行業對經濟 " 拉動有力 "。
青海有 41.5% 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增長,其中多晶硅同比增長 4.4 倍,單晶硅增長 1.8 倍,太陽能電池增長 1 倍,化學纖維增長 1.4 倍,碳酸锂增長 48.9%。
東北三省表現不一。遼寧和吉林延續今年一季度的回暖勢頭,吉林上半年 GDP 增速為 7.7%,遼寧為 5.6%。兩省消費市場復蘇比較明顯,社消零增速分别為 9.1%(遼寧)和 15.6%(吉林),在已公布省份中排名靠前。
黑龍江是東北的 " 例外 ",上半年增速只有 4.7%,不僅比全國少了 0.8 個百分點,比它一季度的增速也減少 0.4 個百分點。從三產數據來看,黑龍江二產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 0.1%。
三地的增速走勢出現分野,但不容忽視的是東北地區 " 投資 " 這駕馬車已經有了變化。央企領投的 5000 億大單,涵蓋工業、農業、能源、基礎設施等多個領網域;寶馬集團宣布在遼寧追加 100 億元投資 …… 過去是 " 投資不過山海關 ",現在有了 " 山海關不住 " 的迹象,國家隊、市場力量正在加碼東北。
過去十年,這個地區的增速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今意識到 " 退無可退 " 的東北,也開始了絕地反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