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合資車,如何反擊比亞迪,歡迎閲讀。
從 " 油電同價 " 到 " 電比油低 ",新能源車企們把戰火徹底燒到了燃油車的腹地。
過去幾周,在比亞迪榮耀版的強攻下,朗逸、軒逸們頹勢盡顯,新款凱美瑞也不再奪目。
很顯然,這波 " 電比油低 " 的大招,是為合資油車量身打造的。
合資品牌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效仿比亞迪,喊出了 " 油比電強 "" 油比電穩 "" 油比電低 " 的口号,紛紛推新或降價,标致甚至推出新款 408 前來應戰。
只是合資車的這波反攻,能起到效果嗎?
油比電強?
合資的反攻有沒有效果,翻翻銷量榜一看便知,從上個月 " 秦 " 王掃六合不難發現,這波反攻有效果,但不大。雖然合資車企們的口号喊得很響亮,不過從實際上看,更像是呼聲大過了行動。
首先,從降價規模上來説," 油比電低 " 就是不成立的。
前段時間,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今年車市的降價規模進行了一次摸底統計。
從數據來看,2024 年的價格戰持續激烈,短短 3 個多月内,汽車市場的降價規模已經達到了去年的一半,共有 51 款車型得到降價,不過在這 51 款中,插混和純電是主力,而燃油車不足 5 款。
其次,在降價力度上,合資車也沒舍得對自己更狠一點。
以軒逸為例,秦 PLUS 推出榮耀版後,雖然軒逸立刻跟随喊出 " 油比電穩、更比電低 ",給出了 6.98 萬元的超低起售價,但實際上,這只是針對已經舊版軒逸經典款給出的政策,而新款軒逸售價仍在 10 萬元以上,遠超自主車型七八萬的售價。
朗逸也同樣如此,主銷車型售價仍 10 萬元以上,在這波降價潮中也沒有推出新車型,更不要説增配降價了。
相對而言,比較實誠的是北京現代和東風标致,前者把新款伊蘭特賣到了 7.28 萬元起,配置和空間相對比較出色;而後者降價增配,不僅換裝新發動機,價格還低了 2 萬元,确實是有在努力的,只是無奈體量較小,難以形成規模。
在 20 萬級别的市場中也是類似的景象,凱迪拉克 CT5 直降 7 萬引起了一波小轟動,而新款凱美瑞由于剛上市,還沒有到為銷量出力的時候。
相同的是,他們目前的銷量都比亞迪漢榮耀版遠遠拉開了。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光是 " 油比電低 " 不符合實際,還在于 " 油比電強 " 也是不成立的。
在上周末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歐陽明高院士對 " 油比電強 " 給出了它的看法,他表示,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插混和純電并駕齊驅,插混即将成為入門市場的主流,無論是經濟性、動力性、還是可靠性,都遠遠強于燃油車。
所以,油比電強的邏輯,是從哪來呢?
不平等競争?
把話題拉回到油電競争上,前幾天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表示新能源車的市場表現之所以出色,是因為新能源車免繳購置税形成了很大的價格優勢,因此和燃油車之間形成了 " 不平等競争 ",
此話一出,網友們紛紛指責崔東樹是合資代言人,不過客觀來説,油電之間 " 不平等競争 " 情況的确是存在的,但這并非燃油車衰落的核心原因。
首先,從利潤和價格的角度來説,當前新能源車之所以更具優勢,并不僅僅是免交購置税的原因,還在于新能源車的讓利空間遠比燃油車大。
就像比亞迪秦 PLUS 的價格之所以能一降再降,首先是随着新能源產業鏈的成熟,電池成本不斷下降使得整車價格下降。要知道現在榮耀版搭載的磷酸鐵锂電池,在價格上相比去年的冠軍版已經腰斬。
另一方面,比亞迪拉通了全產業鏈,通過自產自銷零部件以及規模化優勢獲得了更大的讓利空間,對于當前處在 " 打江山 " 階段的比亞迪來説,自然會通過這部分利潤換取更大的銷量市場,更何況即便是 7.98 萬的秦可能都是不虧錢的。
相比之下,合資燃油車當前的促銷力度已經達到了一定底線,合資車企在利潤和規模的舒服下也難以和比亞迪真正血拼刺刀。以軒逸為例,A 級車銷冠的另一面,是僅靠一款車苦撐着日產在中國的半壁江山,如果軒逸不賺錢,整個日產在中國可能都會陷入衰退之中。
更糟糕的是,對于合資燃油車來説,最難的不是降價,而是降價後沒人買。就像馬路三大媽之首、曾經的全球乘用車銷冠卡羅拉,雖然近幾年價格不斷下探,但銷量卻已節節敗退,2 月份銷量僅剩 2700 多台,市場幾乎已将其遺忘。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不僅僅是新能源車在購車成本上有優勢,更重要的是在用車經濟性上也形成了碾壓之勢。王傳福在前幾天的百人會上做出預測,未來 3 個月内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将會突破 50%,這意味着更多消費者将會放棄燃油車,選擇新能源車。
很顯然,合資車企如果想要做出反攻,無論是 " 油比電強 ",還是 " 油比電低 " 都是不符合邏輯和事實的做法,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加速新能源轉型,就像别克 GL8 一樣,今年将會推出插電混動版車型,相信會成為滕勢 D9 的一大威脅。
如果做不到電動化,不妨退而求其次選擇反向出海。從全球視角來看,當前的新能源汽車還并沒有形成絕對的主流,還有很多國家的汽車市場需要進步,退出國内轉向其他市場,可能是部分合資車企比較現實的一條出路。
寫在最後
從 " 油電同價 " 到 " 油比電低 ",以比亞迪為首的自主車企正在重新建立市場格局。
在這個過程中,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并駕齊驅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新能源車的成本或價格優勢,而是新技術終将取代舊技術,先進生產力終将取代落後的生產力。
最後被淘汰的并不是燃油車,而是不夠智能化、配置不豐富的燃油車。消費者擁有選擇的權利,才是新能源車的最大價值。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