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又一國企與華為合作落地,旨在“扭虧為盈”?,歡迎閲讀。
華為 " 第五界 ",迎來了新的進展。
近期,上汽與華為合作被持續報道,終于有了結果,雙方将采取智選車模式,也就是新車将歸屬鴻蒙智行。
消息顯示,雙方正計劃推出兩款 20 萬級新車,品牌名稱或為 " 尚界 "。并且,上汽與華為的合作将基于上汽旗下子品牌飛凡汽車的原有產品開發,上汽集團将重啓内部代号為 ES37 的新車項目,這個定位于中型純電 SUV,因榮威與飛凡整合而被擱置的項目,即将重生。
來看華為與其他四家車企合作智選車模式,不管是銷量還是聲量,至少能為車企帶來其中一項助益,能夠更好地改善車企現狀,幫助深陷泥潭的車企扭轉局面。而經歷了 " 暗淡 " 的 2024 年的上汽集團,也需要尋找合适的契機主動求變。
上汽如何抓住新契機?
2024 年,上汽集團共銷售 401.3 萬輛新車,同比下降 20%,僅完成目标銷量的 74%。
其中,自主品牌銷量超過 240 萬輛,占比 60%。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團共銷售 123.4 萬輛新能源車,同比增長 9.9%,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共銷售 80 萬輛新能源車,占比達三分之二。
眾所周知,五菱新能源車型以 10 萬級以下的產品為主,反映出的問題是,上汽集團其他中高端新能源銷量成績還有待提升。具體來看,上汽通用共銷售 10.49 萬輛新能源車,上汽大眾 ID. 系列共銷售 13 萬輛新車,上汽智己共銷售 6.55 萬輛新車。
相比一汽、長安等友商,上汽集團新能源車銷量可圈可點,但如果僅看中高端車型銷量,上汽集團并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是自主乘用車品牌智己,在同級市場競争中處于劣勢。
具體來看,一汽紅旗 2024 年共銷售超 40 萬輛新車,是自主高端品牌中當之無愧的冠軍;長安旗下阿維塔品牌銷售 7.36 萬輛新車,實現銷量翻倍;東風岚圖則銷售 8.57 萬輛新車,增速達 70%。顯而易見,上汽集團中高端新能源車銷量相比友商并不出色。
此外,上汽集團發布的公告稱,預計 2024 年淨利潤 15 億至 19 億元,相比 2023 年,将減少 122 億元到 126 億元,同比減少 87% 到 90%。
尤其是已公布的 2024 年三季度财報,僅 2.8 億元的淨利潤同比下降 93.5%,在快速新能源化以及持續内卷的市場局勢中,上汽集團急需找到盈利突破口,實現 " 扭虧為盈 "。
如此看來,幫助賽力斯實現利潤轉正,以及幫助北汽新能源和江淮完成口碑逆轉的華為,是當下最有利于上汽集團扭轉局面的選擇。
原因在于,其一,華為的口碑熱度顯而易見,高曝光率,有效的傳播使得華為成為當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流量擔當;其二,華為在新能源解決方案上有獨到的見解與技術能力,能夠幫助車企快速改善產品力,補強產品差距;其三,使用華為技術,提升競争力帶來的效果就是實現市場規模效應,從而更好地實現成本下探,這也是車企在新能源領網域實現盈利的關鍵。
重啓飛凡產品,機會更大
根據目前的消息,上汽将重啓飛凡汽車原有的產品與華為深度融合,也就意味着雙方合作的產品或将成為智選車模式下,客單價最低的一個品牌。
為什麼説飛凡的產品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首先,飛凡作為上汽乘用車第一個新能源品牌,有着一定的品牌認知度。将飛凡的產品重新研發包裝後歸入雙方合作的新品牌,有更強的故事性。
其次,飛凡作為上汽乘用車中端品牌,其價位更容易打進熱賣市場,閱聽人度更高,用户群更大,更容易實現走量。
第三,剛剛過去的比亞迪智駕三板斧,已經能夠説明今年新能源車市場的走向,智駕作為 2025 年用户購車的重要因素,基于平價,實現全民,才是主旋律。而飛凡的產品搭配華為智駕,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同時有利可圖,也就意味着不會出現多數高端新能源品牌 " 賣一輛虧一輛 " 的窘境。
最後,飛凡擁有上汽乘用車在新能源領網域的一切資源,上汽乘用車在除了智駕上的其他技術層面均有着很強的技術底藴與研發能力。因此其產品與華為合作可稱為強強聯合,能夠将雙方的優勢最大化,簡化了很多需要 " 從頭開始 " 的程式。
也就是説,上汽集團已經沒有時間重新與華為孵化一個以全新車型定位和產品矩陣打造的新品牌,而是必須走捷徑,在最短的時間内将現有資源優勢最大化,短期内就能看到市場效果。
上汽集團的這條路徑,或許也給了那些對未來想要與華為深化合作的大集團,一個很好的模仿案例。作為對比,另一家在淨利潤上堪稱與上汽集團 " 難兄難弟 " 的廣汽集團,也有與華為合作的消息。
不同的是,廣汽集團旨在與華為打造一個全新的豪華品牌,雖然也将用現有的產品資源做嫁接,但不同的是豪華品牌與上汽的偏平價品牌相比,閱聽人面還是更小。
此外,在廣汽集團新豪華品牌推出後,現有的豪華品牌昊鉑,或淪為平價品牌,抑或被并入廣汽埃安,無論結局是哪種,實際都沒有上汽直接與華為打造閱聽人面更大的平價品牌聰明,畢竟昊鉑并未打出相應的市場基調,市場認知度非常有限。
結語:" 四界 " 絕不是鴻蒙智行的終點,相信 " 尚界 " 也不會是華為智選車的最後一家。華為為各大車企帶來 " 新生 " 的機會,但同樣,華為也并非萬能,仍然需要看車企是否能抓住改變命運的機會。只有選對了策略,才能在未來新能源殘酷的競争中穩步前進,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