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深圳的“城中村”裏,藏着孩子們的“公共客廳”,歡迎閲讀。
你知道新業态從業者嗎?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公布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已達 8400 萬人,占職工總數的 21%。
換句話説,每 100 個職工裏,就有 21 個新業态從業者。
他們大多分布在騎手、網約車司機、家政等服務業領網域,為了獲取更高收入,往往會向服務業态更完備的城市聚集,在此過程中不少從業者會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希望給孩子托舉到更高的平台上。
另一方面,今年 10 月,《中國兒童友好城市發展報告(2024)》正式發布。這标志着國内對兒童友好型城市環境建設的重視達到了新的高度。
兒童友好型城市是指一個城市在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的需求和權益,确保兒童能夠在安全、健康、平等和有尊嚴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的城市。
畢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趨勢,城市家庭面臨的兒童問題也變得更加復雜多樣,這對 " 兒童友好 " 的服務、保障和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早在 2015 年,深圳就提出了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在近 10 年時間裏,深圳也在盡力打造利于兒童發展的一線城市,并推動公共空間的兒童友好化改造,以滿足孩子們的需求。
一方面是城市新業态從業者群體持續擴大,一方面是城市致力于打造 " 兒童友好 " 氛圍,在此趨勢下,社會各界都在探尋解決方案。本期顯微故事,就将走進幾家位于深圳的兒童友好空間——美團 " 袋鼠寶貝之家 "。
這些空間為深圳的新業态者的随遷子女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在解決家長 " 四點半 " 難題的同時,滿足兒童多樣化的需求。
這個空間,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思考的視窗:如何在城市發展中,更好地融入兒童的需求,讓他們成為城市發展的一部分,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每天下午 4:30,龍華區民治街道的美團騎手黨群服務中心會準時熱鬧起來。
4:30 是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的牛欄前學校的放學時間。放學後,幾個小孩子便會手拉手穿過馬路,來到黨群中心 " 報到 "。往往他們人未至,聲先至,彼此争相叫喊着 " 佳怡老師,我們來了 "。
佳怡是黨群服務中心兒童友好空間 " 袋鼠寶貝之家 " 裏,負責照顧孩子們安全的駐點老師。她曾是一名幼師,説話温温柔柔的,來這裏報道的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她。
當佳怡老師一露面,孩子們便會熱情地圍上去,拉着她的胳膊、衣角,叽叽喳喳地開始講述自己今天在學校裏的生活。
有時佳怡被七八個孩子扯着,踉踉跄跄,但她依舊會耐心地聽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分享完趣事,随後用温柔卻不容置疑的語氣説:" 那接下來,你們該幹什麼了?對,寫完作業就可以玩了。"
寫完作業後的玩耍時間是小朋友們最期待的時刻。袋鼠寶貝之家裏有寬闊的空間、各種動手玩具,每個月還會開展主題課程或活動,小朋友們能盡情在這裏釋放天性、打鬧。
孩子們喜歡這裏,也樂于當這裏的主人。每當有參觀者進來打量空間時,他們便熱情地向來人介紹這裏的情況。
8 歲的宋梓就是最積極的小主人之一。" 你過來看這個照片,這是我,這也是我 ",宋梓喜歡向來人展示照片牆,一張張照片串起了這幾年來他參加過的活動,也見證了他從一個拍照害羞、喜歡站在人群邊緣的孩子,逐漸搶占 "C" 位的過程。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閲覽室裏那本《爸爸超人》繪本,向大家展示那副挂在閲覽室裏最高處的畫作——那是他畫的爸爸工作時的場景,他覺得工作時的爸爸,有點像個超人。
▲ 右上角即宋梓畫的《我的騎手爸爸》
宋梓的爸爸宋裴是一名騎手,用爸爸的話來説," 他(宋梓)對這裏很熟悉,熟得就像是他的客廳一樣 "。
确實,某種程度上來説,黨群服務中心裏的袋鼠寶貝之家,就是小朋友們的 " 客廳 ",讓他們能在這裏安心度過課後的那幾個小時。
在深圳,兒童課餘時間托管是個大問題,許多雙職工家庭都面臨 " 四點半 " 難題——四點半學校放學後,家長還沒下班,孩子誰來接、接回後誰來看護?導致在孩子放學和家長下班之間,這出現了 " 管理真空 "。
有些父母會選擇學校提供的課後服務,但大部分延時服務,也只能延長 1-2 個小時的看護時間,服務結束時恰逢晚高峰,正是許多新業态從業者如騎手、網約車司機一天最忙碌時刻,他們抽不出空照顧孩子, " 管理真空 " 依舊存在。
于是學校附近出現了一些商業托管機構,如 " 小飯桌 "、托管班,來幫助父母們解決難題。
這些機構往往按小時收費,對許多家庭來説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這些機構多是開在學校附近的民居裏,活動空間有限,為保障孩子的安全,多是側重 " 管理 ",禁止孩子們跑跳、活動,并不能滿足孩子們課後需要的社交、活動的需求。
更多家庭,會選擇犧牲媽媽的職業前景,讓她們換一份輕松、便于照顧家裏的工作,或者直接成為全職媽媽,來接送孩子。
接送是 " 學校 - 家 " 點對點的,缺乏户外活動安排,回家後家長又忙于生活瑣事,很難關注孩子的其他需求,孩子們并不快樂。
但在袋鼠寶貝之家這個 " 客廳 " 裏,孩子們一些被忽視的隐形需求能得到滿足。
每天下午的 4 點半到 7 點半,小朋友們将在這裏度過支配自己時間的 3 個小時。他們可以在這裏玩耍、分享零食、和同齡人一起看書外,這裏還有專門輪值的老師來陪伴小朋友、注意他們的安全。
和承擔居住功能的家、商業化的托管空間不同,袋鼠寶貝之家的存在填補了孩子們在 " 陪伴 " 和 " 社交 " 這塊尚未被很好滿足的需求,孩子們在這裏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招待朋友。
▲位于龍華區民治街道美團騎手黨群服務中心的袋鼠寶貝之家
▲位于龍華區福城街道的美團袋鼠寶貝之家。
早教時間段裏,寶貝和家長共享滿是繪本和玩具的 " 公共客廳 "
今年,宋梓還提出在這裏過了 8 歲生日宴會,這是他在深圳 8 年以來,第一次作為小主人,招待自己的好朋友們。
" 我更喜歡這裏,在這裏,我有一大堆朋友。" 他悄悄地説。
其實,深圳并不缺乏屬于居民的公共社交場地。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23 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鑑數據,深圳的城市公園數量高達 1260 個,居于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首。
此外,深圳市還廣泛布局了閲讀、健身、露營、市集等新場景和新業态,已打造公園書吧 68 個,劃定帳篷區 51 個,建成健身場地 507 處、自然教育中心 47 個。
深圳為什麼還需要 " 袋鼠寶貝之家 " 這樣的空間呢?或者説,除了提供活動空間,公共空間還有什麼作用?
這要從許多新業态家庭面臨的現實困境説起。
新業态從業者指的是在新的經濟活動形态中就業的人員。目前,深圳新業态從業者的數量約為 160 萬人,占就業人員的 12.9%,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互聯網家政、網約車、快遞、外賣、網絡直播等行業,是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了節約房租,大部分新業态從業者會拖家帶口住在城中村的一室一廳或兩室一廳裏。當居住空間有限時,孩子的空間是首先被壓縮的。一些多孩家庭的孩子們甚至沒有一張書桌,更别談玩耍的空間。
▲深圳的 " 城中村 ":
雖然空間緊張,卻也給人們提供了在相對 " 市裏 " 的區網域享受低廉房租的可能
作為二孩父親的騎手李軍描述了他曾經居住的空間:" 我們家四口人住在一室一廳裏,回家身體疲憊時往沙發上一坐,結果到處是孩子的玩具、家裏的雜物,心裏的氣不打一處來,孩子們委屈,我也委屈。"
當家裏活動空間不足時,家長們不得不尋求公共空間。
" 但是經常帶孩子去這些地方并不現實 ",住在深圳羅湖大望社區的全職媽媽芬姐説。
芬姐是二孩媽媽,大兒子今年 15 歲,小女兒今年 3 歲,她居住的大望社區是有名的 " 的哥村 ",房租性價比高,但附近适合孩子遊玩的公園并不多。" 出去一次除了路費,還要買其他的東西,成本太高了 ",加上女兒暈車,芬姐大多數時間只能在家附近轉轉。
" 而且我們沒有時間帶孩子去玩,甚至不知道應該帶孩子去哪裏 ",騎手趙明説。他來深圳近 20 年,開過店、做過小老板,大女兒已經上初中了,他都不知道深圳還有一個科技館可以帶孩子去逛逛。
再者,孩子們放學時間和父母工作時間重合,父母很難配合孩子們的時間,準點接送幾乎是一件 " 不可能 " 的事。
" 深圳有的托管班,45 塊錢一個小時,一天托管 2 個小時就要 90 塊錢,一周就是 450 元,一個月就要接近 2000 元 ",佳怡老師搖搖頭," 在深圳,許多新業态從業者在城中村的房租也才只要 1000 元。"這筆費用,對家庭來説,是一筆很難承受的負擔。
因此,有一定安全活動場所、離家近、有專人照顧的兒童空間,如袋鼠寶貝之家,确實能解決兒童的托管問題。
" 孩子有地方去了,媽媽們也能出去工作了 ",宋梓的媽媽説。以前她因為要照顧孩子,大多只能做酒店前台、物業這些能錯開 " 四點半 "、但卻需要三班倒的工作,甚至為了照顧孩子,她還做了一段時間的全職媽媽。
如今她作為眾包騎手,每天中午和下午是她送餐忙碌的高峰期," 如果宋梓沒有地方去,我肯定做不了這行。" 成為騎手後,宋梓媽媽坦言," 不用操心孩子課後了,自己跑得自由,家裏收入也高了 "。
此外,因城市家庭 " 原子化 " 的趨勢,很多深漂家庭都面臨着沒有老人幫扶的切實困境。
" 像我們家,我的父母要留在老家照顧我哥哥的孩子,他的父母年紀大,還有基礎病,沒辦法來幫我們帶 2 個孩子 ",騎手李軍的妻子説,在養育下一代路上,她更多時候只能 " 孤軍奮戰 "。
袋鼠寶貝之家這樣的兒童友好空間,則給了媽媽們抱團取暖的機會。
" 我雖然有 2 個孩子,當媽 15 年了,其實我還是個‘新手‘媽媽,經常手足無措 ",芬姐説。芬姐和老公都不是深圳人,老人也沒辦法過來幫扶,在深圳她也不認識有豐富育兒經驗的朋友,孩子出生時她無人可問,只能靠自己 " 摸着石頭過河 " 養孩子。
" 老大出生後,是放在老家由老人撫養,最初幾年的成長過程我并沒有一直在身邊 ",這件事,一直是芬姐心裏的遺憾。
2021 年小女兒出生後,她了解到大望社區有個袋鼠寶貝之家合作的空間 " 小禾的家 "、能免費學習早教時,她特地帶着孩子們來參加,也努力學習着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 經過學習,我才知道,原來讀繪本也是親子教育 ",芬姐做了一個将孩子摟在懷裏的動作," 這裏的社工老師還告訴我,要摟着讀,這是在增強親子互動 "。她羞赧一笑," 我以前都不知道要讀繪本,剛了解時還以為就跟讀書一樣,我讀孩子聽就行了。"
另一位做生鮮送貨員的媽媽小甘,來自廣西,她性格内向,稱 " 這個社區住了 4 年,并不認識什麼人,直到跟着孩子來這個空間,在才認識了朋友 "。
同時小甘坦言,自己學歷不高," 很早就出來打工了,所以擔心孩子的教育 ",她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但也不知道怎麼教育," 在這裏,有過來人告訴你怎麼做,可以少走彎路 "。
" 對我這種沒有媽媽的人來説,這樣的空間幫助更大 ",在龍華區福城袋鼠寶貝之家做志願者的珊珊説。
珊珊是雲南人,出生于 98 年,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珊珊初中辍學後輾轉過許多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説 " 過得渾渾噩噩的 ",2021 年生下孩子時,也不過是個 23 歲的小姑娘。
因沒有 " 過來人 " 可以詢問,遇到孩子頭疼發燒或者哭啼時,她只能手足無措在出租房裏抱着孩子哭,"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候我好希望有個人幫幫我,但我在這裏一個人都不認識 "。
直到過來做志願者,在袋鼠寶貝之家合作運營方 " 六色石閲讀館 " 社工小黑的幫助下,珊珊才逐漸适應媽媽的角色,開始學習怎麼帶孩子," 這時候我才知道 2 歲的小朋友不是脾氣差,是處于秩序敏感期,不能當作是她不聽話,就批評她。"
同樣是在這裏,珊珊認識了 " 改變自己生活的園園姐 "。珊珊口中的 " 園園姐 ",既是六色石的社工,也曾是一位在城中村裏孤立無援的深漂母親。
相同的經歷,讓園園姐把珊珊當做自己的妹妹,不僅搭手幫她照顧孩子,還給她規劃了一條成長道路," 園園姐讓我自考,還要教我做賬,説以後我能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
談起這些時,珊珊有些眼紅," 我覺得在這裏,把自己也重新養了一遍 "。
▲珊珊在袋鼠寶貝之家給孩子們講繪本
因此這些空間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空間,對外來的深漂、新業态從業者家庭來説,也是一個能幫助自己的 " 家 " 的衍生,在這裏能獲得堅定的支持和安全感。
也正是如此,曾經有位從事家政行業的媽媽,在雇主家遇到問題後,第一反應不是打給自己的老公,而是打給袋鼠寶貝之家的社工," 因為那時候,她的老公也在工作,或者能提供的幫助也很少,但是專業的社工,肯定能幫助她。"
對于鋼筋水泥澆築的城市而言,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既是温暖,也是我們聯合起來對抗 " 理性 " 現代性的方式。
人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
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吸引和留住人才,畢竟有了人,城市才有未來。對于許多在異鄉打拼的家長來説,孩子能否在城市中獲得良好的成長和發展,是他們決定是否在此地長期奮鬥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也是許多父母不顧一切也要将孩子帶在身邊的原因。
" 一線城市的資源豐富,孩子們的見識更廣,與老家的孩子有所不同," 宋裴説道。
他來自河南,家中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們的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父母照顧。老人對孫輩總是寵愛有加,宋裴記得回家時看到侄子沉迷手機,心裏很不是滋味,也更加慶幸自己 " 當初決定把孩子帶在身邊 "。
對于來自湖北随州和四川資陽的李軍夫婦來説,老家的發展機會有限,他們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希望在 " 來了就是深圳人 " 的口号下,孩子能有一個更高的起點," 至少比我們自己要好 "。
▲袋鼠寶貝之家裏,家長和孩子們留下很多心願卡,滿是 " 奮鬥 " 和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為了留住人才,讓兒童真正融入城市,深圳也在不斷努力。
作為國内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先行者,深圳自 2015 年便率先提出系統性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目标,并倡導實施兒童優先發展戰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路徑。
2022 年,深圳市發布了《兒童友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指南》,這一指南是深圳多年來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制度體系的提煉升華和持續完善,也是全國第一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方面的地方标準,填補了國内在此領網域的空白
今年 10 月 29 日,深圳第七次全市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深圳市再次強調,要持續落實兒童優先原則,加快建設兒童友好城市。
針對流動兒童群體,今年,民政部等 21 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這是國家層面首個面向流動兒童群體專門制定的關愛保護政策檔案,将有效推動加強對流動兒童的關愛保護。
但要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光靠官方的力量,和增加兒童友好的空間和設施并不夠。
兒童友好城市,需要一個充分考慮兒童的需求和權益、聯合各界力量、從方方面面給予 " 兒童友好 " 事業幫助。
正是如此,在美團袋鼠寶貝之家的項目合作點,有許多家長志願者和工作人員,他們本身既是服務者,也是受益者。
在與袋鼠寶貝之家長期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成為了志願者、甚至入職公益組織成為工作人員。
在南頭古城與好奇廟社區營造中心合作的南頭袋鼠寶貝之家裏,有幾位媽媽從最初的接受者轉變為空間的參與者和工作人員。南頭古城曾因内部道路復雜、人車混行,缺乏兒童安全玩耍的場所。
得知古城有了兒童友好空間後,媽媽們積極參與活動,并在了解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後,投身于空間建設。
大望社區袋鼠寶貝之家與半枝蓮同城姐妹關愛中心合作,工作人員大樹老師,也是從最初的參與者成長為志願者,最終成為空間建設者的一員。
" 我之前做了十幾年的全職媽媽," 大樹老師回憶道,盡管她性格開朗,但那時在這個社區沒有朋友,只能圍繞家庭轉。有了這份工作後,她開始思考自己對這座城市的價值," 我覺得社區裏的媽媽們是需要我的 "。
她印象最深的是,社區裏有一個被稱為 " 星星兒童 " 的孩子,在小禾的家(美團袋鼠寶貝之家合作機構)的陪伴下,孩子的母親變得更加樂觀,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 我認為孩子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成長空間," 大樹老師説,袋鼠寶貝之家也是父母們送給孩子的禮物。
這份禮物背後,也承載着深漂一族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
" 我們沒有老家可回了," 李軍説,他的兩個孩子都在深圳長大,對老家的記憶不過是幾個月的時間和每年春節的短暫回訪。對于這兩個孩子來説,他們的自我認同就是深圳人。
因此,當有這樣的兒童友好空間,能讓他們的孩子成為一方天地的主人、享受城市的温柔時,他們也感到在這個城市有了歸屬感,願意為之付出。
孩子是他們的軟肋,也是他們的铠甲。
他們在參與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同時,也是用愛為自己的孩子未來要生活的城市添磚加瓦。
後記
美團 " 袋鼠寶貝公益計劃 " 作為國内首個面向全行業外賣騎手子女的公益幫扶計劃,自 2019 年由美團聯合慈善組織發起。
2022 年開始,該計劃增設為騎手等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子女營造的社區兒童友好空間—— " 袋鼠寶貝之家 ",目前已經在全國落地 21 家。
這個項目不僅為騎手子女提供大病幫扶和教育支持,還特别關注孩子們的成長空間和社區融入。
在袋鼠寶貝之家,孩子們可以在課後和周末參與社區融入、同伴交往、課業輔導、興趣課堂等教育支持服務,節假日還能參與研學探訪活動,拓寬視野、激發潛能。
然而,作為一個發展型公益項目,袋鼠寶貝之家不像一些直接的捐助項目那樣能立即看到變化。因此,許多人本能地會問:" 項目的價值是什麼?"
我們也将這個問題抛給了北京社科院的韓嘉玲教授,韓教授 20 多年前就開始關注因父母工作遷移的流動兒童發展,并主持編寫了《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
《報告》中稱,當前針對城市流動兒童的支持體系相對薄弱:社會支持體系尚不健全、家庭支持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向逆境、困境城市流動兒童的支持服務存在專業化短板,低齡城市流動兒童照護服務嚴重短缺,這兩大服務短板亟須補齊。
如 " 袋鼠寶貝之家 " 這樣一個兒童友好的社區公共空間,則是為流動兒童家庭提供了支持網絡,改善了城中村社區的成長條件,切實激活了社區人口資源。
" 換句話説,這些孩子的父母每天起早貪黑地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那麼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無暇照顧時,難道不應該也享受到一些權益嗎?" 韓教授説道。
另一邊,來自雲南袋鼠寶貝之家的運營夥伴,也提到,在他們和當地學校合作時,對方校長也明确提出 " 不要再捐書包了,今年已經收到四批了,孩子們需要的是更系統性的專業支持 "。
這些都反映了在公益層面的變化,即如今公益不再只是捐錢捐物的 " 直接贈與 ",而是一種平等的視角,在這個視角裏,我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受陽光、享受發展。
因此,盡管袋鼠寶貝之家目前力量尚且微小,幫助的人群數量有限,但作為一個公益項目,它實際上發起了一個号召,呼籲更多人去關注兒童、尤其是為城市發展付出青春的新業态從業者的孩子們的發展權益。
而在這個采訪中,最讓人動容的是,每一對父母都在盡力為了孩子,盡力在深圳留下,他們毫不避諱對孩子的托舉,也不避諱對這個項目的感謝。
他們眼中火苗閃動,那是對未來的希望。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均采用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