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屆網友,在小紅書復盤了春晚名場面,歡迎閲讀。
撰文| 吳先之 文烨豪
編輯| 王 潘
過去二十多年總是一個人看春晚、偶爾和親戚交換兩句意見的阿雯,這個春節在小紅書上找到了一堆 " 春晚搭子 "。在看龍年春晚之餘,阿雯不時低下頭刷小紅書,并飛快地在感興趣的帖子下發出春晚 " 彈幕 ":
" 今晚最佳表演獎應該頒給尼格買提,笑死我了!"" ‘吾鞋’這個梗好戳我,想起了沈馬之前的小品《今天的幸福》裏的‘無鞋’,時隔十年還 call back,我哭死!"" 哈哈哈哈,繁花劇組是不是全員 i 人?不過大家真是太帥太美了!"
對阿雯及更多的網友來説,這都是一場别致的春晚體驗:無論是 i 人還是 e 人,都在互聯網上找到了酣暢淋漓的讨論陣地,或玩梗,或感嘆,與更多同頻的年輕人交換意見。
" 春晚 " 話題的外溢,是春節期間一個獨特現象。而在近幾年,尤其是今年春節,随着内容社區的融入,春晚從網友的單向讨論,也逐漸變成雙向傳播。
熱梗與春晚直播呈現出一種巧妙的共時性,具有同時、同頻、場網域共振等特點。這其中,小紅書成為與春晚平行叙事的重要平台之一。
今年,小紅書成為春晚的筆記與直播分享平台,同時還推出了與用户 " 一起看春晚、唠春晚 " 的 " 陪伴式 " 直播《大家的春晚》。小紅書公布的數據顯示,整場直播總曝光超 10 億,觀看人數超 2700 萬,直播間互動次數達 1.7 億次。
眾多春晚演員在演出結束後,直接來到《大家的春晚》直播間,無論是《年錦》四美近距離展示華服紋樣,《幸運錦鯉》舞者揭秘威亞練舞過程,還是周深教主持人打八段錦,都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更多春晚的故事與細節。
從單向點評到雙向互動
時至今日,1984 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仍然在大部分時候都居于被用户仰望的視角。
春節前後,社交媒體上有過幾次關于春晚記憶的評選,《難忘今宵》憑借着曲調、填詞、唱功的合璧,始終牢牢占據着榜首的位置。作為春晚固定的壓軸節目,《難忘今宵》的詞曲,以及李谷一的演繹毫無疑問是經典中的經典。不止是歌曲類節目,語言類節目《吃面條》,幾乎成了後來所有同類節目的天花板。
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春晚以 " 點評 " 為主的互動方式,讓觀眾的心智更容易產生 " 新不如舊 " 的感覺——時間越長,人們的記憶越模糊,越容易給人神秘感。
自 1983 年第一屆春晚以來,春晚互動都是以點評為主,變化的只是載體。從報紙到讀者來信,從貼吧到微博,春晚中的每一個細節因為點評存在,從而引發持續性的讨論。人們圍繞春晚細節的讨論,也潛移默化塑造着人們對于春節的特殊感知。
" 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的家夥也叛變革命!"1990 年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的這段台詞,後來引申出 " 濃眉大眼 ",指代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常回家看看》《冬天裏的一把火》《鄉戀》等曲目,在每年的讨論中,都會重新喚醒那一年春晚的情景。
2015 年以後,伴随着移動互聯網興起,開始出現一些全新互動形式,從微信搖一搖,到集五福,春晚與春節期間的互動呈指數級增長。根據微信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除夕夜,用户共搶到微信紅包 50.8 億個,發送 " 拜年紅包 "1.9 億次。
盡管紅包互動逐漸成為 " 新民俗 ",但這些偏向功能性的玩法,沒能承載春晚的内容互動,春晚作為一個内容 IP 的價值 " 富礦 ",并沒有被開采出來。
春晚贊助的呈現手段變得多種多樣,既有傳統口播與品牌露出,也有桌面與節目中不時出現的小米車模,抑或是鏡頭中手捧着 " 娃哈哈 AD 鈣奶 " 的觀眾。在這其中,春晚與小紅書合作,小紅書成為春晚的筆記與直播分享平台,引入了社區與新玩法。
春晚互動創下新高,受益于社交平台、内容平台與社區的合力。一方面,内容社區長尾的 UGC 内容與春晚彼此拉動,另一方面内容社區也可以集成與承接更加豐富多樣的玩法。
過去點評化的互動處于單向度階段,觀眾的看法占據主流。龍年春晚中,小紅書的 " 大家的春晚 ",則直觀呈現了台前幕後的信息,同時與觀眾的即時互動,在很短的時間内便迅速引發讨論。
在内容社區中,許多創作者從自己的專業領網域,揭秘了更多春晚的細節。例如作為小紅書上一位專業漢服博主的 @我是 411,探訪了後台,并邀請到《年錦》節目服裝指導,揭秘了節目中的漢服形制與妝束原型。
春晚演職人員,如春晚主持人龍洋在小紅書上發布參與節目的台前幕後,邀請網友一起選擇禮服,種種與内容平台的結合,呈現不同角度的春晚,帶動更多互動。
内容與玩法的共同推動下,社區成了春晚與春節話題的 " 策源地 "。
社區成了春晚熱點 " 供應商 "
春晚與小紅書的聯動,首先在内容創作方面為小紅書注入了源頭活水,讓其内容質量與數量都有明顯提升,還讓圍繞春晚的讨論從互聯網社區的一句話短評轉變為帶有情感與思考的筆記。
小紅書公布的數據顯示,春晚熱門話題與筆記曝光 1125 億,由小紅書火遍全網的春晚熱門話題超過 250 個。
可以看到,社區作為 " 靜水流深 " 的生活化、陪伴式互動場網域,同樣需要春晚這種 " 核爆性 " 傳播點來激發高質量的内容創作,并收獲深水炸彈式的内容碩果。
持續話題讨論與長時間的關注,高質量的内容使得話題背後的讨論層出不窮,如即便尼格買提在節目結束後就到了直播間,可是圍繞 " 魔術翻車 " 的讨論絡繹不絕——在最初,圍繞尼格買提的讨論僅僅是基于其 " 翻車 " 本身的調侃,但很快,春晚結束後,更多超出事件本身的熱梗不斷湧出水面:
" 糟糕,在職場被确診為尼格買提 "," 尼格買提老師演我做實驗 " 等話題點引起了小紅書用户的共鳴。可以看到,社區既是熱梗的 " 消費方 ",也同時成為了熱梗 " 供應商 "。
更重要的是,在春晚的内容 " 富礦 " 之下還潛藏着多種多樣的長尾價值。
" 長尾理論 " 的基本原理是,眾多小話題匯聚成的能量可與主流的、爆發性的傳播相抗衡,這在春晚傳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尼格買提魔術翻車後,就曾有評論打趣説," 撲克牌廠的老板趕緊加班吧,晚會結束撲克牌估計要賣爆了 "。事實上,龍年春晚結束後,社區作為春晚傳播的 " 長尾温床 ",承接了大量長尾讨論:
春晚剛一結束,眾多演員的 " 春晚同款攻略 " 馬上被做了出來,對女性用户眾多的小紅書來説,可以説是 " 專業對口 ";同時,今年中式美學氛圍濃郁的春晚,也讓小紅書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 " 影評陣地 " ——一眾文藝愛好者在小紅書上對歌舞表演的服化道及整體意境做出分析,并引起更多用户審美上的共鳴。
不止如此,每個節目播出後的二次創作還掀起了脈衝式的 UGC 傳播。《幸運錦鯉》播出後,美妝博主緊接着解鎖華宵一同款 # 幸運錦鯉妝;硬核博主馬上做出 " 劉謙魔術到底怎麼變的 " 解密;詩歌博主以《如果要寫年》開啓詩詞大賽;養生博主跟着《健康到到令》復盤養生之道……
從服裝、熱梗,再到生活态度,小紅書全方位、大幅度承接了春晚的長尾傳播。
設計師家居品牌格度創始人曾表示:" 在小紅書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就是能夠把你的產品背後的故事,以及為什麼創作這個東西的想法娓娓道來,更好地去把產品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而對春晚來説,也是一樣的。
對春晚來説,小紅書提供了一個 " 講故事 " 的場所,在被春晚激活的同時,同樣以長尾價值反哺了社區。
春節的新想象
眼下,春晚與社區所帶來的熱度正擴散至整個春節,也在重新建構 " 新民俗 "。
四十年多前,第一屆春晚培育起了國人看着春晚吃團年飯的心智。随後,紙媒與讀者來信拉開了點評互動的序幕。二十年前,互聯網與春晚的融合,讓春晚梗成了人們節日期間茶餘飯後的談資。2015 年以來,移動互聯網與春晚的合流共同構建起了搖一搖、集五福、搶紅包等一系列新民俗。
有趣的是,新老民俗除形式外并不存在明顯的區别,更多是繼承和迭代。搖一搖背後的社交表達與集福搶紅包背後的收獲感對應的是深植于我們文化記憶内的心智。這些玩法的成功也讓玩家們将注意力集中在功能性上。
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繼上述玩法後,新民俗的建構往往難以全功——新民俗的建構關鍵在于為國人打造一個貼近春節心智的情感宣泄的視窗。
正是功能玩法之外的内容場網域,在社區的加入下誕生了新的玩法與互動方式。年輕人在社區中置辦 " 電子年貨 ",Z 世代的年輕人過起了 " 賽博年 "。我們看到小紅書上誕生了潮汕春節等各式各樣的讨論,背後呈現的是 UGC 社區真實與互動的力量。
實際上,早在短視頻風起之時,互聯網對春節的現代化重構便已經展開。只是彼時的重構更多在于内容場網域或是媒介的轉換,更深刻的互動、表達與習慣的變革仍在進行中。
正如本次小紅書引春晚入社區,邁出了激發用户就春晚内容創作、互動的第一步,春節期間,用户線上與線下互動的融合,春晚乃至整個春節長尾内容的發掘與發酵才剛剛開始。
對于小紅書這樣的内容社區而言,春晚像是 " 酵母 ",為社區提供了活力與靈感;而社區也帶來了更多吸引力、連接、互動。
内容平台一直是我們文化記憶的載體和陣地,正如麥克盧漢所説的媒介即訊息,當代人對春節記憶的變遷亦如實記載于内容社區之中。
微信号|TMTweb
公眾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