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看了《歷史那些事》,我頓悟人生的苦、難、煩,不過如此,歡迎閲讀。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角落裏,
承受着生活的潮濕與沉重。
作者:洞見 Leyla
2018 年,紀錄片《歷史那些事》橫空出世。
播放不久,該片就引發了無數讨論,風靡一時。
為什麼這部紀錄片那麼火?
網上有評論説:"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歷史猶是一本鋪滿塵埃的書卷,與我們隔得很遙遠。《歷史那些事》卻用鮮活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古人的痛苦、悲傷和掙扎。"
原來,史書中輕描淡寫的一筆,其實背後有無窮無盡的深意。
當你細細看過那些風流人物的故事,你就會發現,人生的苦、難、煩,不過如此。
1
生活再難,難不過蘇轼
有人説,沒有經歷過磨難的人,是讀不懂蘇轼的。
他本是天之驕子,奈何命運多舛,苦難幾乎貫穿了一生。
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中講到,當蘇轼 20 歲時, 他就憑借出色的才華在京城聲名大噪。
但好景不長,他初涉官場便遭遇變法。
為了百姓的福祉,蘇轼直言敢谏,力求改善民生。
然而,他的慷慨陳詞并未得到應有的賞識,反而觸怒了新黨,多次讓自己陷入生死邊緣。
幸得親友們的竭力營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可接下來的日子卻更加動蕩不安。
45 歲這年,因一樁 " 烏台詩案 ",蘇轼被貶黃州。
59 歲這年,不願參與黨争的他,再次被貶,流落惠州。
60 歲這年,又因為政見不合,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涼之地儋州。
當蘇轼踏足此地之地時,貧窮、疾病和恐懼幾乎将他壓垮。
命運的無常,讓蘇轼也不免感慨:"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千年後的我們,雖未曾親身體驗蘇轼的貶谪與漂泊。
但生活的失意與惆怅,卻有着相似的滋味。
有時是順心的工作,瞬間變得壓力重重;有時是美滿的家庭,無故遭遇意外的來襲 ……
我們常常也會覺得,生活的風雨似乎總是向自己傾斜。
但其實,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角落裏,承受着生活的潮濕與沉重。
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即便身陷谷底,蘇轼也能讓日子變得鮮活起來。
他治愈自己的秘訣,就是 " 吃 "。
春天來臨,他燒起了鮮嫩的蘆筍,烹煮起美味的河豚;
夏日炎炎,他又開始期盼葡萄、龍眼與荔枝的甘甜;
秋風送爽,他将羊脊骨烤得香脆可口;
冬日寒冷,他圍着火爐,炖起了香氣四溢的紅燒肉 ……
苦中作樂,是蘇轼的人生哲學。
哪怕人生的風雨從不間斷,他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讓日子變得有滋有味。
恰如蘇轼所説: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人這一輩子,風雨撲面是常态。
面對這些無法逃避的波折,我們雖無法左右其發生,但可以選擇如何面對。
在這個過程中,不必憂愁,不必彷徨。
只要你心懷憧憬,哪怕當下的風雨再大,終有一日,你也能夠迎來屬于你的萬裏晴空。
待到那時,你所經歷的磨難亦能化作笑談,被你雲淡風輕地説出來。
2
工作再煩,煩不過李時珍
都説人生的旅途向來不易,每份工作都有它的艱辛。
不管是千百年前,還是當今社會,工作中的煩惱都是每個人繞不開的話題。
紀錄片中,講過一段李時珍行醫的故事。
當時,李時珍想要重修本草,為百姓提供更先進的醫書。
但重修本草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耗時耗錢耗力,憑他一人之力幾乎無法達到。
正在李時珍煩惱之際,楚王的兒子剛好患了一種怪病:
他不吃滿桌的飯菜,專吃燒焦的蠟燭芯。
楚王遍尋名醫無果,最後找到了李時珍。
李時珍心想:如果能将楚王之子醫好,就可以趁機求楚王幫忙提供物資,重修本草。
于是他欣然前往。
到了楚王府,李時珍立馬拟了一份藥方,還承諾定能藥到病除。
沒想到,楚王府上的其他醫生,在看過藥方後紛紛搖頭,直言李時珍是個庸醫。
楚王雖心存疑慮,但為了兒子,還是決定讓李時珍一試。
誰知第二天,楚王的兒子竟上吐下瀉,病情加劇。
楚王氣得大發雷霆,當即就要殺了李時珍。
李時珍只好卑微解釋:這藥方見效慢,需要再耐心等待三炷香的時間。
果不其然,三炷香後,楚王兒子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轉,開始正常進食。
楚王歡喜不已,李時珍也如釋重負。
就在他準備開口求重修本草之事時,卻看見這樣一幕:
眾多道士在楚王府内進進出出,楚王對他們言聽計從。
李時珍頓時明白,楚王迷信丹藥,對此事恐難以出力。
盡管心中失望,但李時珍在楚王府的日子裏,仍努力保持風度與耐心,與那些道士維持表面的和諧。
楚王見他風度翩翩、醫術高超,便推薦他進入太醫院任職。
自此,李時珍接觸到更多珍藏的醫術典籍,得以正式着手編寫《本草綱目》。
而他的職業生涯,也就此迎來了新的轉機。
紅塵是道場,工作是修行。
沉重的壓力、復雜的關系,總是貫穿了我們工作的全部過程。
倘若一遇挫折便心生退意、消極以對,就容易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而當你忍住壓力,主動調節自己,便能在工作中維持最佳的狀态。
等到時過境遷,你會發現:
那些壓力不過是催促你前行的動力;那些困擾不過是淬煉你成長的墊腳石。
所有工作中遇到的每一個煩惱和挑戰,都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出色、更卓越的你。
3
感情再苦,苦不過李商隐
生活中,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對感情抱有深深的執念。
我們總是希望在對的時間裏,遇到對的人,然後攜手一生。
可是,感情向來沒有那麼容易。
相處的過程中,苦澀是常常的,遺憾是常常的。
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中,就講述過李商隐的三段感情。
那一年,李商隐是赴長安趕考、途經洛陽的俊秀少年郎,柳枝是千嬌百媚天真可愛的洛陽富商千金。
李商隐因科考,留宿在堂兄李讓山家中。
正是這短暫的停留,讓 20 的李商隐與 17 歲的柳枝相遇。
兩人情投意合,迅速墜入愛河,誓言相伴一生。
為了能體面迎娶柳枝,李商隐決心在科考中一舉成名。
可命運弄人,科考結束,李商隐卻名落孫山,而柳枝也在父母的脅迫下無奈嫁作他人之妻。
就這樣,李商隐與初戀譜寫了一段深情卻終無果的戀曲,匆匆錯過。
前途的迷茫與愛情的失意,使李商隐心灰意冷,備受打擊。
他開始在道觀與佛寺間徘徊,尋求心靈的慰藉與解脱。
然而,正是在這清幽之地,李商隐邂逅了宋華陽,那位随大唐公主玉真前來修行的侍女。
兩人一見如故,心生情愫。
但這樣的感情,終究難容于世俗的禮教與清規。
短暫的歡愉過後,李商隐便陷入了無盡的痛苦與煎熬。
因為玉真公主發現了他們的秘密,随即将李商隐逐出道觀,嚴令兩人不得再有往來。
道觀與紅塵,從此天各一方。
再深的情,也終究敵不過封建禮教的束縛與世俗的偏見。
從此,宋華陽成了蓬萊山上的孤寂仙子,而李商隐則成了紅塵中的失意遊子。
多年後,李商隐在一場宴會上邂逅了才女王晏媄。
王晏媄自幼飽讀詩書,李商隐對她贊賞有加。
兩人相談甚歡,随後結為夫妻。
然而,好景不長,李商隐三十八歲那年,王晏媄突患重病,不久便香消玉殒。
妻子的離去,讓李商隐失去了人世間最後的温暖與依靠。
從此他孤身一人,餘生都在思念發妻中度過。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李商隐回想起妻子已離世八年之久,心中感慨萬分。
于是他揮墨寫下了那首傳頌千古的《錦瑟》:
錦瑟弦音五十弦,一弦一柱思流年。
莊周夢蝶迷幻境,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含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此景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即便對妻子有再多的眷戀,如今也只剩下無盡的憂傷。
縱觀李商隐的一生,經歷了三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每一段感情,他都真誠以對。
可世事蹉跎,每一段都遺憾收場。
人生漫漫,誰也不能保證每段感情都能地久天長。
面對生命裏無緣的感情,我們能做的是:擁有時好好珍惜,失去後努力釋懷。
要知道,世上任何關系走到最後,都不過是相識一場。
愛而不得,是遺憾,是怅惘,但更是人間常态。
當你看穿這一點,才能活得通透釋然。
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中,講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來,許多名人的故事。
有蘇轼的曲折,李時珍的堅守,李商隐的憂愁。
也有嵇康的風骨,乾隆的驕傲,和辛棄疾的壯志難酬 ……
如果你仔細探索他們的一生,你會發現:
哪怕是再風流的人物,也會和普通人一樣,有屬于自己的苦悶、哀愁。
但無論生活如何苛刻,他們都以獨特的方式,活出了應有的風采。
當你覺得生活很難,工作很煩,感情很苦的時候,不妨看看這部紀錄片吧。
所有的苦悶,都能在這些人物經歷中找到共鳴;
所有的煩惱,也終将在歲月的塵煙中,得到完美的消解。
當你體會過歷史的浩蕩更迭,你必将能更加通達地面對世事,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