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這可能是今年最猛的國產手機了,歡迎閲讀。
不知道大夥有沒有感覺到。
新一代旗艦芯片的表現都越來越穩了。
就拿高通來説,骁龍 8 Gen 2(第二代骁龍 8)就相比前代提升很大了。
所以很多人對第三代骁龍 8 的期待是:正常迭代就行。
而高通也确實,把這事兒給辦成了。
在第三代骁龍 8 上,它把架構換成了 1+5+2,也就是——
1*X4 超大核 +5*A720 大核 +2*A520 小核。
架構上的更新,給性能也帶來了直觀提升。
CPU 峰值性能相比前代提升 30%,同時能效提升 20%。
GPU 部分則用上了最新一代 Adreno GPU。
無論是性能還是能效,都提升了 25% 左右。
還有,影像運動引擎 2.0、虛幻引擎 5 和硬體光線追蹤及全局光照等特性支持。
就目前機哥測下來的表現來看啊。
搭載骁龍 8 Gen 3 的手機,都有着日用流暢功耗低,極限性能輸出穩的優點。
《原神》穩 60 幀跑圖打怪沒啥問題。
事實也證明了,穩定發揮的骁龍,還是手機廠商們的第一選擇。
最近 OPPO Find X7 系列不是發布了嗎。
作為頂級旗艦和自家產品力标杆的 OPPO Find X7 Ultra,用的就是第三代骁龍 8。
再把時間點稍微往前調。
主打性能影像全都要的 iQOO 12 系列,也以骁龍 8 Gen 3 之軀,開售 3 分鍾就超越了 iQOO 11 系列首銷全天銷量。
而小米和其他廠商一樣。
選擇把第三代骁龍 8,搭載到小米和紅米定位最高的產品上。
比如小米 14 全系和紅米 K70 Pro,都以骁龍 8 Gen 3 作為一大賣點。
爆炸的銷量和口碑,無一不在印證,廠商們做出了正确的選擇。
在紅米 K70 系列開售 14 天後,官方就宣布銷量突破百萬台。
就連走高端路線、均價 4000 元的小米 14 也賣了超過一百萬台。
這猛地一發力。
讓小米在 2023 年 12 月的銷量,站穩中國市場第一。
當然啦,手機是很多軟硬體技術的綜合體。
各家都有自己的自研技術和獨特賣點,來讓消費者們買單。
但真要説起來啊。
搭載于機身内的那顆芯片,才是手機基礎體驗,乃至核心自研技術實現的主要保障。
沒錯,第三代骁龍 8 的神奇之處,不只體現在性能和功耗上。
像紅米 K70 Pro 和 iQOO 12 等性能向手機。
咱還可以説,是廠商們饞第三代骁龍 8 的高性能和低功耗。
那諸如 OPPO Find X7 Ultra 和小米 14 等高端旗艦,就需要更多,除了性能之外的差異化功能,來吸引消費者了。
而影像、遊戲體驗、音頻,甚至是當下熱門的端側大模型等特性。
其實都離不開,第三代骁龍 8 在背後的默默付出。
就拿説卷成麻花的影像來説。
硬體更新這些都是常規操作了,但如今的安卓影像在錄像體驗上,已經卷到了 4K60 幀 + 杜比視界。
看似簡單的,高分辨率錄像無縫變焦,其實很吃處理器 ISP 的性能。
恰好呢,第三代骁龍 8 的 ISP,表現就有億點猛 ~
它集成三個 18-bit 的感知 ISP,支持單個 1 億像素,或者兩個 6400 萬像素 +3600 萬攝像頭。
錄視頻這塊,它還可以在拍攝 8K30 幀視頻的同時,輸出 6400 萬像素的照片。
有了如此高規格的影像特性支持,廠商們做起影像來,有事半功倍的感覺了。
另外,現在各家還在做自研的端側 AI 大模型。
這模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同時,還能在本地運算。
無論是隐私保護,還是響應速度,都比網絡大模型好得多。
不過既然是放在本地運行,那計算量可不是鬧着玩的 ...
哪怕輕量一點的,也有個 70 億參數左右。
如果芯片的 CPU、GPU 和 NPU 算力不夠,那模型運行起來不僅耗電,反應還會很慢。
就跟機哥寫文章憋不出字兒一樣 ...
很顯然啊,廠商們的需求,被高通提前 get 到了。
這一代在 AI 算力上的提升,不説恐怖如斯,但也是進步明顯。
比如它支持端側運行 100 億參數的模型。
在面向 70 億參數的語言模型,能每秒生成 20 個 token。
甚至在 " 文生圖 " 方面,效率都沒慢下來,一秒内生成一張圖。
底層的 AI 算力擺在這兒。
手機廠商們才得以放開手腳,把自研的大模型塞進手機系統。
就像是後勤部為廚師們,提供了一把鋒利的切菜大刀。
廠商們想更快做出一盤美食,就灑灑水啦。
正因如此,上至塞滿自研技術和頂級影像的高端旗艦,下至主打性能的中端手機,才用實際行動投票,紛紛搭載第三代骁龍 8。
畢竟,有啥復雜的需求,它是真能解決到位。
不過激情褪去,生活總得面對财米油鹽。
那手機上的 " 财米油鹽 ",不外乎上網和通信兩件套嘛。
在第三代骁龍 8 上,咱們能用上最新的骁龍 X75 調制解調器和射頻系統,5G 更快了,信号更好了。
正處于普及階段的 Wi-Fi7,高通也有自己的 FastCoonnect 解決方案。
只要用上了第三代骁龍 8,基本都能享受到 Wi-Fi7 技術。
好好好,啥活兒都給骁龍幹完了。
這種省心、體驗又不錯的一條龍服務,不僅是廠商受益。
咱們這群消費者,都能感受到,它帶給咱們的各種好處。
而在這種情況下,這芯片的地位就很微妙了。
雖説市面上還有其他芯片,給廠商們選擇。
但只要一台新機,搭載的是第三代骁龍 8 移動平台,消費者多半會覺得——
" 诶,這是台旗艦手機喔 "。
不過話又説回來。
第三代骁龍 8 從發布到現在,其實就兩三個月時間。
機哥挖了官方文檔發現,它還有一些新特性,還沒被廠商們挖掘,或者秀出來。
而這些特性,很有可能成為 2024 年一眾旗艦機的 " 入門标準 "。
比如在第三代骁龍 8 上,高通推出了 Snapdragon Seamless 跨平台技術。
第三代骁龍 8、骁龍 X Elite 和高通旗下的可穿戴平台,都支持了這項技術。
他主要是用來解決,不同作業系統、不同終端設備之間,難以互通的問題。
咱們常説的 " 生态互聯 ",一般只适用于同個品牌。
要是左手拿着榮耀手機,右手拿着小米筆記本,基本就告别生态協同了。
但如果你的手機、電腦和智能手表等設備,都用的是骁龍最新芯片。
即使是作業系統不同,也能在 Snapdragon Seamless 技術的加持下,互聯互通。
從高通給出的消息來看。
包括微軟、安卓、小米、華碩、榮耀、聯想和 OPPO 等公司或作業系統,已經在推進基于這項技術的互聯了。
手頭上有第三代骁龍 8 手機的機友們,等着 OTA 就行。
雖説市面上的高性能芯片,不止骁龍一家。
但把 AI、影像、終端生态和連接都做好了的,好像還真只有第三代骁龍 8 了。
機哥也很期待,2024 年,手機廠商們還能把這芯片的能力發揮到何等程度。
圖片來自網絡
主打一個啥都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