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自主變強了?但絕對不是靠新勢力,歡迎閲讀。
24/02/08
導語
2023 年 5 家自主品牌對中國車企的強大貢獻了 85% 的能力,而他們的下一個目标瞄準 1000 萬輛級體量。
作者丨杜餘鑫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别 致
自主品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強大。
近期陸續發布的 1 月份各大車企銷量數據,幾家頭部自主車企的表現可以用卓越來表示。
去年全年車企冠軍比亞迪,在 1 月份拿下了 201,493 輛的銷量成績,這也是繼去年 3 月比亞迪重回月銷 20 萬輛之後,連續 11 個月保持在了月銷 20 萬輛的銷售水平上。
其次是奇瑞,作為去年全年自主亞軍,1 月份奇瑞也再次連續 3 個月站上 20 萬輛 + 的月銷高地,月銷達到 20.1 萬輛,同比增長 107.5%。
吉利汽車 1 月銷量 213,487 輛,同比增長約 110%,繼去年 11 月份首次站上 20 萬輛銷量新高之後,又衝上 20 萬輛新台階,并再一次刷新了吉利單月銷售紀錄。
再看看長安汽車,全集團 1 月份的零售數據,銷量突破了 30 萬輛。要知道在去年四季度,長安汽車單月的產銷也才不及 25 萬輛,如果除去長安馬自達和長安福特這兩家并不算多的合資銷量,長安汽車 1 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量達到了 23.25 萬輛。
另外還有一家長城,雖然沒有公布 1 月的總體銷量,但從新能源近 2.5 萬輛的成績,也可以看到長城保持了去年年底的水平。
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自主車企,從原本月銷 10 萬輛的水平,踏入月銷 20 萬輛的銷量裏程碑,不斷推動自主車企做大做強。結合當前自主車企市場份額即将踏入 60% 的市場區間,也可以看到頭部的五六家自主車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然而 1 月份蔚小理和哪吒、零跑等幾家主流自主新勢力,幾乎無一例外都失去了去年年底那種拼勁,環比銷量大部分都處在下滑區間,繼續徘徊在萬輛左右的水平。這相比幾家頭部自主車企的銷量實力和結構,遜色不少。
自主頭部在新能源領網域的崛起,正在逐步接過新勢力的接力棒,成為新能源新時代的主力軍。
0
1
輿論扭轉,小廠新勢力不行了?
确實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新能源的熱點主要集中在造車新勢力手中,無論是蔚小理還是哪吒、零跑、問界,長期把持着新能源時代的輿論和流量的核心趨勢。
然而,市場終歸會回歸到理性。和手機、3C 等快消品不一樣的是,先鋒人群可能會因為螢幕和座艙去嘗鮮一家新造車企業的新產品,但是當首批嘗鮮消費者消化殆盡,那些更看重品牌和品質的人群,在主流大廠新能源產品全面追趕之際,一定會慎重地考慮後者。
正如剛過去的 1 月份,傳統大廠和新造車勢力走出不一樣的銷量表現一樣。總結來看,那就是同比數字非常美妙,有的甚至 3 倍增長,但環比去年 12 月份的數據,可謂是相當糟糕,要知道在中國汽車市場,12 月份的銷量基本上和 1 月份銷量是差不多的。
比如新勢力的領軍者理想,其 1 月交付量為 3.1 萬輛,早已沒有了去年底信誓旦旦要實現月交付 5 萬輛的氣勢。反而在增程的單一產品上被問界 M7 超越,似乎華為又憑借自己的粉絲優勢,占領了新勢力的又一高地。
不可置否的是,伴随着問界 M7 和 M9 的持續交付,問界将成為新勢力的又一支柱力量。然而并非和華為沾邊的新勢力汽車就能賣得很好,無論是智界 S7 還是阿維塔系列,前者在交付和訂單上不及預期,後者也在利益衝突和博弈中不斷尋找平衡點,這意味着就算是華為,也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試錯。
説到蔚來,其實對于李斌來説,整個企業已經進入了勒緊褲腰過日子的年頭,一方面是競争和成本的壓力,包括運用成本的不斷提高,迫使其在 2023 年實行了裁員計劃。另一方面是李斌揚言的如果蔚來月銷量還保持在 1 萬輛,那可能就要去找工作了。但其實 1 月份," 蔚一萬 " 的标籤依舊存在,單月交付量僅為 10055 輛,環比下滑 44%。
小鵬的情況可能更加糟糕,1 月份銷量直接跌破萬輛,為 8250 輛,環比去年 12 月份的 2 輛,出現了不小的下滑局面。零跑好歹去年年底還能夠衝上 1.8 萬輛 / 月,但到今年 1 月份,銷量也回歸到了 1.2 萬輛。而哪吒汽車全年 12 月份銷量滑落到了 5000 多輛,到了 1 月份又重回萬輛水平,保持月均萬輛的市場能力。
當然,也并非所有新勢力都不行了,而是傳統企業的新品牌,在強大的渠道和深厚的資源之下,還可以在地獄般的銷量中,找到一絲希望。
比如吉利銀河,上市不到 1 年,3 款車型 1 月銷量已經接近 2 萬輛,随着銀河 E8 的陸續交付,吉利衝上月銷 2 萬輛不是問題。當然類似的還有長安的深藍汽車,1 月份交付也來到了 1.7 萬輛的水準;極氪雖然依然保持在 1.2 萬輛的月交付量,但随着極氪 007 的上市,這個數據有望得到進一步增長。
還有比如五菱新能源,憑借一系列入門級的神車,1 月銷量也超過了 4 萬輛。而東風乘用車,旗下的新能源銷量已經破萬了,不斷追趕上那些曾經萬輛銷量的新勢力。就算上汽通用,其新能源交付也達到了 7000 多輛,還有上汽大眾 ID.,原本表現不温不火,降價之後也保持在繼續破萬輛的水平。
所以越來越多的事實正在證明:新勢力開辟的賽道,正在由一幫傳統燃油大廠的轉型大軍逐步攻陷。消費需求能夠滿足、智能化水平再高又能如何?最後還不是得看規模化效應,沒有足夠的量作為支撐,成本降不下來,以及背後沒有強大的技術和資源做支撐,最後也只能在不斷内卷的競争中,逐步落後。
2
五強齊頭并進,市占率還得看頭部
無論是李斌、何小鵬還是理想,其實都在不同場合預測過未來中國汽車企業可能只剩幾家,他們争取成為其中之一。
但是從如今的銷量表現和短期趨勢來看,這些話似乎就是一樂呵。
雖然 1 月份的全體車企銷量數據并未全部出爐,但至少從自主一線車企可以看到,他們的勢頭越來越旺了。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無論是比亞迪、吉利,奇瑞還是長安,四家車企都站上了月銷 20 萬輛的水平,這個成績已經相當強悍了。
往回再看個三五年,自主品牌單月的銷售極限是突破 10 萬輛,即年銷百萬輛,基本上集中在長安、吉利、長城這自主三強手中。短短幾年時間,這個 10 萬輛的極限就直接奔向 20 萬輛和 30 萬輛了,而此刻的自主三強變成了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安、長城這自主五強。
最為核心的關鍵是,2023 年自主車企市占率接近超過 55%,意味着中國品牌借力新能源賽道,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但要明白一點的是,從過去不到一半到即将邁向 60% 的中國品牌市占率,最直接的支柱當然也是自主五強。
數據顯示,2022 年,自主五強在總體狹義乘用車市場的市占率為 28.9%,到了 2023 年,随着比亞迪、奇瑞、吉利等頭部一線自主品牌的銷量相繼破紀錄,自主五強的市場份額已經來到了 35.6%。其中有超過 240 萬輛的市場增量由這自主五強提供,而整個自主品牌從 2022 到 2023 年的市場增量僅為 280 萬輛。
這似乎也印證了一個赤裸裸的結論,真正決定自主品牌市占率的,只是頭部一線自主車企。2024 年,五家自主頭部車企或将挑戰 1000 萬輛的新高度。
所以,就算新勢力叫嚣得再厲害,傳統大廠在新能源賽道發力後,依然可以迅速實現對市場和行業的領先優勢,從極氪到銀河,從深藍到啓源,不一而足。
相對于蔚小理等新勢力之間的競争,其實自主五強間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推動,更具行業和產業價值。正如 1 月份吉利實現了對比亞迪的趕超,随後長安公布銷量後,數據又證明了長安實現了對吉利的趕超,這種你追我趕的架勢,正是推動中國汽車前進和壯大的力量。
如果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去分析自主頭部企業的走勢,大致上也可以看到企業之間的各領風騷之勢。2014 — 2016 年,自主五強的排序是長安、長城、吉利。從 2017 年到 2021 年,吉利一躍而起,連續 5 年拿下冠軍寶座,而長城和長安在這幾年裏相互膠着,奇瑞和比亞迪則在後兩位次上不徐不疾。
到了 2022 年和 2023 年,比亞迪則一騎絕塵,強勢甩開對手,奇瑞也毫不示弱,2022 年和 2023 年連續跳級,長安和吉利則表現相對穩定,依然用自己堅實的體系力優勢在推着企業向前向上。倒是長城,在 2022 和 2023 年,因為 SUV 和新能源的布局節奏,加之市場競争節節敗退,成為目前五強的墊底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自主五強,随着海外市場的需求擴大,以及上汽乘用車在新能源上推出智己、飛凡等品牌不斷夯實了新能源的競争優勢,也走上了月銷 10 萬輛、年銷百萬級的頭部自主車企。這意味着,過去可能只有 2~3 個百萬輛級的中國品牌車企,随着新能源賽道的快速開展,百萬級的中國品牌車企已經擴展到了 6 個。
要讓一個處在上升通道,背後有強大資金和資源支持的百萬輛級車企突然敗下去,這顯然有些天真,畢竟沒有哪個頭部自主車企,不是靠着實力拿到結果的。
行業确實很卷,威馬、愛馳相繼倒在了缺錢的道路上,然後口碑也砸了。留給新勢力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杜餘鑫
幹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