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關于網絡暴力,四年前,宗慶後這樣對我説,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最話 FunTalk,作者:王芳潔,編輯:劉宇翔,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3 月 13 日,網絡上流傳一張截圖,據説來自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的朋友圈,其寫道:" 因為我被莫名網暴,累及母親,為我所憂,于 3 月 11 号下午去世,萬分悲痛。"
一天内,無論是農夫山泉還是鍾睒睒本人,并未否認上述朋友圈,也有我的朋友親證,這就是鍾本人所寫,想來大概率不假。
的确,自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離世後,連日來,同城的農夫山泉被卷入輿論風波,事件愈演愈烈,已經發展到超乎很多人認知的程度,相信在此期間,鍾睒睒一定忙于應對,但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快,泥沙俱下,就連家裏老人也被無故波及,令人嘆息。
至于這件事是否和理想 MEGA 事件類似,像李想所説是 " 有組織的 " 的,尚無定論,但流量時代的潘多拉魔盒似乎已經被打開了,在真相不明情況下,即便是為博個眼球,或求個點贊,或換些打賞,或趁勢多賣幾瓶水,或被牽引,一些小的利益、小的認知積攢起來,也能形成巨大的洪流,甚至被濫用。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一些新注冊的所謂 " 娃哈哈 ** 雲倉 " 的号,砸幾瓶農夫山泉,擺幾箱娃哈哈就可以開直播賣貨了。娃哈哈真該去管管這些号,起碼聲明一下這些營銷号與娃哈哈并無直接關系,也是非常必要的。畢竟,此風一長,不僅農夫山泉的利益受損,就連娃哈哈的品牌形象也将受累。
并且,我相信,已逝的宗老也不會願意看到在他身後,發生這樣的一幕。因為網絡暴力之苦,娃哈哈同樣品嘗過。
2019 年末,還在老東家《中國企業家》工作時,我曾與宗老有過一次深度訪談。記得當時,我們就聊起過這些事。
那年,經過了連續幾年的增長,哇哈哈的營業收入達到了 700 億的規模,我本想請教他,是如何煥發這樣一家三十多年企業的第二春,這是一個訪談中,常見的頗有恭維性的問題,但你知道,采訪有時需要這樣的問題,尤其當你面對的是一位已屆七十高齡的民族企業家。
但他沒順着問題説,反而告訴我,其實早在 2014 年,娃哈哈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那時營養快線一年可以賣 5 億箱,"5 億箱就是 75 億瓶,全國老百姓,平均一個月喝 5 瓶多一點。爽歪歪也能賣到 2 億箱。" 但就是因為網絡謠言,娃哈哈的增長一度停滞。
然後宗老主動談起了那樁往事。2015 年初,網絡上忽起謠言,稱 " 爽歪歪、娃哈哈 AD 鈣奶等都含有肉毒杆菌 ",還説人們喝了這兩款飲料會得白血病、軟骨病。謠言很快泛濫在互聯網上,對娃哈哈的銷售造成了重大打擊,營養快線的銷量直接掉到了 1.5 億箱,當年娃哈哈的營業收入折損了近三分之一。
事實上,自 2011 年起,針對娃哈哈飲料的惡意謠言就達到了 30 萬條,總共被轉載和浏覽超過 1.7 億次。
彼時,針對這些謠言,娃哈哈采取了一系列反擊,宗老親自接受媒體采訪,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一起對網絡謠言和輿論攻擊説不,他還讓娃哈哈直接報案,請公安部門配合打擊謠言攻擊。
當農夫山泉和鍾睒睒在今天也受到了 " 莫名網暴 " 後,有媒體總結了宗老當時的反擊方式,應該是希望前者有所借鑑。
不過,當我再次想起宗老的談話時,覺得在他看來,這些應該都不是娃哈哈能夠抵擋惡意的方法。他説過: " 當時也沒轍,查也查不出來到底是誰幹的。"
群體情緒往往帶着先入為主 " 有罪推定 " 的認知,要扭轉情緒和認知,需要很權威的背書,而無論是娃哈哈還是現在的農夫山泉,都很難有這樣的背書。
那麼,最終能讓惡意退潮的,就只有交給時間了,随後,娃哈哈通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反彈到了比較好的狀态。
都説民營企業應該在一個好的輿論環境中發展,但在現實中,經歷負面輿情的洗禮,也幾乎是一種難以脱離的規律,尤其是在快消品行業。如果時間是最終的解藥,那麼企業要做的最好的防御,應該是保留好實力,抵御短期衝擊,以待後日。" 我感覺我們還是可以的,換了個企業肯定完蛋了,倒閉掉了。" 宗老説。
為了進一步説明以上觀點,他舉了三株的例子,當年,因為有人和三株打官司,説家人喝三株口服液死掉了,最後三株打赢了官司,公司卻沒了,因為大家是 "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我問他有沒有擔心過娃哈哈,出現像三株這樣的結局,他説不怕," 創業這麼多年,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太多了,碰到什麼問題,就去解決什麼問題就是了。作為一個企業家,如果自己都沒有信心,那麼下面的信心就被殺掉了。" 宗老説," 他們肯定跟着我幹事是比較放心的,我總會把問題解決掉。"
也就是説,在宗老看來,應對網絡謠言的核心能力,是企業家的信心,以及用這種信心凝結的共識。
那麼這種信心從何而來呢?一則當然是立身要正,產品沒問題," 還有很多消費者不相信這種謠言。所以後來幾年慢慢也恢復正常了。"
二則還得有相當大的實力積累。就像宗老説的," 哪怕就是(銷量)下降了,我一年還有五、六十億的利潤呢,銀行賬户上還存着上百億的錢,我怕什麼?"
我看了一下農夫山泉的财報,截至 2023 年中,這家公司還有 267 億元的現金,半年内的淨利潤也有 62 個億,應該説是比較厚的安全墊了。
今天看來,同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下海經商的中國最早一批企業家,宗慶後和鍾睒睒,盡管曾經有過合作,也有過競争,甚至一度對簿公堂,但在企業的發展理念上仍有很多一致性。
當然,也有很多人都認為,他們代表了兩種經營戰略方向,三十多年來,鍾睒睒從布匹生意,到保健品行業,再到飲用水和生物制藥,鍾睒睒一直在時代的風口中嘗試,堅決走多元化這條路。
而娃哈哈這些年來,似乎更堅守飲料產業基本盤,對開拓新業務更謹慎,宗慶後其實并不反對多元化,近年來娃哈哈也先後涉獵過商場、智能裝備、智慧物流、童裝等多個產業。但一旦發現能力項不匹配就會果斷止損,其中童裝業務沒做多久就停止了。
訪談中,宗老向我説明了原因:" 當時我們做童裝,一年也有 2000 多萬的利潤。對一般企業來講,2000 萬利潤應該也挺好了。但是我一直在反映,為什麼每年都要幾千個款式,所以交給了我女兒。我女兒最後感到煩了,所以幹脆把它關掉了。"
到了 2020 年前後,實際上,娃哈哈還有計劃向保健品行業發展,雖然娃哈哈實際上是以保健品起家的,但幾十年來并沒有往產業的更深處走,反而是鍾睒睒,成為了中國保健品行業的重要玩家。
幾十年來,兜兜轉轉,兩家企業似乎總有交集,也互為鏡鑑。就像鍾睒睒在 3 月 3 日的那篇文章中所寫:" 宗老一直是我尊敬的企業家。他與我亦師亦友,當然,也互為競争對手。"
還記得當時我問宗老,自己有沒有吃娃哈哈的保健品,他回答説:" 我應該是身體比較健康,所以不太吃保健品,因為我喝茶,吃的也少,每天也比較辛苦,所以感覺身體運轉得還可以。"
天不假年,沒想到不過四年時間,宗老已駕鶴西去,好在按照他當時的介紹,彼時娃哈哈就已經做好了制度性接班安排,結束了長期沒有副廠長的狀态,安排了三位副總與宗馥莉一起共同管理這家企業。" 現在我是把什麼事情都讓他們先做了,所以效率比以前稍微低一點。但是我想這個過程必須要有。" 宗老曾説。
有時候我會想,讓一個企業家去面對接班的問題,甚至常常會因此被提問,其實是殘酷的,因為這個問題最終指向了那個結局。但有什麼辦法呢?相比階段性的謠言來説,這個問題才是企業宿命般的風險。
可能企業面臨的一切問題,都需要時間去化解,無論是謠言,還是接班人。
我還記得前輩告訴我,企業每走一步都不容易,寫作者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謹慎。但願,所有人都能從宗老這段艱辛歷程裏,讀懂他的無奈,也看到他的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