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CAR-T迎來至暗時刻?對話範曉虎:不是窮途末路,而是剛剛開始,歡迎閲讀。
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2023 年年末,可能誰都未曾預料到,過去總是以 " 抗癌神藥 " 名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 CAR-T 療法,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煎熬環境中。
11 月以來,有關 CAR-T 療法的争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美國 FDA 疑似提高對 CAR-T 療法對臨床數據要求;随後,CAR-T 療法 " 致癌風波 " 不斷發酵。傳導至國内時,又恰逢 CAR-T 療法領網域内的龍頭企業之一科濟藥業的 3 項在美開展的臨床試驗因為生產問題被 FDA 叫停,引發股價大跌。
連續的負面信息打擊之後,市場上似乎有更多人對 CAR-T 療法產生的悲觀情緒。
畢竟繼小分子和大分子藥之後,以 CAR-T 為代表的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被寄希望于成為生命科學領網域又一大突破口,不但能夠 " 治愈癌症 "、還可能解決諸多疑難疾病。對企業來説,布局 CGT 管線,也意味着提高自己在資本市場上的議價權。
借着這個微妙的時間檔口,36 氪和灣島細胞創始人、前傳奇生物創始人 / 首席科學家範曉虎博士聊了聊,重新回看過去首款 CAR-T 獲批至今的短短 7 年時間,這項創新療法曾掀起的風潮、如今的處境和未來的方向。
範曉虎,這也是中國 CGT 領網域繞不開的一個名字。2014 年辭去加拿大高校教職回國後,範曉虎建立了傳奇生物的初創團隊并主導研發了傳奇生物旗下 CAR-T" 神藥 " 西達基奧侖賽,這款 " 重磅藥物 " 于 2022 年内先後獲美國 FDA 批準上市,歐洲藥監局上市批準和日本厚生省上市批準,成為國内首個成功出海的細胞治療產品。據财報,這款產品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額為 3.14 美元,已高出到去年全年銷售額的 2 倍。
在範曉虎看來,當前,CAR-T 仍然是一個極具未來的新興治療方式,商業化表現仍在爬坡," 雖然現在不能説完全成功 "。但未來,随着 CAR-T 逐步向血液瘤前線适應症拓展,以及在實體瘤、自身免疫性疾系統疾病等領網域的開發應用,潛在的市場規模也将随之增長,成為本世紀對人類健康事業影響最大的突破技術之一。
押注實體瘤、免疫疾病,
CAR-T 的未來才剛剛開始
CGT 是一個 " 出奇迹的領網域 ",在免疫學和基因治療領網域深耕近 30 年後,範曉虎這樣評價認為。
2017 年,讓西達基奧侖賽在 ASCO 上一戰成名的臨床數據,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範曉虎給出這個評價的原因。當時,西達基奧侖賽給出的數據是 35 例復發或耐藥患者的總緩解率為 100%,比競品藍鳥生物 / 百時美施貴寶的 Abecma 高出近 30%。如果再用大眾知曉度更高的 PD-1 來類比,PD-1 的應答率大概為 20% 左右。
及至目前,FDA 批準的 CAR-T 產品有 6 款,均未在中國上市;在國内,上市的國產 CAR-T 療法有 4 款之多。無論是來自哪方監管機構,獲批產品均為靶向 BCMA/CD19,全部在 FDA 近日發布的可能引起繼發性腫瘤的 CAR-T 療法之内。
對此,相較于市場表現出的憂慮心情,行業的共性觀點其實在于,當前 CAR-T 療法獲批的适應症基本都是死亡率很高的末期或晚期血液瘤,從技術角度,其實已經是當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實際上,相較于安全性,從業者們更關注的其實是适用規模。因為單從血液瘤來説,篩選後這部分患者群體每年的新增數量只有幾萬人,難以支撐起預期中的百億、千億市場。以 CAR-T 應用較廣的復發或難治性 B 細胞淋巴瘤為例,每年 1 萬左右的新增患者中,适合二、三線治療的只有 1/3,如果再考慮到現實的中位生存期、患者實際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影響,真正最終能用到 CAR-T 的患者可能還不足這個比例。布局這一适應症的吉利德、諾華也都曾因此表示過對產品增速不可持續,或患者需求正在下滑的觀點。
範曉虎也認為,正是由于目前的适用人群有限,CAR-T 產品當前的商業化表現其實還處在爬坡階段,不能説完全的成功。但未來,随着逐步向前線适應症拓展,以及在實體瘤、自身免疫性疾系統疾病等領網域的開發應用," 病人可以比現在多很多倍 ",潛在的市場規模也将随之增長。
這也是當前多數布局 CAR-T 療法的企業選擇的方向。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時全球範圍内只針對實體瘤開發的項目在 CAR-T 總開發項目中的占比已達 32%。在國内,布局 CAR-T 實體瘤開發的企業也有 20 家以上,進展較快者如科濟藥業,治療胃癌的臨床已進展至 2 期階段。
此外,從支付角度而言,範曉虎也認為 CAR-T 未來的潛在市場不會受限。" 個性化治療方式造成的是 CAR-T 產能受限、生產成本高,但在國際市場這并不是突出問題。末線腫瘤患者即使不用 CAR-T 的治療每年醫藥總費用也達到 20、30 萬美元之上,而一針 CAR-T 雖然也是幾十萬美元的定價,但效果上大部分患者可能無病生存好幾年,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實現臨床治愈,從藥物經濟學的總賬上講,這不是在增加,而是減少政府醫保和商業保險的負擔。"
" 這樣去看,CAR-T 哪裏是窮途末路,它的未來簡直剛剛開始。" 範曉虎開玩笑稱。" 更何況技術的突破是無止境的,安全性的進一步提高,适應症的不斷擴大,通用化產品的真正突破都可能給這個領網域帶來更多的奇迹 "。
政策、技術、供應鏈加持,
醫藥是最有優勢的出海賽道
2023 年,醫藥行業一個無可回避的話題是創新藥出海。據藥明康德數據,截止 12 月中旬,今年以來成功在美國上市,或與海外公司達成 license out 授權合作的國產創新藥已有 50 款之多,其中授權合作總金額達 10 億美元之上的也不下 10 款,涉及小分子靶向藥、雙抗、CAR-T 療法等。
國產創新藥 " 揚眉吐氣 " 的時刻似乎已經到來。範曉虎認為,即使是當把包括 CAR-T 療法在内的創新藥出海放到整個中國制造的出海命題中去看待時,創新醫藥也是 " 非常有優勢的一個賽道 "。
首先在于政策。近兩年,受國際政治影響,部分產業的國際化業務頻頻受限,或出現供應鏈 " 卡脖子 " 等現象;在醫藥領網域,2022 年年初開始,美國商務部也曾将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列入 " 未經核實名單 ",一度引起市場擔憂。
範曉虎坦言,原來許多從業者都曾擔心過這方面的問題,但如今他更願意下一個 " 國際政治不會打壓醫藥行業 " 的結論:"FDA 是非常專業、非政治化的機構;相關政府也已明确從人道主義角度明确醫藥不會被列位受限行業中。當牽扯到人類共同面臨的健康問題時,國際間是永遠可以合作的,這是這個行業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則在于供應鏈。" 生物醫藥領網域的供應鏈依賴不如通訊、人工智能領網域這麼明顯,更多在于技術上的壁壘,比如細胞技術、基因技術涉及到的遞送系統或者知識產權布局等。但這些都可以靠自主創新追趕甚至超越。至于高端試劑耗材和設備,美國沒有歐洲有、歐洲沒有日本有,國際化分工相對均衡,可替代性也強,國產替代也發展較快,從供應鏈安全上來説也優于其他行業。"
具體到 CGT 這一細分賽道,範曉虎認為,其實相較于小分子靶向藥物、抗體偶聯藥物 ADC,最近幾年 CGT 產品的出海表現的确 " 不突出 "。
以今年為例,除最近傳奇生物與諾華的總額 11 億美元合作外,成功對外授權的細胞療法其實只有西比曼生物和楊森,以及森朗生物和 VaxcellBio 兩項,其中前者針對的是兩款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CAR-T,首付款為 2.45 億美元;而後者則是一款納米抗體 BCMA-CART 產品,但并沒有披露具體價格及產品開發進展。
據範曉虎分析,海外企業,尤其是 MNC 這類傳統大藥企來中國 " 掃貨 " 時,可能更喜歡 " 工廠裏一個批次能生產出幾千、幾萬劑,能直接放到藥房裏賣錢的傳統藥物產品 "。而 CGT 作為從學術界發展起來的領網域,過去 " 大藥廠其實都不熟悉 ",自諾華首款 CAR-T 獲批之後的 MNC 的參與者才逐漸多起來,技術門檻更高、但開發時間較短。
" 所以在對外授權上,由于過去放量有限,跨國藥企可能還沒看到早期投入帶來的豐厚回報,出手相對不多。但從研發文化上説,MNC 的基因裏是熱愛這些創新技術的,并且多有‘追求治愈’的夢想,随着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他們對 CGT 的興趣也會更大。CGT 的發展勢不可擋,產業鏈上下遊在技術和資本上的結合只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成熟最終深刻改變未來 30 年醫藥工業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