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英系車為什麼寄了?我大英自有國情所在!,歡迎閲讀。
不怕兄弟過的苦,就怕兄弟開路虎。
説起英系車,咱們腦子裏還能蹦出哪幾個品牌?捷豹和路虎?不好意思,它們現在是印度車。
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它們就從福特手上賤賣給了印度塔塔集團,都已經過户好幾手了。
而要説英系車中更為代表性的羅孚和 MG ,那更對不起,它們現在是正兒八經的國產車,榮威和名爵。
在 2005 年,羅孚其實就已經破產了,這時候咱們南京汽車花了 5000 萬英鎊,收購了羅孚的技術和子品牌 MG 。而羅孚的名字,此時已經被福特買走了,最後跟着路虎一起去了塔塔。
另外,羅孚旗下曾經還有一個品牌叫 MINI ,但它現在也是寶馬的子公司。
更别説英系車的豪華車型,路特斯賣給了吉利,勞斯萊斯賣給了寶馬,賓利賣給了大眾,真正地道的老英倫品牌,也只剩阿斯頓馬丁和邁凱倫了,甚至它倆也是待價而沽。
英國的出租車品牌英倫,現在也是吉利的,這等于説是大家分完蛋糕,有人連盤子都舔了。。。
所以,擁有全明星豪華陣容的英國汽車工業,到底是怎麼發育起來,又是怎麼被一波團滅的呢?
>/ 從馬車到蒸汽機車
説起汽車工業,咱們小時候歷史課本上只説本茨發明了内燃機汽車,德、美開啓第二次工業革命,但在此之前,其實就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汽車,那就是蒸汽機車。
最早法國人居紐( 或稱古諾 )在 1769 年就發明了蒸汽三輪車,但因為政局變革,後來就沒有下文了。直到 1804 年英國人脱威迪克采用高壓蒸汽機,才真正在英國開啓蒸汽汽車的應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就是汽車的原型。
雖然英國汽車開了一個好頭,但在接下來幾年,甚至直到今天,英國政府就一直在和自家的汽車工業對着幹。
原因就是, " 我大英自有國情所在 " ,英國的保守勢力太強大了。
在蒸汽機車運行之初,它就受到普通民眾的強烈抵制。
一方面是因為蒸汽機車的噪音很大,不僅非常擾民,而且也會吓跑同在馬路行駛的馬匹。這也不能怪英國人,咱們可以想象一下火車頭那種 " 轟隆轟隆 " 的聲音,不停在家門口駛過的感覺,和馬匹 " 咯噔咯噔 " 完全不是一個感受。
另一方面,蒸汽機車對比馬車的優勢太過明顯,如果蒸汽機車普及開來,馬車公司就會立刻破產,所有馬車夫全員失業,馬也全都白養了,這讓從業者怎麼受得了。
按道理,英國政府應該提供更好政策環境和基礎設計建設,比如拓寬馬路,規定交通法,然後想辦法讓馬車夫學習駕駛蒸汽機車,實現再就業。
但結果在 1865 年,英國政府通過了一項影響英國汽車工業 30 年的著名法案——《 紅旗法案 》。
這上面規定,蒸汽機車必須要 3 個人駕駛, 1 個加煤, 1 個駕駛, 1 個舉着紅旗在前面開道,好好好,就這麼穩就業是吧。
而之所以能安排人在前面開道,是因為車必須開的比人還慢。
法案規定,蒸汽機車車速不允許超過 4 英裏 / 小時,按咱們現在的标準就是 6.4 公裏 / 小時,和咱們走路差不多,特别是在城市道路,限速還要再減半,超速就要罰款。。。
那富豪和貴族老爺們為啥不選擇開燃油車,哦不,馬車呢?
當時諸如紅綠燈、橡膠輪胎等發明,都是因為《 紅旗法案 》被迫擱置,最終與英國無緣,這才讓德國汽車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 燃油車時代的興衰
不過當時的英國還是蒸蒸日上,經濟上的增長最終消化了所有的錯誤。
作為老牌列強,英國汽車就算停滞了 30 年,也還是有翻盤的實力。
1892 年,一位德國移民後裔 Bremer 制造了英國的第一輛燃油車,這也才比本茨的奔馳 1 号晚了 6 年,而之後英國就陸續出現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各個品牌。
比如在 1904 年,一位叫萊斯的汽車工程師遇到了一位叫勞斯的貴族賽車手,他倆馬上一拍即合,創立了後來的皇室座駕勞斯萊斯。
而就在同年,一家老牌自行車廠商羅孚,也開始轉型研發燃油車,成立羅孚汽車。後一年, MINI 親爹之一的奧斯汀汽車,也被奧斯汀創立,之後羅孚和奧斯汀逐漸成為英國汽車品牌的核心。
另外在 1910 年,英國汽車史的另一位關鍵人物莫裏斯,成立了莫裏斯車行( Morris Garages ),也就是後來的 MG ,它依靠批量生產壓低成本,制造了各種小跑車。
這時候英國汽車工業百花齊放,富豪和貴族老爺們可以選擇勞斯萊斯、賓利和阿斯頓馬丁,普通人則能買到羅孚、莫裏斯和奧斯汀。
而且在二戰以後,由于馬歇爾計劃,又給了英國汽車傾銷到美國的機會, 20 世紀 50 年代初,美國進口汽車的 90% 都來自英國,這時候哪有德系、日系什麼事兒。
但從此英國汽車就走上正途了嗎?恐怕是想多了。
因為英國政府從來也不閒着,騷操作馬上就來了,當時為了鼓勵出口,逆差轉順差,英國政府不敢貿然放開國内消費,結果光是一個分期付款法案,就修改了 18 次。
這項法案決定了民眾到底能貸多少錢出來買車,但就在政府的猶豫不決中,導致了汽車行業產能紊亂,英國國内的汽車需求和汽車生產都受到了嚴重抑制。
而且這還沒完。
在冷戰期間,英國又上台了一位 " 親蘇聯 " 的首相克萊門特 · 艾德禮,當時蘇聯正在建設 " 高爾基汽車城 " ,艾德禮直接有樣學樣,讓英國汽車行業來個大整合,把沒必要整合的車企全都合并了。
結果到後來,全英國這麼多汽車品牌基本都在集中在了英國和利蘭兩大公司手裏。
先是這家英國汽車公司( BMC ),在合并後不僅擁有莫裏斯、奧斯汀、沃爾斯利、萊利等品牌,還在不久後推出了著名的 MINI 。
而後又随着捷豹的加入,英國汽車公司( BMC )改名為英國汽車控股公司( BMH )。
那這個利蘭是啥呢?
其實它一開始主要做的是商用車和農用車,而且從蒸汽時代就開始了,到這時又整合了羅孚、凱旋等品牌。
而要説起來,最後這個利蘭公司也是相當曲折,不僅變賣所有乘用車品牌,還和荷蘭 DAF 卡車公司合并,不久後又宣布破產,分出來的一家 LDV 公司經過幾經輾轉就成了咱們的上汽大通 Maxus 。。。
總之,在經過一番 " 抱團取暖 " 以後,太多同價位的車被放在一個體系裏,結果暖是沒有取到,只有無休止的内鬥。
我們可能以為車企内部大多會齊心協力向外拓展市場,但其實,車企一旦做大,内部矛盾比外部要嚴重得多。
因為一個村都沒考上清華那沒人會説啥,但村裏各個都是清華,就你連高考都沒考,這村裏還有誰會正眼瞧你,所以一些小品牌都只能混吃等死。
更别説,這個村教育資源還有限,你搶了别人就沒有,别人搶了你就沒有,都忙着和自己人鬥了,誰還管外邊?
這兩家公司的結果就是越來越保守,一年不如一年。這咋辦呢?英國政府又支了個招,幹脆一起整合吧。
所以在 1968 年,利蘭公司和英國汽車公司( BMH )合并,最終成了巨無霸公司,英國利蘭汽車集團。但,不從產品本身着手,讓公司盲目做大,只是治标不治本,沒過幾年又歇菜了。
英國政府又説,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幹脆我來兜底吧。
從 1975 年開始,英國政府每年就要花上百億英鎊給汽車行業的失敗報銷,直到撒切爾夫人上台。
但她,又把英國利蘭汽車集團重新私有化了。。。
咱也别説啥,現在這個情況,還有誰能救得回來?説白了,這一整波操作下來,就是讓英國汽車品牌組團送泉水了,最終導致這個巨無霸變賣各種品牌和資產,然後就成了我們開頭説的這個情況。
>/ 餘晖與曙光
那現在咱們能説英系車已經沒救了嗎?
汽車品牌确實是沒多少了,但汽車歷史還真沒法一筆抹去。作為老牌列強,英國汽車就算停滞了 70 年,還是有。。。
翻不翻盤咱先説不好,但至少現在市面上這些英系車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大多還是留在英國國内,要説英國一無所有,那還是太過了一點。
比如説,路特斯品牌就算改成了電車,他的整車設計還是由英國科文特裏的設計團隊操刀,吉利的四大研發中心,也有一家設立在英國考文垂。
而且更關鍵的是,英國完好得保存了它的汽車文化。
11 支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競标賽( F1 )車隊中有 8 支在英國,并且著名的銀石賽道也在英國北安普敦郡,還有作為老頭樂天堂的古德伍德賽車節等等。
另外,著名英國汽車節目 Top Gear ,甚至可以追溯到 1977 年,而賽車遊戲地平線 4 也将故事背景設立在英國。
但是,就當英國人還沉浸在過去汽車工業的輝煌時,卻發現新能源時代已經來了,正如當年蒸汽機車替代馬車,是不是有相同的即視感?
雖然英國政府主張全面電動化轉型,甚至在比歐盟還要激進,但時至今日英國都還沒有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在新能源供應鏈上也沒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在口頭呼籲的階段。
不僅如此,英國的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鋪設速度也相當緩慢。
在去年,大約每 36 輛新能源車共用一個公共充電樁,雖然英國政府撥出 10 億英鎊用于修建充電網絡,但三年下來,連錢怎麼花都沒完全想好。。。
而在新能源車政策上,英國政府也只是在跟随歐盟,準備對中國電動汽車築起關税壁壘。
再加上脱歐之後,英國獲得的投資更加稀少,想要重振汽車產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也許是 " 我大英自有國情所在 " 吧。
所以要脖子哥説,英國汽車新能源化的結果也可能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