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1月車企排名:新勢力開始衝進TOP20,歡迎閲讀。
25/02/23
導語
即便 1 月情況相對特殊,但以新勢力為代表的電氣化和智能化,正在重塑車企競争的市場格局。
作者丨杜餘鑫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嚴旭霞
雖然 1 月份車市零售僅 179 萬輛下滑了 12%,但得益于出口的強勁和終端的補庫,以及部分廠家在完成 2024 年度銷量指标後會轉移一定的量确保 2025 年好采頭,因此批發銷量達成 210 萬輛,與同期保持一致水平。
大盤表現尚可,但各大車企之間的情況就冰火兩重天了。放眼望去,銷量 TOP30 的車企,銷量下滑的有 17 家,超過一半,而且合資車企的占比超過自主車企。
銷量跌幅最高的為兩家本田,分别跌了 70% 和 57%,掉出銷量前 20 強。另外自主機板塊賽力斯、廣汽傳祺和東風汽車的跌幅也超過 40%。
從轎車、SUV 和 MPV 陣營看,MPV 市場表現亮眼,單月銷量超過 9.5 萬輛,同比增長 41%,這主要與 MPV 市場供給有關,比如比亞迪夏的到來,壯大了 MPV 市場的總體容量。
就車企總體排名而言,四強依舊被自主車企把控,但相互之間的格局也發生了細微變化。
由于全系產品智駕的切換,1 月比亞迪狹義乘用車的銷量,從常規的四五十萬輛下滑到了 29 萬輛,但同比增長達到 47.5%,且依舊是車企銷量冠軍。
第二三名之間的位次發生了互換,第二從原本的奇瑞變成了吉利,單月銷量 26.67 萬輛,同比增長約 25%,第三名奇瑞勢頭有所放緩,單月銷量 22 萬輛,同比增幅為 11.6%。
1 月長安未衝破 20 萬輛門檻,銷量為 19.3 萬輛,同比也出現了 1.5% 的輕微下滑。不過四家自主車企的銷量已經對行業實現了大範圍的領先。
排名第五一汽-大眾則與第四的長安有着約 6 萬輛的差距,且一汽 - 大眾的銷量同比出現了 18.1% 的下滑,和排名第四的長安有明顯的缺貨,這對于常規要在 12 月份或者 1 月份拿下高銷量的合資來説,壓力确實比較嚴峻。
從排名第六的上汽大眾開始,月銷量破 10 萬輛的缺貨就有點嚴重了。按照往常,單月 10 萬輛的車企基本上會有 7-9 家,但 1 月份下滑到只有 5 家,除了有 1 月季節性因素外,2025 年車市情況的不樂觀,也在這裏得到了體現。
長城的銷量還在下滑,1 月份跌了 22.5% 至 6.8 萬輛,看來在銷量和利潤面前,長城堅定地選擇了後者。
雖然特斯拉銷量一直保持在前十強,但随着更多國產純電產品的崛起,其壓力也非常大,銷量上 1 月份跌了 11.5%,從最高排名第六滑落到第八的位置。
得益于入門級純電產品的熱賣,五菱似乎又重回十強了,1 月份五菱月銷量增幅幾近翻倍。不過比亞迪和吉利等入門級產品的下放,對上汽通用五菱也會帶去新的競争考驗。
在十強中,豐田慶幸擠進一個席位,銷量還實現了 11.7% 的增長,就算一汽豐田,其也排在 12 名的位置,銷量也出現 17% 的增長,雖然都在唱合資品牌的 " 衰 " 調,但作為全球第一大車企的豐田,其韌勁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
東風日產排在 13 位,雖然依舊下滑了 39%,但位次上有所鞏固和回升,而今年以來東風日產和上汽一樣采取一口價的模式,雖然無法阻止下滑,但至少可以延緩其下滑的速度。
寶馬和奔馳一直保持在前 15 強,結果 1 月份奔馳單月銷量不足 4 萬輛,其仍需要提升其產品體系的國產化力度。同時價格體系的重塑,對 BBA 來説變得越來越重要。
上汽通用跌幅在收窄,1 月份下滑了 6.6%,可以理解為基本上已經觸底了,從位次來看,其也已經從原本 20 名開外的位置,上升到了 17 位。随着上汽通用一系列變革措施的落地,緩慢回升也是可以期待的。
其實整個 2024 年,新勢力熱度很高,但總體的體量還是難以和傳統主流大廠,或者老牌的車企相匹敵。比如 2024 年,新勢力銷量最高的理想,排名在車企 16 位,炙手可熱的領跑,排名在 25 位,蔚來和小鵬分别排名 29 和 30 位。也就是説在主流前 30 強車企,真正能進入榜單的新勢力,也僅有 4 家。
然而今年 1 月份,這個局面伴随着行業生存環境惡化,和市場需求的多變,而變得不一樣了。
18-22 名盤踞了小鵬、理想、零跑、小米四家車企,擠下原本應該在市場前列的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和廣汽本田等車企,逐步朝車市前 20 強挺進。放在自主車企陣營來看,也已經有兩家車企挺進自主車企十強了。
以新勢力為代表的電氣化和智能化,正在被市場和行業所接受和認可,特别是小鵬和零跑的下探,與其銷量的持續增長和位次的上移有直接的關系。不是高端不可取,而是性價比更有殺傷力。
短期内這些年輕的新勢力想要獲得更高的銷量和更大規模,其實比較難,因為每一家車企都在進步,都想要份額,而且電動化和智能化共識已經達成。
核心的就是能否堅守住目前的業績,并逐步向上滲透,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保證不犯錯,不掉隊,基本上還是可以在殘酷競争中實現平穩過渡和厚積薄發的。但如蔚來這樣一直踩在第 30 名的線上,就有些壓力了,哪怕是 1 月份其銷量增長了 38%。
各系别的份額變化不大,德系銷量還在下滑,日系基本上已經見底,美系的表現也已經趨于穩定,而自主品牌份額,保持在 70% 左右的水平不會有更大變化了,即便是自主品牌發展如此強大,最多可能也僅僅是在内部相互分食。
1 月份,德系車企全線下滑,單月同比銷量下滑了 20.3%,單月市場份額已經跌至 13.9%,大眾品牌和傳統豪華車 BBA 的市場還在遭受頭部自主和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壓縮,德系的困境尚未結束。
日系品牌則是幾個系别中銷量下滑最厲害的,1 月份同比下滑幅度達到 33%,哪怕南北豐田已經強勢通過正增長去拉升了,但市場份額已經跌破 10%,達到 9.3%,基本上保持 10% 左右的市場份額,将是日系車企的歸屬。
美系品牌随着通用福特的下跌,和特斯拉的壓力倍增,下滑也是不可避免的,份額基本上只能保持在 5% 左右,這使得美系的跌幅比德系和日系都要少,因為通用和福特已經是跌無可跌,将迎來一段時間的調整期。
最後是自主品牌,1 月份整體增長 14.4%,放在整體大盤中非常不容易了,直接推動 1 月份自主車企的市場份額提升至 68.7%,雖然未到七成,但根據目前幾家頭部車企的勢頭和產品布陣,自主在今年某個月份破七成份額指日可待。
當然這些數據都是基于過去的業績得到的分析,趨勢是一方面,也有企業在歷經痛楚之後涅槃重生的,就好比合資品牌将原本不可能的配置、售價拉到現在和自主甚至比自主更有競争力的局面時,市場或将迎來更新的變化。
杜餘鑫
幹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