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順網線爬進小紅書,老外吃盡了苦頭,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kakakakapi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眾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爆改,是現在國内最具流量效應的網絡詞匯。從素人到明星網紅,只要和這兩個字搭上邊,就很可能被抬上熱搜。
人們對 " 爆改 " 趨之若鹜也不單因為流量,也在于獲得一次 " 重來一次 " 的機會。
事實上無論中外,形象改造這類題材早已存在,但時至今日對比看來,國内社交媒體上的爆改形式,明顯迭代出更高維度。
而當國人們愈發沉迷于這類話題時,一批同樣被吸引的老外們,也開始順着網線遠赴重洋,來到中國拜師學習爆改技術。
如果你也是 " 爆改 " 話題的忠實擁趸者,很大幾率最近你的小紅書首頁,會突然被推送出來不少老外 " 聽勸求爆改 " 的帖子。
乍一看的确有點新奇。
印象裏一直以來,都是國人更愛跑到 instagram、twitter 上,搜集浏覽國外明星、博主的照片素材,有些搬運工更是直接會把國外社交媒體當成素材庫,復制粘貼回國内社媒填充個人主頁。
怎麼如今倒是開始 " 反向移民 " 了?
雖然説,老外出現在中國社交媒體,不是件多麼稀奇的事情。相信常年互聯網衝浪的網友們,甚至能跟據國别、内容主題羅列出不同的老外博主。
但和熟練掌握中國互聯網流量密碼的老外博主不同的是,這批新遷徙到小紅書上的老外,就是純純的素人。
他們幾乎不懂中文,只是虔誠地把小紅書,當作掌控着爆改秘籍的神邸,試圖前來參透其中奧義。
他們發布的求助帖的封面很統一,懵懂的臉,外加用生疏筆畫勾出的 " 聽勸 " 二字。
這批人裏頭大概可以抽成兩類," 秀優越 " 和 " 求改造 " 的。
前者指的是那些長相高于平均水平,看起來并不需要改造意見的人。這些人的帖子下被各種花式贊美淹沒,中國語言之博大精深在這些花樣式誇贊中完美演繹。而發帖的人明顯對贊美評論頗為受用,一邊點贊一邊享受其中。
另外一撥人身上的戲碼,則單純很多。他們和多數中國年輕小孩一樣,有點容貌焦慮,苦惱于自己的眉毛、發型、妝容,真誠地希望小紅書網友能提供有效的建議。
可以看到,求助帖上多數的内容入鄉随俗地用了中文表達,但從 IP 地址、膚色長相可以看出,這批外國網友順着來小紅書的網線還真的不是同一根。
除了常見的美國、英國,還有相對更小眾一些的國家諸如比利時、巴西、南非、印度、孟加拉等等。
如果説,曾經上帝拆碎語言将人類分裂,那此時,網友們則靠着谷歌翻譯實現了世界大團結。
翻譯器的局限,也讓這批人的文案自帶上比中央六套還生硬的翻譯腔,例如 " 煥發光彩的建議 "、" 發光的建議 ",或者是語序錯亂的 " 聽説中國網友審美很好提前 "。
這批老外寫的中文裏頻繁出現 " 我 ",真的很有小時候自己寫英語作文的即視感。
多數求助者都會在文案末加上表達不玻璃心,歡迎網友踴躍 " 批評 " 的内容,但往往會像 "not soft hearted" 一樣,被翻譯成 " 我的心腸并不軟 " 之類的搞笑誤翻。
雖然説,因為英文中的 "I need some advice" 翻譯成中文 " 我需要建議。" 後,聽起來就稍顯有些不夠柔和,但文案和互動中不斷出現的 " 請 "、" 感激 "、" 謝謝 " ,還是能讓人感受到他們迫切需要形象改造建議的誠懇态度。
看到這或許你也會好奇,這批絲毫不懂中文的老外,究竟是如何了解到中文世界裏的爆改秘密,又是如何統一而準确地到達小紅書這一陣地的?
起因很簡單,TIKTOK 上一名博主 @candiselin86,發布了幾期關于在中國火熱上演的爆改案例,有經典的小艾同學在爆改之後,彎道超車相親成功的教科書式模版,也有女孩在網友的指導下,從質樸形象華麗變身的事迹。
這些視頻成功吸引了不少老外,他們化身好奇寶寶,驚嘆于中國網友人均造型師的專業水平,更是羨慕那些在建議中脱胎換骨的體驗者。
- 誰能在她説的那條在小紅書裏發聽勸爆改的攻略教程下踢下我嗎?
- 我也需要。
- 我需要中國網友的建議!!
- 我也是!我覺得我心理足夠強大聽點他們的真實建議!
- 支持!
一時間,在他們心中,獲得中國網友的改造建議,成為了一種殿堂級的美容體驗。
他們在評論中懇切地請教如何注冊小紅書賬号,如何标注 tag。
躍躍欲試的人成為先行嘗鮮者。在評論中大顯互幫互助的美德,從科普下載,到大談收獲頗豐的體驗,告訴那些因擔憂不懂中文而不敢使用的人,直接使用翻譯就可以大膽勇闖。
" 找中國網友爆改 " 越發變成一場網絡江湖傳説,風潮愈演愈烈,也造就了前文提及的網絡移民現象。
雖然説,老外愛湊熱鬧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能讓這群不懂語言的老外,生猛闖進中文互聯網,事情也不僅僅是湊熱鬧這麼簡單。
總的來説,聽勸爆改文學的對外輸出,就是又一場亞洲式審美的種草大會。
盡管小紅書上喜歡歐美妝、白女式審美的國人不在少數,甚至能把蘋果高管證件照、美式校園畢業照拍成當下國内相館經濟創收的主打項目。
但與此同時,老外卻開始注意到亞洲式審美,沉迷其中成為忠實信徒。
一如去年 TIKTOK 上流行過類似的話題," 旅行要找亞洲人拍照 "," 白人拍照不好看 "。
在這些老外眼裏,旅行時找自己本土的白人同胞們拍照片,成片總會落得慘不忍睹的下場,他們連基本的将人拍清楚都很難做到。
但亞洲人卻像是基因自帶拍照神技,不僅能照顧到拍照角度,構圖審美,還能兼顧光影效果,修飾被拍照者的身型。
雖然説,亞洲式審美有時總會落入内卷式競賽的風波裏,例如比拼卸妝素顏後,如何才能更扛得住鏡頭;或是更激進的不顧寒冬零下温度,吊帶短裙勇闖冰雪天地。
但毋庸置疑的是,亞洲式審美的内核永遠圍繞于 " 查缺補漏 ",即如何在有效的步驟操作裏,實現最體面的狀态。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無可置否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确并不存在一套所謂的價值高低評判标準,但大眾對提升自己這件事,還是有着類同的期盼的。
在多數流量小報中,對老外,尤其是白人老外們的刻畫總有類似 " 松弛 "、" 健康 "、" 接受真實 " 之類的字眼。
但若多翻翻 TIKTOK 上關于這個話題的讨論,就能發現,上述這類言論不過是刻板偏見。
有老外吐槽 instagram 上互相吹捧、互相贊美的風氣實在是太虛偽了,網友只會發空頭支票説 " 你太漂亮了 "、" 你不需要改變、" 你太完美了 "。
小紅書上同樣也有老外提到這一點,認為在西方媒體語境裏," 糾錯 " 成為一種政治不正确的存在。
當然,他們需要的也并非單純的建議。不少人提到,ins 的另一個反面是 reddit。
他們認為, reddit 這個平台上 IT 男含量過高,最适合問他們的問題是如何修電腦。如果向他們咨詢時尚建議,得到的答案将會硬核到可怕。
不少女孩直言 reddit 就是個厭女平台,在上面提問形象改造的建議,堪稱直面羞辱。
而不久前,Reddit 就發生了一起崴泥事件,在其中一個論壇上,掀起了一股用錘子敲碎自己的下巴,打造像安吉麗娜朱莉一般的性感下巴,提高男性魅力的趨勢。雖然不知道是否有人真的嘗試了這種近乎自殘的整容方式,但這一趨勢的流行,的确吓壞了不少旁觀者。
是的,相比起 instagram 的虛偽,reddit 的時尚恐怖主義,小紅書的聽勸爆改,就是一場全新的文化體驗。
温和的語氣是舒适區,批評是全新的文化體驗,老外們沐浴在潤物細無聲的改造建議裏,心中頗為受用。
事實上,在這整場體驗中,熱心的中國網友們是既當媽又當爸,既當造型師,又當心靈導師。
網友們把小紅書上博主們的教程當作圖庫,在其中挑選合适模板 Po 在評論之中以供挑選。
精細化的建議從如何改變發型,化妝品、服裝選擇,到如何控制體重,調整體态。網友們的眼如尺,細節到應該先調整皮膚狀況,還是增減體重,或者是否得去做個脊柱 X 光檢查。
當有人提到類似歐美青春校園劇裏,校園霸凌的抓馬橋段時,國人網友會總會贊美先行,再輕抛出建議。
避免被霸凌,也是他們願意千裏奔赴的一大原因。
如果在美版知乎 上搜索關于兄弟會 / 姐妹會的霸凌事件時,就會發現 mean girl 中的校園暴力劇情還算是輕的。
假意維持表面和諧,兄友弟恭下卻被強迫灌酒、身體羞辱、下藥性侵、慘無人道的體能訓練等等暴力事件所填滿。
如此文化背景,也令猶疑,出現在這場爆改狂歡中。
當一些人為發現能獲得真實之果的新大陸而興奮,不少人則躊躇不前,擔心是否會有網絡暴力。
不少外國網友在評論中提到,他們不想在網絡中被認出,害怕遭受網絡的外貌霸凌。
事實上,西方世界近年來同樣在經受着網絡暴力事件的洗禮。深受其害的無辜者數量連年增長。
根據 ADL 的數據顯示,單是美國人,在過去一年裏遭受過網絡騷擾的人群比例就在急劇增長中,青少年遭受網絡騷擾的比例更是從 36 % 劇增至 51%。
女性和有着邊緣文化背景的年輕人,也是網絡暴力事件中常遭圍獵的群體。
惡心的身材羞辱、狹隘的性别歧視、帶有種族主義的身份攻擊,惡意栖息在網絡的邊角地帶,時不時地跳出來戳傷你。人們被網絡的魅力吸引,卻也膽戰心驚于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不可置否的是,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一直都想對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态。
當一群求助的外國人進入這一語境中,對常年接受禮儀之邦教育的中國網友來説,這群人獨具光環,善意是此時最大的禮節。
當友善成為交流的主軸,無論何種膚色、何種性别,老外在這個遠離被政治正确束縛的網絡語境裏,都能獲得真誠的形象改造建議。
陰差陽錯間,人們在互道百八次的感謝和沒關系裏,卻體驗到了文化交流的真正奧義。
中國女孩分享上學時不允許過度打扮的回憶,美國女孩會吐槽學校裏流行穿運動服制造假松弛感,自己因此不敢過度打扮因為害怕被取笑。
跨文化交流的叙事風格不一定需要宏大而深遠的,它也可以是某些無傷大雅的細枝末節。
事實上,不僅是小紅書,對中文世界感興趣的老外們也早已開始先後進駐各種中文社交平台,素人出身的他們可能只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前來窺探一番。但文化間的交流,也就此悄然發生。
古時候,人們通過器物實現文化交流,而在網絡橫行的當下,網絡流行事件就成為了當代年輕人共通的語言,而善意,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創造了溝通的最佳語境。
一如學者們達成共見的," 文化,就是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文化交流細縮至個體,就是簡單的 " 好好説話 "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