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硬體出海,一條充滿荊棘的光明之路,歡迎閲讀。
文 | 四分儀 Quadrant,作者 | 李威,編輯 | 孫迩溪
CES 2024 上,曾經創建過渡鴉科技,擔任過百度智能家居硬體總經理的呂聘帶着 Rabbit R1 進入了科技媒體的聚光燈下,與 Humane 公司的 AI Pin 并列成為兩款備受期待的最新一波全球市場新鋭 AI 硬體產品。Rabbit R1 預售第一天就賣出了 10000 台,是公司預估銷量的 20 倍;而 AI Pin 更是還未發貨,就已經被《時代》評為 "2023 年最佳發明 " 之一。
這種快速爆發的強大勢能,讓 AI 硬體成為國内企業和創業者們眼中天花板頗高的一條賽道。一方面,AI 硬體自誕生之初就能夠以全球市場為發售目标,以國内的硬體制造優勢,結合國外的大模型能力,依靠更大基數的極客人群,讓銷量的雪球更快速滾動起來。
目前,無論是基于大模型的軟體產品,還是 AI 硬體,都展現出了比前代產品更強的全球化趨勢。軟體產品中,風投機構 a16z 發布的全球 Top100 AI 應用榜單中,出現了字節旗下的豆包、扣子,美圖的美圖秀秀等產品。快手的可靈、作業幫的 Queation AI 也都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大量關注。
得益于智能手機市場爆發時代打下的良好出海基礎,國内 AI 硬體產品賽道百花齊放,研發、制造與市場測試模式愈發成熟,出海復制和擴展銷售的門檻也随之大大降低。因而,對海外不同目标市場地充分洞察,各類出海人才的充足積累,成熟供應鏈迫切的增長需要……都成為推動 AI 硬體面向全球市場進行初始布局的有利條件。某種程度上可以説,AI 硬體品類對于中國科技企業而言,是一個 " 生而全球化 " 的機會。
另一方面,AI 與硬體的結合是一種必然趨勢。無論是面向工作生活實際任務的自動化執行,還是面向個體化情感需求的陪伴體驗提供,大模型帶來的 AI 互動和理解能力的突破都帶給大家更多的探索空間。甚至,在大模型能力的加持下,人們再一次開始沿着可穿戴的路徑,探索電腦、手機之後的下一代個人計算平台。
對于字節、百度、華米 OV 這樣的巨頭企業來説,圍繞 AI 能力實現的硬體迭代機會,可能是下一個智能時代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巨頭地位得以延續的兑獎券。對于其他企業而言,AI 硬體不會出現赢家通吃的局面,反而在初期擁有不少小而美的垂直領網域機會。
也因此,AI 硬體吸引了眾多大廠高管投身其中,嘗試抓住新的、更大的機會。包括但不限于前美團副總裁包塔、前美團自動車配送部算法負責人劉博聰及其同事孫洋、前堅果投影 CPO 王骁逸、前華米科技海外業務副總裁毛漢勇、安克 CEO 助理謝羽佳、華米科技海外業務副總裁毛漢勇等。
需要注意的是,AI 硬體的美麗願景背後,是國内市場異常殘酷的競争生态。在方向并不明朗的當下,稍有不慎就很難有再來一次的機會。AI Pin 交付之後的貨不對版,Rabbit R1 的糟糕體驗,又一次驗證了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讓企業的下一步發展面臨更大困難。
對于非巨頭非頭部的 AI 硬體企業而言,需求足夠豐富的全球市場,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允許其先從一個垂直的痛點切入,管理好用户的預期和自己的野心,不必先替代手機,而是在探索中迭代,等待确定性的出現。
AI 硬體先要管理預期
尚未正式發售前的 AI pin 是一個比 Rabbit R1 更具野心的產品。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回答用户問題,并通過激光投影将信息顯示在用户手掌上,目标是通過語音控制完成日常任務,從而取代智能手機。發售之後,過熱、反應慢、續航時間短、顯示不清晰等弊端暴露出來,AI pin 的願景從《星際迷航》直接降成了《玩具總動員》。
Rabbit R1 發售之後,雖然實現了比 AI pin 更好的使用體驗,能夠回答用户提出的問題、播放音樂、打車、訂餐、識别用户面前食物的種類并給出烹饪建議,但是這些依然不足以讓其在與智能手機的比拼中獲得勝利。對 Rabbit R1 的最大疑惑是,為什麼不在智能手機上直接執行這種方案呢?
呂騁給出的回應是,受限于當前的芯片和主機板技術,Rabbit R1 的大小只能達到半個 iPhone Pro Max 的程度,未來 Rabbit 的產品形态可能會更加小巧,甚至可以被集成在 TWS 耳機或智能手表上。這個答案與 AI pin 的野心一樣,就是用可穿戴設備取代智能手機,成為新的個人信息處理核心。
但問題的核心是,這兩個產品都将理想體驗的實現寄希望于硬體技術在很短時間内出現大版本迭代。產品演示的效果以大版本迭代的硬體能力為理想環境,而現實產品的使用卻要讓用户忍受現有硬體的能力局限,這種產品落差不但出現在 AI 硬體上,還曾經出現在 AR/VR 眼鏡、元宇宙、智能音箱等硬體趨勢中。
回歸大模型和硬體的現實能力去做出一款解決用户現實痛點的、使用及格線以上的設備,是 AI 硬體在現階段避免走向失敗的前提。在基本以預售、眾籌為主要銷售模式的當下,預期管理不合格,就很可能像 AI pin 和 Rabbit R1 一樣在開售之後快速陷入銷售困境:AI pin 的退單量達到十分之一,Rabbit R1 的銷量數據已經長時間沒有更新。
相比于這兩者,經歷過元宇宙泡沫的 Meta 在回調預期之後,依靠 Meta Ray-Ban 智能眼鏡趕上了 AI 硬體的新機會。在高通骁龍 AR1 平台和 AI 功能支持下,Meta Ray-Ban 智能眼鏡成為了一個在滿足聽音樂高頻場景基礎上,疊加了一定 AR 和 AI 功能的時尚潮流眼鏡單品。在基礎預期之上疊加超預期的探索功能,讓這款產品銷量突破百萬。
中國科技企業 AI 硬體之對比優勢
Meta Ray-Ban 智能眼鏡在成功之後,快速迎來了 Solos、李未可、蜂巢科技、閃極等一批中國同行。王骁逸的創業項目 Even Realities 推出的首款產品就是一款智能眼鏡,支持語音互動和 AI 互動,有記錄、翻譯、導航、演講提詞以及大模型問答等功能。米家眼鏡相機產品背後的公司蜂巢科技推出了搭載 GPT-4o 的界環 AI 音頻眼鏡。
将大模型提升的 AI 能力與現有的智能設備相結合,為用户提供顯示可用的功能更新,正在成為 AI 硬體的主流趨勢。在 AI 智能眼鏡之外,還可以看到搭載百度文心大模型的 AI 滑鼠,應用大模型互動能力的 AI 玩具,融合 AI 和智能可穿戴的寵物硬體,可以根據健康檢測數據調整車子性能的 E-bike。
齊全的供應鏈體系是中國企業參與 AI 硬體潮流的基礎支撐。擁有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的中國團隊能夠依托國内供應鏈保質保量實現自己的產品規劃,而對于一些國外企業而言,尋找低成本且靠譜的供應鏈合作,本身就是硬體創業難以逾越的一大門檻。這讓中國企業具備了一定的成本和效率優勢。
同時,現有的 AI 硬體的内核是對大模型能力的場景化應用,中國團隊在應用體驗的優化與滿足上有着更強的優勢。從工具 App 出海過程中積累而來的用户體驗經驗,在 AI 硬體時代依然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在大模型基礎相同情況下,如何開發場景、完善功能,決定了 AI 硬體的上限。
生而全球化時代,也是中國 AI 硬體企業的優勢條件。與華米 Ov 等智能手機品牌的全球崛起故事是從中國壯大,然後才輻射全球市場不同;AI 硬體在誕生之初就能夠以全球市場為目标,全球企業處在同一條起跑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的 AI 硬體產品起步階段就可以擁有更大基數的潛在用户。
也在做 AI 硬體的怒喵科技是一個中國硬體企業享受生而全球化紅利的典型例子。這個 2019 年成立的高端 3C 品牌,在 2021 年就通過設計、技術等產品競争力積累了大量海外用户,來自中國西二旗和美國硅谷的全球互聯網大廠員工們共同組成了怒喵科技高客單價 3C 產品的核心用户群體。
AI 硬體的中國出海機會
高榕創投董事總經理馬曉宇認為,"AI+ 硬體 " 有可能成為 2024 年甚至未來的一波新機會。AI 作為主導的角色、硬體為輔,在新場景解決新問題。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人們熟悉的一切都會從人類的角度感知世界,不斷衍生出全新形态的產品,并持續反哺 AI。
馬曉宇也同時指出,出海正在成為企業不需要再長時間斟酌的必選項,從以前只是業務的全球化,到現在必須做到真正的公司層面的國際化。特别是 AI+ 硬體領網域,當下流量和資本紅利缺失,更典型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是在一開始就盡可能觸達高 ARPU 值的人群,讓用户付費支撐企業的持續運營。
AI 硬體出海是一個必然選擇,但這個選擇的背後并不是坦途。就像怒喵科技 CEO 李楠所言,當下的環境中,問世即爆款的概率微乎其微,創業者需要在認真判斷需求、沉心迭代產品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忠實的用户群體。AI 硬體要保留非共識,保持堅定,才能在細分賽道中跑得更好更遠。
對于習慣了快速起量的國内科技互聯網廠商而言,選擇相對小眾但有一定門檻的賽道意味着要有放棄追逐風口,長期深耕的準備,但同時還要繼續承受來自巨頭的競争壓力,以及賽道後期天花板不夠高的選擇風險。這種賽道閱聽人大小、技術實現難易的平衡度拿捏非常具有挑戰性。
盡管面向全球市場有 kickstarter、indiegogo 等眾籌平台能夠為優秀的 AI 硬體產品提供充足的高付費意願用户供給,一些產品都能獲得數十萬、上百萬美金的眾籌支持,但是到最後實現產品的規模化銷售,還需要企業的全渠道營銷、銷售能力,以及本地化的售後服務能力。這也将是很多 AI 硬體企業出海最棘手的挑戰。
與鍵盤、充電寶、充電插頭等非智能化產品不同,AI 硬體對個性化使用體驗的追求,将高度依賴于對用户個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因此,數據合規、科技斷鏈等宏觀挑戰也将是中國 AI 硬體企業出海一定會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在創業初期,AI 硬體企業就需要考慮到如何避免在未來受到這種宏觀不确定性的影響。
管理好用户預期和產品研發的野心,建立起從產品眾籌到售後服務的完整銷售鏈條,在流量和資本的非紅利期内維持健康的資金鏈,都将 AI 硬體指向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但是從市場對已有產品的付費意願來看,盡管颠覆性的產品尚未出現,但抓住全球化小場景、小需求的滿足,也已經能夠為國内 AI 硬體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