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勢力周榜“二人轉”:“小米+紅米”才是王道?,歡迎閲讀。
進入到 2025 年,新勢力格局又一次發生變化。
2 月的第二周,小鵬汽車成為新勢力品牌銷冠,小米超過零跑強勢殺入前三,與第二的理想周銷量差距縮小到 600 輛。不出意外,等到 YU7 上來,新勢力銷量排行将變成 " 兩小無猜 ",成為小米和小鵬的二人轉。
按理小米第一款車上市還不到一年,小鵬前陣子還在 ICU 逗留,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發力。
為何這兩家銷量崛起得如此之快?它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個人的一些看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1
定位 + 配置 + 誠意
去年 3 月底,小米 SU7 正式上市,也宣布這家互聯網公司正式殺入汽車領網域。如果當時有人説小米會在一年後殺入新勢力前二,并且将整整一年 " 前一屁股車 ",估計沒幾個人會相信,但這樣的事就是發生了。
小米造車成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定位 + 配置 + 誠意。
首先説定位,小米面對的是主流家用車市場,第一款車型就是 5 米的中大型轎車 SU7。既适合小青年日常通勤,也能滿足三口之家的出行需求。
再就是配置,入門是最大功率 220kW 的單電機,0-100km/h 加速時間 5.28 秒,這個性能已經相當不錯;續航也相當了得,CLTC 續航裏程 700km,支持 400V 快充,不論是城市通勤,還是中長途出行都能滿足。
智能化方面是小米澎湃 OS 系統和 Xiaomi Pilot Pro 智能駕駛系統,配最主流的骁龍 8295 芯片和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
不得不説,小米這些入門配置,對于很多車型來説已經算是次頂配,而且性能、續航、智能化方面的表現相當均衡,可以説完美切中了消費者的癢點。
再結合不錯的舒适性配置和 21.59 萬元的價格,讓這款車推出之後一路火到現在。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產能依然不太夠了。
小鵬與小米走的是一樣的路線,從去年 8 月份的 MONA M03 上市,到 11 月份的 P7+ 上市,我們會發現小鵬這家企業的氣質完全變了。
曾經的小鵬以高價著稱,P5(與 MONA M03 同級别)上市曾經定到 15.69 萬起,G9 也曾定到 30.99 萬起。配置也是 " 套路 " 滿滿,以 2022 款小鵬 P7 為例,這款車的配置高達 16 款。即使剔除鵬翼版和上市紀念版這些,也還有十多個版本,簡直讓人眼花缭亂。
而現在的 MONA M03 和 P7+ 都只有三個版本,并且都是入門即高配。其中 P7+ 起步價只有 18.68 萬,卻已經配備了最新的 XNGP 系統,可以實現城市 + 高速路段的自動駕駛輔助。
MONA M03 更是比亞迪普及智駕之前,同價位唯一配備高階智駕的車型。國補之後 10 萬出頭的價格,就能實現高速 NOA 和 600km+ 的續航,一切之前累積的質疑都化為了泡影。
2
質價比 + 好名聲," 小米模式 " 的魅力
小米也好,小鵬也好,其實運作的邏輯都差不多,就是做主流產品,主推高性價比,然後憑借自己不錯的名聲勝出,這就是典型的 " 小米模式 "。
眾所周知,小米如今已經變成了 " 雜貨鋪 "。從智能手機到生活電器,再到家居用品、穿戴設備等等,小米的產品并沒有太多颠覆性的技術。但憑借不錯的質價比,在各個領網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電視、冰箱、空調、掃地機器人這些,小米都是後發而先至。
但消費者之所以信賴小米,原因卻并不簡單,這源于多年來的持續投入。以最簡單的充電寶、電池、插排為例,這些產品技術上早就成熟。但小米進入後,引入了大量颠覆性的設計,把這些傳統的 " 醜東西 ",做成了桌搭潮玩,并且更具性價比。
正是有了這些積累,小米造車後才能如魚得水。
小鵬算是新勢力 " 老炮 ",2021 年就曾奪得新勢力銷冠,小鵬 P7 也是最早暢銷的新勢力高端車型之一。後面雖有起伏,比如 P5 和 G9 遇冷,G6 火過一陣後迅速歸于平靜,但每款車型小鵬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力。
P5 是最早搭配激光雷達的緊湊型轎車,G9 最早搭載 800V 平台,并實現了 480kW 超充,G6 是最早 20 萬級的高階智能駕駛車型。或許因為運營等各方面的原因,這些車型并不那麼成功,但廠家的誠意絕對是足夠的。
這也是 MONA M03 出來後,能夠迅速火爆的重要原因。在大多數消費者心中,小鵬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這才是高配置大顯神威的基礎。
3
對抗 " 小米模式 ",唯有 " 核心技術 "
一年的時間徹底颠覆新勢力格局,這就是 " 小米模式 " 的魅力。" 小米模式 " 的核心就是三樣," 硬體 + 軟體 + 新零售 "。
以小米 SU7 為例,這款車的硬體絕對強悍,堪稱 " 一身名牌 "。電池來自弗迪和寧德時代,電機來自聯合電子和匯川,車身零部件找的是中捷精工,車内飾件則是華網域汽車做的。
簡言之,小米找的都是業内一線或者準一線的供應商,用的也都是一線或者準一線的產品,再通過嚴格的供應鏈管理以及大規模采購實現成本優勢。小鵬的硬體沒這麼誇張,算是走的 " 紅米模式 ",但依然在同級别算是領先。
軟體方面小米的投入也非常多,不僅做了自主研發的智能座艙,智駕投入也超過 55 億。至于小鵬,更是華為崛起之前唯一能與特斯拉掰手腕的智駕公司。
產品出來了,剩下的就是 " 吆喝 ",這方面也是 " 小米模式 " 的強項。
在社交平台上與用户頻繁互動,建立粉絲社區,讓用户也能參與產品的迭代和改進,當然還有一系列的創意營銷。當雷軍一次次登上熱搜的時候,就是 " 小米模式 " 不斷發力的時候。
這也給對手留下一個難點,你能比小米更擅長營銷嗎?你能比小米的供應鏈管理更極致嗎?不是做不到,而是非常非常難。
那怎樣與 " 小米模式 " 對抗呢?似乎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做出小米做不成的產品,比如小米數字旗艦固然配置無敵,依然無法阻擋華為三折疊的熱賣。
小米的智駕也 " 夠用 ",奈何 HUAWEI ADS 3.0 依然是行業天花板。對于要掏 50 萬買車的用户來説,問界 M9 依然是更好的選項。要麼卷供應鏈,要麼卷技術,對于汽車行業只有這兩條路可走。
4
功夫拍案
小鵬和小米在銷量榜上的攻城拔寨,歸根到底還是 " 小米模式 " 的魅力。把價格打下來,把配置打上去,再加上產品符合主流需求,本身企業的名氣和名聲都不錯,爆款就這樣誕生了。
而從現在的情況看,大多數新勢力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變化。随着小鵬的新車型都走上 " 小米模式 ",小米也有更多的車型上市,屬于新勢力的生存空間會進一步收窄。
到底是轉向去和小米拼刺刀,還是另辟蹊徑卷技術,新勢力們會如何選呢?
點擊圖片,直接看往期精選文章
▼
歡迎點擊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