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41℃高温下,被搶爆的藿香正氣背後!,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廖影
頭圖 | 視覺中國
" 北京一名導遊在頤和園帶團時中暑離世 "" 石家莊 60 多歲老人不願開空調中暑不幸離世 "" 一兒童長時間户外活動未及時補水,确診熱射病送進急救室 "" 某遊客在公園門口出現四肢無力、頭暈、大汗症狀,确認為中暑 "……
一系列新聞事件,讓人們再一次清晰地認識到,真有可能會 " 熱死 "。
随着 " 熱射病 " 這一高温疾病快速走紅,藿香正氣、人丹等降暑藥,也受到熱捧,不僅衝上各大電商平台的榜單,也帶火了相關企業的市場。
就在前不久太極集團發布 2023 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稱,預計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 5.63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35 億元,同比增長 340%。搭上 " 清涼經濟 " 快車的藿香正氣口服液,鞏固了太極集團 " 扭虧為盈 " 的局面,也讓那句十多年前就立下要打造 " 千億太極 " 的口号有了 " 底氣 "。
近年來,全球變暖趨勢明顯,2022 年以來夏季高温已經成為常态,到今年夏天氣温更是推到了新的高度,由此也催生了 " 清涼經濟 ",其中僅與避暑旅遊相關的業務市場規模就超過了萬億元。
太極集團無疑是從中獲益最為明顯的一家。此外,同仁堂、廣東白雲山等知名藥企也都有產品在熱賣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香雪制藥等企業還在加班加點生產以确保藿香正氣產品的供應。
這樣的勢頭對于手握防暑降温藥的老牌藥企,無疑是 " 老天爺 " 賞飯吃。只不過,這樣的勢頭可持續嗎?" 清涼經濟 " 是救市的良藥嗎?
最熱的夏天,藿香正氣又 " 封神 "
今年夏天可以説,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了,中暑、熱射病高發的時間段相比每年的 7、8 月份明顯提前了。據中央氣象台監測數據,2023 年 6 月,全球的平均氣温相比往年同期偏高 0.53 ℃,打破了 2019 年 6 月的紀錄。從 6 月 19 日到 7 月 18 日,中國的華北、華中、華南、新疆等地區都處于高温之下。其中,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氣温一度飙到了 40 ℃左右。
來自中央氣象台
" 中暑患者确實有增加的趨勢。"有臨床醫護專家向虎嗅證實:"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群體,如:外賣小哥等室外作業人員,暑期旅遊人士等,在室外活動時間較長人員!"
全國多地急救中心都在科普熱射病(重症中暑,病死率極高),提醒大眾小心中暑,特别是要關注老人、兒童等群體。
降暑藥也賣爆了。電商平台以 " 防暑藥 "" 降暑藥 " 為關鍵詞搜索,排名靠前的產品主要為藿香正氣軟膠囊(丸、水、片)、人丹 / 仁丹、十滴水、風油精、保濟口服液、安宮牛黃丸等。太極集團和北京同仁堂、廣東白雲山都是這一領網域的龍頭企業。
其中,藿香正氣是降暑藥中的 " 頂流 "。在京東、阿裏等電商平台上,最近一個月内每個產品都有超過 2 萬件的銷量,是沒有貼上 " 防暑 " 标籤的消化系統用藥的 4 倍以上。
據虎嗅不完全統計,僅在某電商平台的 " 消化系統用非處方藥 " 榜單 TOP20 產品中,就有 8 個藿香正氣系列的產品,主要來自太極集團、蜀中藥業、仁和藥業等,15 日内的總銷量超過 20 萬件。另外還有來自上海龍虎藥業和廣州王老吉的降暑藥人丹(仁丹),15 天内共銷售了 3 萬件。
在 " 感冒通用好藥榜 " 上,北京同仁堂的藿香正氣水在一個月内已經賣出了 5 萬件。
以這類產品 10 元到 30 元的單件售價推算,僅頭部企業的藿香正氣產品在單個電商平台上的銷售總額就 200 萬元到 600 萬元了。
此外,類似 " 十滴水 " 這種防暑藥、治痱子的外用藥,在很多 " 上有老、下有小 " 的家庭,往往都是 10 盒起囤的。板藍根、金銀花露等清熱解毒類的藥品也跟着需求大增。多家藥企都推出了防暑降温套裝。
根據京東健康、美團健康等平台公布出來的數據,降暑類產品的這種 " 購銷兩旺 " 的情況,明顯是在 6、7 月份有激增的勢頭。
京東健康在 7 月初公布的一組數據則更加清晰地顯示出這種 " 購銷兩旺 " 的局面,藿香正氣口服液、龍虎人丹、十滴水等產品銷售的激增——環比增幅超過了 300%;同時京東互聯網醫院關于高温或中暑的問診和咨詢量,在剛剛進入 7 月的一周就環比增長了 220%。
事實上,受疫情以及人們崇尚自然、健康觀念轉向預防等因素影響,藿香正氣等中藥產品在藥店、電商平台近年來都是很受歡迎的產品。藿香正氣所在的消化系統用藥、急支糖漿所在的呼吸系統用藥,也恰是需求量大的領網域。
特别是搭上 " 清涼經濟 " 的順風車,包括 " 祛暑藥 " 在内的清熱解毒類產品,整體銷售額增長都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醫藥健康信息平台米内網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祛暑類的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合劑增長率分别為 52.78%、61.04%、72.9%;保濟丸增長率 65.24%;金銀花口服液增幅更是高達 278.08%。
從具體產品上看,太極集團的藿香正氣口服液,因為是口服液且去除了酒精,口感更好,在同類產品中處于領跑者地位。太極集團的财務報告顯示,從 2020 年以來,藿香正氣口服液和急支糖漿的銷售額已經觸底反彈了,其中藿香正氣口服液 2022 年銷售額 15.67 億元,同比增長了 70%。
北京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本來是心腦血管用藥,但是在《中暑中醫診療專家共識》中也是受到推薦的用藥,其市場規模也遠超其他心腦血管用藥,年度銷售額超過 30 億元,同仁堂占據一半以上市場。該公司的蘇合香丸适應症裏也有 " 中暑 "。
同時,北京同仁堂科技官方微信公眾号還将藿香正氣系列產品、仁丹、生脈飲,推出了 " 消暑三件套 "。由此也足見藥企對 " 清涼經濟 " 的重視。
搭上 " 清涼經濟 ",太極觸底反彈
" 清涼經濟 " 給藥企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并不能成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驅動力,眼下的繁榮,無法掩飾背後的隐患。
以太極集團為例。
盡管經過 50 年左右的發展,太極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 13 家制藥廠、20 多家醫藥商業公司的大型醫藥集團了,但是它的發展在相當長時間是陷入困境的,比如從 2011 年到 2022 年這家公司有 10 年虧損,累計虧損超 30 億元,如果不是後來國藥集團對其增資,恐怕很難堅持到現在。造成這一局面非常核心的原因,是公司廣受诟病的 " 重銷售、輕研發 " 模式。
從產品結構上看,太極集團雖然現有 1242 個中西藥品許可證,86 個全國獨家生產品種,但是,其最核心的產品急支糖漿、藿香正氣口服液還都是早在 1985 年、1993 年誕生的產品,距離藿香正氣口服液去除酒精,也過去近 10 年了。
其他主打產品,無論是獲得授權還是通過收購獲得,大多也都有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歷史了。
太極集團主打產品 | 獲批 / 獲得授權時間(年) | 2022 年銷售情況(億元) |
---|---|---|
藿香正氣口服液 | 1993 | 15.67 |
急支糖漿 | 1985 | 5.26 |
益保世靈(注射用頭孢唑肟鈉) | 2010 | 15.11 |
思為普(洛芬待因緩釋片) | 2001 | 5.13 |
通天口服液 | 1993 | 2.3 |
鼻窦炎口服液 | 2002 年前 | 2.14 |
數據來自國家藥監局、太極集團公告及其他公開信息
急支糖漿是 1980 年代初在上海醫科大學教授沈自尹的中藥組方基礎上開發而來的,可以説還是太極的當家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是 1993 年獲批上市的,2014 年去掉 " 酒精 ",此後也逐漸發展成為年銷 10 億元的暢銷品種,按照一手将太極集團從小藥廠推到上市公司的老廠長白禮西的計劃,該藥到 2018 年銷售會超過 20 億元,到 2027 年将年銷百億元。
在藿香正氣、急支糖漿熱賣的 10 年裏,太極集團沒能抓住時機持續推出過硬的創新產品。即便是藿香正氣口服液,在 " 品牌定位 " 上投入的資源,也超過了在研發的投入。在 10 年前 " 不含酒精 " 仍然是先進的技術,在今天競争者早就陸續上市了。
藿香正氣等老藥到今天仍在暢銷,一方面可以説是藥品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企業 " 重銷售、輕研發 " 的發展問題。
從太極集團的歷年财務報告看,其每年的研發費用長期徘徊在億元水平以下,同期銷售費用不僅到了研發投入的 40 倍以上,還在逐年增高。可以看到,2022 年,該公司研發投入達到歷史之最的 1.05 億元,但是還不到其總營業收入的 0.8%,同期營業收入中超三成(約 33%)花在了營銷上,達到了 46.42 億元的新高。
通過在營銷上砸錢,太極集團搭上了 " 清涼經濟 " 的便車,加上 2021 年底借着中藥材漲價,藿香正氣口服液又提價 12%,這才實現了單品種收入的大幅增長,最終實現整體業績的觸底反彈。
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内,推動了藿香正氣、急支糖漿等產品銷售額快速增長,但是從長期來看,一方面使企業市場發展容易出現後勁不足,另一方面,也在增加企業風險。
也正因為此,太極集團才經歷了 " 失去的 10 年 ",從 2011 年到 2022 年的 12 年有 10 年虧損,累計虧損超過 30 億元," 千億企業 " 計劃擱置不説,生存和發展都成問題。
研發投入不足,還導致了產品技術門檻較低。從國家藥監局數據庫可以看到," 藿香正氣 " 類藥品的許可證總數有 626 條,從丸劑、膠囊劑、片劑到口服液、顆粒劑,從無酒精到有酒精,可謂是應有盡有。同樣的人丹、十滴水也都不是獨家生產的。
一旦 " 清涼經濟 " 大火,勢必會有更多的競争者入局。更加核心的危機,還在于這類藥物的作用機理并不清晰。
有臨床專家告訴虎嗅,遠離高温區網域,減少活動,及時補水,有效降温,這些動作是應對中暑症狀的基本操作,如果症狀不重,可以适當補充飲料,比如淡鹽水、鹽茶水或者含鹽的清涼飲料;也可以用冷毛巾擦拭降温。
雖然也有動物實驗認為藿香正氣對中暑治療有幫助,也有臨床醫生報道稱其可以很好地緩解急性中暑,但是目前還沒有研究能明确藿香正氣作用的機制;在《中暑中醫診療專家共識》中藿香正氣軟膠囊(丸、水)是作為 " Ⅱ b 級證據,有選擇性地推薦 "。
而要徹底摒棄懷疑,説清其作用機制,包括太極集團在内的相關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人力物力做更多的研究。
靠天吃飯幾時休?
從根本上説," 重營銷、輕研發 ",產品更新速度太慢,過分依靠核心產品提價來促進業績增長的發展模式,曾經幫助藥企完成了原始積累,現在卻成了發展桎梏,也是同類企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從太極集團的業績報告看,2022 年,該公司已經開始扭虧,背後的拉動因素是多元的,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大賣是其中之一,單品種營收就達到了 15.7 億元,同比增幅 64%。大有衝刺年銷 20 億元,帶動企業完成千億目标的勢頭。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搭上新冠疫情和 " 清涼經濟 " 的便車是重要因素。
進入 2023 年,增長勢頭繼續。可以看到,2023 年第一季度,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單品種就賣了 7.89 億元,同比增長近 170%。到上半年業績預報,公司整體僅淨利潤就增長了 340%。
此外,新冠疫情期間,藿香正氣受到官方推薦,也刺激了銷量在短期内快速增長。
同樣地,受政策鼓勵、民眾 " 治未病 " 意識的提高,中藥企業普遍拿到了可喜的成績單。從目前已經預報 2023 年上半年業績的 26 家中藥企業看,其中約 69% 是預增、扭虧的狀态,另有康美藥業等預告減虧。究其原因,疫情後咽喉疾病增加,中藥材漲價等都是重要原因。
在其背後,還是有濃濃的靠天吃飯的意味。除了少數企業表示要在研發上加大投入,絕大部多數還是傾向于聚焦老品種,在營銷上下功夫,相比真金白銀砸不可預知的創新,他們更樂衷于蹭實實在在的流行浪潮。
只不過,行情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對于上下遊企業來説,往往是 " 彼之蜜糖,我之毒藥 "。比如中藥材漲價。根據浙江日報等媒體消息,今年中藥材遇到了 "40 年未遇 " 的行情——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 2023 年 5 月 28 日同比上年同期,有 276 個藥材價格上漲。藿香正氣所需的甘草、廣藿香、蒼術、白芷等,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在集采降價進入中成藥領網域的趨勢下,中藥材漲價給下遊中藥制劑企業帶來壓力。這也在倒逼企業向全產業鏈拓展,來抵御風險。
更重要的風險,是市場環境也在快速改變。過去幾年,從集采降價到臨床合理用藥嚴控,再到全民重視健康,逐漸對 " 神藥 " 祛魅,都在指向醫藥產業整體更新。傳統的漲價、帶金銷售等手段,都失靈了。
可以看到,2018 年,太極集團就曾将藿香正氣口服液提價 11%,并在當年的年報中透露:調整價格,以及完成 " 一級戰略客户必選,并籤訂戰略協定 ",是在為藿香正氣未來三年銷售突破 30 億元打下渠道基礎。
然而,這樣做的效果并不明顯。原本藿香正氣口服液銷售額應該在 2018 年達到 20 億元,實際上該藥當年收入只有含糊其辭的 " 過 10 億元 ",到 2019 年幹脆倒退到了 6 億多元,負增長了。從業績上看,從 2019 年到 2021 年,太極集團的扣非淨利潤分别是 -1.57 億元、-5.55 億元和 -6.97 億元。
其中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2018 年,國家藥監部門取消了藿香正氣的雙跨身份(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雙重身份),徹底轉為非處方藥。這使醫生處方受到影響,進而減少了銷量。
另一個以漲價著稱的品牌東阿阿膠在 " 漲價大法 " 失效以後,2019 年到 2020 年營業收入縮水一半以上,從盈利 20 多億元到連續虧損,2021 年以來終于觸底反彈,但是距離巅峰的 70 多億元年收入、20 多億元淨利潤,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可以説,新形勢下,傳統藥企過去所謂的成功發展模式,從形式到觀念,都已經失效。只有持續向市場輸送產品安全有效性過關,真正能滿足臨床需求產品的企業,才能有未來。
盡管短期仍然重注營銷,太極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坦陳,長期發展還是必然要回歸到重視研發上來。至少要研究清楚藿香正氣等中藥爆款的起效機制。講清楚中醫藥起效的機制、建立中醫藥療效評價标準,也是中醫藥長遠發展、走出國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