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手機廠商們又開始畫大餅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蔚然先聲,作者 | 張從白,編輯 | 周在安
2023 年對智能手機市場來説極為特殊。
一方面各大廠商的技術研發捉襟見肘,發布的新機被網友吐槽 " 毫無創新 "。
另一方面,2023 年全球個人手機出貨量再創新低,行業寒冬不僅沒有過去,反而加劇得更深。根據極客灣 Geekerwan 數據,蘋果最新一代 iPhone15 Pro 系列采用的 A17 Pro 旗艦芯片破天荒被安卓陣營芯片超越,無論聯發科天玑 9300 還是高通骁龍 8 Gen3,綜合實力都要強于 A17 Pro。
盡管蘋果芯片主管 Johny Srouji 在接受 CNBC 記者采訪時多次強調 " 蘋果不是一家芯片公司,并沒有試圖與芯片供應商競争 ",但不可否認的是,蘋果過去一直是手機芯片領網域的領導者,而芯片水平又是一家科技公司實力最直觀的體現。
作為以手機業務為主的硬體公司,蘋果手機芯片被高通、聯發科超越并不意味着掉隊。但華為海思遭受打壓、三星獵户座失聲,手機自研芯片 " 後繼無人 ",卻是手機廠商困局的表現。
從螢幕尺寸到影像刷新率,從相機像素到傳感器體積,從芯片性能到追求極致的能效比,在廠商将產品的賣點挖掘殆盡的同時也猛然發現,行業的創新更新開始受制于硬體供應商了,這也説明現階段智能手機的内卷競争已經進入了尾聲,陷入了瓶頸。
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星最新產品 S24 系列放棄了在曲面螢幕領網域的優勢,将宣傳重點放在了本地化 AI 上。蘋果在今年不但發布了面向未來的頭顯設備 Apple Vision Pro,還有望在 6 月 WWDC 發布具備完整 AI 功能的 iOS/iPadOS 18 作業系統。告别了造車,蘋果開始猛砸 AI。
國產廠商這塊,OPPO 創始人也在内部信中也表示 "2024 年是 AI 手機元年 "。此前被吉利收購,網友戲稱「珠海小三星」的魅族科技也決定停止傳統 " 智能手機 " 項目,全力投入 AI。
顯然,種種迹象表明 AI 手機最有可能繼功能機、智能機之後,開啓手機行業的第三個時代。
01 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
縱觀手機發展歷程,始終離不開拍照清晰度、螢幕尺寸、運行速度三個主要方向。
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 N90 采用了 3 倍連續光學變焦鏡頭,并且打造出螢幕轉軸的類 DV 機設計,博取了不少的眼球。而如今的智能手機更是将一英寸大底、潛望光學長焦、傳感器位移防抖等影像科技整合加入,不斷提高手機攝影的标準。
功能機與智能機最直觀的跨越就是螢幕,蘋果 iPhone 6 Plus 的發布,違背了喬布斯所説過「3.5 英寸是手機的黃金尺寸」,彼時三星 Note 系列推出 5.5 英寸以上的大屏手機受到市場熱烈追捧,促使蘋果不得不跟風 " 變大 ",iPhone 6 Plus 的廣告語「Bigger than bigger/ 豈止于大」令人記憶猶新,如今的智能手機也通過提升屏占比的方式,保持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最大化手機的螢幕。
得益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手機處理器的性能也在不斷更新,從以往的單任務運行,發展至多程式并行。手機除了基本的接打電話,逐漸支持圖片、視頻的閲覽,以及遊玩趣味遊戲。而現在你甚至可以直接用 iPhone 15 Pro 運行光線追蹤加持的《生化危機 8》,高通骁龍 8gen3 的 GPU 水平更是與 GTX1050 Ti 顯卡相當。
手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口紅手機」、「升降攝像頭」、「滑蓋全面屏」等被用户戲稱方向錯了的例子,而經過一番嘗試後,廠商們還是決定從老三樣——螢幕、拍照、性能三個方面深挖用户需求。諷刺的是,這些需求并不是大部分用户換機的直接原因,就如 PC 設備上的 win-tel 聯盟一般,日漸臃腫的各類 App 在盡可能的占用設備的性能。此前 QQ 就因内置虛幻 4 引擎引發過熱議,而我們常用的幾款社交、購物軟體也被網友調侃為 "3A 大作 "。
客觀來説,手機廠商吸引用户更新的理由越來越少,更多用户只是迫于設備性能的落後,不得已換新來獲得流暢體驗。時至今日,智能手機普遍性能過剩,用户換機周期也顯著拉長了。而此前備受關注的蘋果「電池門」事件也讓不少網友認為,手機行業甚至還存在 " 計劃性淘汰 "。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手機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完全取決于用户需求本身,如今更依賴螢幕、網絡技術、半導體等供應鏈產業的更新,由供給側更新進行推動。以往半導體產業的飛速發展可以用「摩爾定律」來理解,但如今「摩爾定律」的提出者 Gordon Moore 表示,摩爾定律不是一個永恒定律,不會永久有效。而随着芯片制程不斷向 1 納米逼近,與 10 年前相比,如今提升晶體管密度、性能與能效變得越來越難。
也就是説,供給側也快卷不動了。最終,芯片的發展阻力最終體現在了手機市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數據 2022 年全年出貨量低至 12.1 億台,而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再次同比下降 3.3%,低至 11.7 億部。
社交平台也多次出現 # 年輕人不願意換手機 # 的話題,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手機廠商缺乏創新,盡管各項參數的堆疊甚是誇張,但沒有呈現出能讓用户眼前一亮的黑科技。研究機構 TechInsights 稱,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換機周期拉長至 51 個月,若繼續拿不出殺手級創新,對于行業而言要面臨的壓力将是巨大的。
02 AI 也許是個出路
魅族宣布停止其傳統智能手機業務,及時調轉車頭 All in AI 并不是它 " 超凡脱俗 ",而是在智能手機市場落後太多了,調研機構 TechInsights 的數據顯示,2022-2023 年,魅族在國内市場的出貨量占比僅 1% 左右。
魅族或許是想在這風雲變幻之際通過 All in AI 實現最後一搏,而那些一線手機廠商也應該思考,在即将到來的 AI 時代,它們将如何把握屬于自己的機會。
在 ChatGPT 問世之初,普通用户對其還不太感冒,因為早在智能機普及時,每個人的手機就已标配 Siri、小藝、小愛同學等問答式的語音助手。然而,盡管它們經過多年的更新換代,但其識别與分析能力依然很差,因此也被用户戲稱為「人工智障」。
簡單來説,這些語音助手的工作模式,只是在用預設的内容去匹配用户給出的關鍵詞,一旦無法匹配,就只能跳轉到浏覽器搜索,或者是給出一個差強人意的回答。所以對更多用户而言,「人工智障」的使用場景漸漸僅限于設定鬧鍾、查詢天氣。
和幾年前的不同,如今每當提到 AI,背後通常會連帶一個「大模型」。簡單來説,AI 的本質就是做統計,樣本容量越大,理論誤差越小。而大模型的存在,就極大豐富了 AI 的統計樣本,并且通過掌握人類語言,大模型能自主學習海量的數據來變得更聰明。
對比以往的預設信息庫,大模型是用海量數據訓練出來的,它可以進行無監督的學習,從大量文本數據中學習語言的統計規律和結構信息,從而擁有強大的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
盡管看上去 ChatGPT 和語音助手們差不多,但有了大模型加持後,AI 對于問題的理解上下限都得到提高,有了更強的語意理解甚至是圖形理解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時代仿佛真的來了,而對于手機廠商來説,原本的智能語音助手,成為了接通用户與信息的最好橋梁。
與 Siri、小愛同學不同的是,ChatGPT 這類 AI 機器人有望真正成為 " 個人助手 ",而不是鬧鍾設定機器人,它有望幫助用户去收集、篩選、整理歸納信息,甚至為用户提供情緒價值。業内甚至認為 ChatGPT 能夠取代搜索引擎(詳見《ChatGPT 終将淘汰網紅 KOL》),因此生成式 AI 助手的商業價值甚至等到達谷歌萬億美元市值的量級。
在 2023 年 8 月,華為就宣布旗下 harmonyOS 4 接入了盤古 AI 大模型,同月,小米也帶來了自研端側大模型 MiLM。11 月,VIVO 和 OPPO 分别發布自研大模型矩陣 " 藍心大模型 " 和自主訓練的大模型 AndesGPT,可見誰都不想在 AI 軍備競賽中被落下。
技術調研公司 Counterpoint 的一份報告指出, 2023 年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手機全球出貨量約 4700 萬部,2024 年或将激增至 1 億部以上,到 2027 年将擴大到 5.52 億部。
毫無疑問,2024 年肯定會是 AI 技術在手機領網域爆發的一年。
03 端側大模型
如果説國内廠商還只是在智能手機與 AI 大模型結合的過程中做嘗試,三星率先一步進行了 AI 設備落地,三星最新的 S24 系列把「AI 功能」變成「AI 支持」,讓 AI 成為手機底層功能的一部分。
基于 AI,用户可以修改、擴充所拍攝的照片、視頻;在日常使用中也通過圈選内容即刻獲取搜索結果;打電話時獲得通話實時翻譯等等功能。不同的是,三星的 "AI 加持 " 來自系統本地生态,也就是説三星把大模型塞到了手機裏,這在行業内被稱為 " 端側大模型 "。
以往語音助手,或者一些通過大數據實現的功能都必須先上傳至雲端計算後下載至用户的手機端,而大模型一旦實現在本地運行,就不用擔心信号差、無網絡等情況,響應速度能夠極大提升,為用户提供的支持更穩定,最重要的是用户隐私更有保障。
如果要實現 " 端側大模型 ",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将龐大的「大模型」塞入本地,又或者説,當本地「大模型」不夠龐大時,用户 AI 的體驗是否還足夠完整?盡管如今的智能手機軟體方面有自家的 OS 生态背景,硬體方面有來自高通、聯發科的加持,但如何協調 AI 在軟硬體之間的工作模式,對大模型的數量級如何取舍,才是廠商要思考的難題。
回顧以往 20 年的手機發展,我們發現,單純深挖性能與優化不足以支撐品牌的核心競争力,而一味依靠供應商帶來技術創新更無法推動行業突破瓶頸,随着智能手機的性能、拍照等參數在不斷提升,用户的換機周期卻可能因此無限拉長,因此市場急需一個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但真的如 OPPO 創始人陳明永在内部信中所説 2024 是 AI 手機元年嗎?AI 手機也将成為繼功能機、智能手機之後的第三階段嗎?我們只能期待市場出答案。對于用户而言,更希望 AI 不再是跟之前曲面屏一樣,為了制造需求而誕生的產物了。
一些對 AI 抱有更高期待的網友認為,包括三星在内的各大廠商目前所推出的功能,還遠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AI 手機」。即使把「GPT」們全部整合到手機中,也只是讓手機相較于之前的語音助手稍微智能化一些而已。
客觀地説,對用户而言,智能機向 AI 手機的跨越并沒有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時那麼急迫。
起碼目前無論是 " 雲端大模型 " 還是 " 端側大模型 ",AI 融合手機的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有明确的定義或标準來界定什麼是真正的 "AI 手機 "。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有當 AI 手機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實現無縫對接,才能被真正稱為「AI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