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四川這地方,憑什麼這麼特别,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北緯 28 ° 線
作者:無夢
校稿:朝乾 / 編輯:瓜皮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千裏江南一直是中國氣候最濕潤温和、最适宜人居的地區之一,以至于人們在稱贊其他自然條件出眾的地區時最先想到的往往也是 " 小江南 " 這個稱呼。
日日春風撫柳綠,飛檐亭閣有洞天
水波映荷更嬌嫩,流連忘返在江南
(圖:圖蟲創意)▼
然而,如果我們打開世界地圖,便不難發現,全球在北緯 28 ° 線附近的地區大多是一片荒蕪,大片大片土黃色的戈壁和沙漠充斥于其間,唯有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意。
在這條北緯 28 ° 線上,究竟上演了怎樣的自然奇迹呢?
橫屏 -北緯 28 ° 附近有着地表最大的幹旱區▼
春風化雨,萬仞雪峰沁江南
從地理角度來看,受不同的高低氣壓帶影響,地球上共形成了 6 個 " 行星風帶 ",在北緯 28 ° 的亞熱帶地區附近,副熱帶高壓的勢力最為龐大。
不安分的高壓脊動來動去
導致副高區網域成為全球氣候最多變、洪澇幹旱最頻發的地帶▼
受此影響,氣流會從高空向地面下墜,這一過程會加熱空氣,使得水汽難以凝結,進而造成地區性的幹旱,而這也就是全球這一地區普遍寸草難生的原因所在。
南北緯 30 ° 之間,是地球的沙漠集中區▼
因為有地軸擺動,地形阻隔,以及副高,西風帶的影響
即使撒哈拉三面環海,也無法得到充足的海洋水汽
降水也就極其稀少 (圖:壹圖網)▼
然而,作為在全球都享有盛名的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極大地改變了亞洲地區的季風循環模式。憑着超過 4000 米的極高的平均海拔,青藏高原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相對要強烈很多,這就變相加熱了這一地區的大氣。
山川參差密布,地勢高峻多變
正如我們在燒水時能夠觀察到壺裏的熱氣袅袅,青藏高原上被加熱的空氣也同樣會膨脹上升,進而在地表處形成低壓區,周圍地區的空氣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便會前赴後繼地 " 趕到 " 這裏。
而填補青藏高原地區氣壓缺口的,正是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南亞和東亞季風,温暖潮濕的他們為自己一路上途經的地方送去了大量的降水,中國南方那些能夠适宜農耕的千裏沃土正是由此而來。
示意如下▼
就這樣,在巍峨雪峰的關懷下,中國南方地區成了一派煙雨朦胧的温柔鄉,緊緊毗鄰着青藏高原的四川盆地,也就此在後續幾千萬年的時間裏受盡了這片極寒雪原的照拂。
巴山蜀水,浸潤川南沽酒鄉
作為一個坐落于群山的環抱之間,卻又封而不閉的小環境,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米倉山和大巴山拱衞,東側則是巫山山脈,南緣為婁山山脈和雲貴高原,西邊更有大小涼山、龍門山、邛崃山及橫斷山系等一系列連綿起伏的山系,而這也給這片 " 天府之國 " 帶來了兩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四周被高原和山脈所環繞,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一方面,坐落于一二級階梯過渡地帶的四川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走勢,海拔差異極其明顯,這就使得自 " 世界屋脊 " 上奔流而下的冰川融水能夠自然而然地匯聚到這裏,從而讓四川盆地的水資源實現了極大豐富,為釀酒業發展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可以説,地處四川盆地的泸州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酒城,很大程度是因為沱江和赤水河這兩條長江的重要支流都流經這裏,前者還從泸州穿城而過,并在此匯入長江。
泸州境内河流屬長江水系
以長江為主幹,成樹枝狀分布▼
另一方面,在距今約 7000 萬年前的白垩紀末期,四川盆地曾經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四周的山地隆起,在形成多個大斷層的同時,還讓原本仍沉于水下的湖盆急劇縮小,很多形成自侏羅紀、白垩紀紫色砂岩和形成自泥岩時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紅色砂岩、頁岩也由此露出了水面。在日積月累的風化和侵蝕下,這些岩石最後變成了極其肥沃、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的紫色土。
其中四川盆地獨特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更為明顯
再加上非常珍貴的紫色土,造就了這片 " 天選酒地 " ▼
有了源自青藏高原的好水,又有了來自千萬年前的好土,四川盆地的農業生產會以何等旺盛蓬勃的面貌開展起來就可以想見了。
從古至今,多餘的糧食往往會被人們拿來釀酒,而泸州人種植在紫土上的釀酒作物還要更勝一籌。與其他品種的高粱相比,這種泸州糯紅高粱的澱粉含量與蛋白質含量都要高出許多,出酒率更高,出酒品質也更好。
好糧才能釀好酒▼
有了如此優越的條件,在泸州沒能培養起濃厚的釀酒文化,想來才是怪事一遭吧?
早在 1324 年," 制曲之父 " ——泸州人郭懷玉就歷經 30 多年的摸索,通過中温發酵技術,成功釀造出了 " 甘醇曲 ",今天中國濃香型大曲酒的名稱即來于此。由于這一開創性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整個濃香型口味的白酒,都被冠以了 " 泸型 " 之名。
甘醇制曲,悠于回味▼
方寸之間,一派須臾小天地
早期泸州人對釀酒技術的開拓,還為他們的後人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寶貴财富,即在窖池裏繁衍生息了幾百年的釀酒微生物。
由于不同的緯度會帶來不同的光照和温濕度條件,因此不同地方的釀酒微生物都會有所不同。與四川的其他城市相比,北緯 28 ° 線上的泸州年均氣温偏高 0.2 ℃~3 ℃,最低氣温偏高 10 ℃以上,相對濕度偏高 5% 左右,非常适合微生物繁衍生息,而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的醇、醛、酸、酯等香味物質,恰恰又是提升酒品口感的關鍵。
每個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一般是要依靠地區的天然優勢
泸州的酒文化歷史悠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俗語有雲," 酒越陳越香 "。窖池越古老,持續使用時間越長,其中的微生物群落就越穩定,調教出的酒品質量就越好,而如今以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窖池作為生產基地的泸州老窖,更是憑着悠久歷史過程裏的耕耘不辍,讓最适合釀出美酒的微生物們代代傳承了下來。
起窖拌料▼
1573 年,舒承宗采集泸州城外的優質五渡溪黃泥,建造了一批 " 泸州大曲老窖池群 "。自那時起,這批窖池持續釀造至今已有 450 年。老窖池中的微生物經過幾百年的繁衍富集,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生态組合,其中甚至有一些外界聞所未聞的新品種。
源自窖池的初釀原酒,處于 " 極陽 " 狀态,口感略帶辛辣,需要儲存于天然藏酒洞中。泸州老窖有三大天然藏酒洞——純陽洞、醉翁洞、龍泉洞,它們是泸州老窖原酒的修身之地。洞内空氣流動極為緩慢,温度常年保持在 20 ℃左右,相對濕度常年保持在 80%左右;恒温恒濕、微生物種群豐富的環境為白酒酒體的酯化、老熟、生香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入窖發酵▼
歷經四百餘年時光荏苒,泸州老窖的老窖池群成為了見證泸州釀酒歷史的珍貴 " 活文物 "。1573 國寶窖池群于 1996 年獲評為行業首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三大藏酒洞也于 2013 年 3 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目前,經國務院批準的,全行業還在釀酒的 90% 以上的國寶級活窖池均在泸州老窖。
現在的泸州老窖,成了真正意義上的 " 活着的文物 "。
天地同釀,會當同品泸州香
在興建第一批老窖池時,舒承宗便探索總結出了從窖藏儲酒到 " 配糟入窖、固态發酵、泥窖生香、續糟配料 " 的一整套濃香型白酒的釀制工藝,而這些工藝被後人代代傳承,至今已有 24 代。
天然洞藏,自然陳釀▼
這一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釀造技藝,既保證了泸州老窖的品質穩定,又使得每一瓶從窖池中走出去的泸州老窖酒都具有了外人難以復制出來的稀缺性。
不僅代代傳承非遺釀酒技藝,泸州老窖還将目光放到了原糧的供應環節上。畢竟,糧為酒之本。2001 年,為了提升整個泸州老窖的產品品質,泸州老窖提出了建設 " 有機原糧生產基地 " 的設想,希望在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基礎上種植優質釀酒作物糯紅高粱。随後,説幹就幹的泸州老窖在泸州多地展開了試點探索,并先後取得了 " 無公害原糧基地 "、" 有機轉換產品認證 " 等一系列成果。
到了 2006 年,泸州老窖的有機原糧生產基地除了與泸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政府部門建立起了合作關系之外,還獲得了中綠華夏有機認證中心 " 有機高粱 " 認證,實現了從上遊到下遊,老窖生產流程的全環節覆蓋,這在全國白酒行業内都是很罕見的。
幾百年前,泸州的先人們便已經敏鋭地察覺到了泸州在釀酒方面的獨特優勢,并在數代人的時間裏不斷嘗試,最終摸索出了一套穩定而成熟的釀酒工藝;而到了今天,承襲了前人衣缽的泸州老窖仍然走在繼續挖掘產區地理優勢、文化優勢,推動中華酒文化傳承創新、不斷發展的路上。
泸州為打造好酒提供良好的先天條件,一瓶瓶佳釀又在人們對于泸州酒品質的口口相傳中被帶到全國各地,兩者也完美地形成了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關系。在可預見的未來,泸州 " 酒城 " 的名号還将傳播得越發響亮。
流光一瞬,華表千年。生生不息的泸州人民,薪火相傳的釀造技藝,一同構成了這塊土地上最靓麗的風景。一如那從泸州城中穿行而過的千裏沱江,自豪而坦蕩地将自己一路上得來的豪情與勇氣付之于雄渾的長江。
【今日福利】
你是否來到過這座美麗的城市,品嘗過這裏的特產泸州老窖,或是體會過泸州濃厚的酒文化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經歷。我們将随機抽取五位粉絲,每人送出一本球局熱賣圖書 ~ 快來留言吧!
- 推廣 -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