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比亚迪和华为的“碰撞”,已近在眼前,欢迎阅读。
现在,没人可以否认,电动汽车行业已进入智能化时代。
应该说,上一个时代的王者,堪比亚迪莫属。在 2020 年的光景中,其竞争对手还是众合资品牌。而到了 2023-2024 年度,比亚迪的对手已换成智能化的华为系品牌。
今天听起来,轩逸、新朗逸、新宝来、速腾等品牌的名字已有 " 恍如隔世 " 感。若谈及销量和未来趋势,那么几乎可以判定,上述车企已成昨日黄花,难有翻身可能。
(数据来源:车主之家)
其中,轩逸的销量很能说明问题,在 2021 年的月销量中,它可持续打出单月 4 万的好成绩,而在 2023 年,它的销量下滑很严重。同样的情况,在宝来方面,2023 年 1-9 月,其销量已同比下降 49.85%。
燃油车时代已过,新能源称王。而在这背后,更是国产车之于国外品牌的替代。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比亚迪在今年 10 月的销量达到了 301833 辆,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38.4%。10 月单月销量将丰田、大众挑落马下,成为了汽车市场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可以说,在比亚迪的带动下,自主品牌已对合资品牌完胜。
本来,按照趋势,比亚迪可以成为一统江山的明日之星。但就在最近,资本市场似乎对其 " 并不买账 "。国内的电动汽车行业再掀变故,让这个 " 一超多强 " 的故事好似难以延续。
以至于,最近两天,其股价大跌,这个消息一度让这家企业成为了各家媒体的头版头条。
(数据来源:雪球)
业界诟病的是,比亚迪含 " 智 " 量低。至少,在已然开卷的下半场,它还未充分证明自己。那么,这种判断是武断还是确有其事,难道电动汽车行业真的要变天了?
01 车厂的销量竞争背后:智能化用户的多少是关键
当下,电动汽车的技术迭代可谓琳琅满目,含 " 智 " 量的多少成为各家争夺的焦点。在智能化的大主线中,厂商围绕的主题集中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服务三大领網域。
华为在智能汽车产业链构建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当下的萧条的二级市场中,华为车概念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自然地,业界便产生一种疑问:一向产业链通吃并自主研发的比亚迪,将如何面对 " 呼朋引伴 " 的华为。
而二者在各个领網域针尖对麦芒式的 " 碰撞 ",也颇有画面感。
最近,点燃比亚迪智能驾驶讨论的,是颇有争议性的懂车帝冬季雪地测试。这场测验的结果是,在四款最终胜出的车型里,比亚迪旗下腾势和仰望四之有其二。比亚迪似乎在尽力扭转其智驾系统长期处于第二梯队的刻板印象。
当然,它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以华为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新玩家。
持有乐观态度的观点认为,比亚迪的智能化策略如加速,便可通过巨大的市场 " 碾压 " 后来者。但当把华为系等生态厂商销量包含在内,便会发现另一番天地。
如上图,如果去除华为的几种合作模式(智选车、鸿蒙智驾和零件供应商等)不考虑,那么整体华为系车厂的年销量恰至 300 万辆附近。这一点,几乎与比亚迪持平。
即便套用互联网逻辑,比亚迪已拥有 600 万台保有量,明年或超 1000 万用户。但比亚迪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与智能服务的用户占比如何,仍有待商榷。当然,这个问题对于华为系车厂而言,也是同样存在的。
我们认为,在智能化分析框架下,比亚迪在销量的领先优势是需要存疑的,其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还需观察华为系等竞争者的实际表现才能确定。
庞大的既有销量,能否成为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答案,可能是未必。
表象是,比亚迪的优势在与其巨大的销量 / 产能、千亿现金储备、10 万 + 工程师资源和在电动化领網域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对比之下,华为的优势则是,2023 年下半年其 Mate60 带来的流量效应,以及智界 S7、问界 M7 的示范效应,让华为系品牌异军突起,抢得了大块蛋糕。
长期来看,汽车销量的抢夺是智能化时代的主旋律。但我们认为,销量背后的本质是,智能化用户的多少,因为这个指标才能决定行业的未来走向。
02 高阶辅助驾驶竞争已拉开序幕
" 含智 " 电动汽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一切处于变化之中。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真正的暗战。
华为推出的 ADS2.0 被看作是堪比特斯拉 FSD 的王炸(对比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华为的方案可能更胜一筹)。它可被看作车厂已脱离以往的全速網域 ACC(自适应巡航控制)+ 车道保持功能竞争,开始了新维度的 PK。
以上二者的理想,都是通向完全的自动驾驶。当然,在当下,完全的自动驾驶属十分激进的想法。以至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此前抛出了,该行业实属资本画饼的观点。
终极自动驾驶可能无法实现,但高级辅助驾驶的竞争却是十分激烈的。
目前,电动汽车行业正处于 L2+ 部分 L3 技术量产阶段。其中,前向碰撞预警、自动进击刹车系统、轨道偏离预警、交通标志识别和交通拥堵辅助等功能成为了其中的角逐焦点。
即便小米汽车还未加入竞争,可从雷军本人对代客泊车、自动充电等展示视频来看,它正在积极造势。
虽然,在目前,L3 领網域中存在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但这并不会改变众车厂以 L2 技术为核心,大肆攻城略地的事实。补充一点是,现在少数车企会直接跳过 L3,直奔 L4。
值得注意的是,这之中有两条主线:即安全和导航驾驶。
所以,一段时间内,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成为了衡量 " 含智量 " 的直观标准。以至于,在 11 月,小鹏和华为在此掀起了一轮热烈的争论。
时间过渡到 2023 年 12 月,高速 / 城市 NOA 的线下实测更是备受瞩目。以至于,在电动汽车行业,刮起了一股直播热。
可以肯定的是,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可能成为新一轮竞争点。NOA 趋势已确定,但仍有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
应该说,就核心逻辑而言,以往车载感知系统所拥有的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优势,必然会应用在驾驶辅助系统之中。
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正是由于其对其中的卫星定位、高精地图、惯性导航等辅助手段理解不同,造成了如今电动汽车在这方面的差异化存在。
在此,华为、小鹏 CNGP 和特斯拉的 FSD 优势较为明显。根本而言,它属于軟體 + 算法逻辑。较以往在雷达方面 " 堆料 " 的方式,新系统更加强调对算法迭代,以期待在未来车载驾驶辅助的判断能力超越人类,进而实现自动驾驶。
由于持续迭代算法,目前的 ADS2.0 已具备识别落石、侧翻车、行人、两轮车等多种部門。以往,自动驾驶车辆受天气、鬼探头、驾驶习惯等多种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事故。或许,未来随着这种技术路线的不断成熟,会有所改变。
另外,在国内道路更新速度太快等因素影响下,只依赖高精地图的导航方式会导致地图数据过大,而对比以往单纯依赖视觉或雷达的模式,FSD 和 ADS2.0 显然更具前瞻性。
仅就特斯拉 FSD 的销售情况而言,其涨价趋势延续至今(虽然特斯拉整车是处在下行区间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为自动驾驶系统本身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这催生了行业的一种奇景:即电动汽车品牌在以近乎疯狂的频率,在全国跑实地测试。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后续的量产做准备。
在这条技术路线中,华为在硬體、数据和算法的优势较为明显。
在结果上看,华为系电动汽车的价值在于,给了用户区别于特斯拉 FSD 的另一种选择。同时,前者也有助于提高 " 四界 " 等华为系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在此的转向是快速的,12 月 8 日,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宣称,腾势 N7 车型将于 12 月底推送高速 NOA 辅助驾驶的消息。
可见,比亚迪已在此加速,并拥有 " 天神之眼 "。更为重要的是,比亚迪仍握有规模化的成本优势,在未来,或许针对辅助驾驶的降价潮会成为现实。
根本而言,在过去几个月中,降价已经成为提高销量的不二法宝。我们预测,最快在 2024 的开年,二者将再次发生 " 碰撞 "。
03 智能化的新位面竞争
在电动化时代,车厂之间已围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混动技术以及半导体展开了多轮竞争。目前还遗留了充电、换电、大电池等赛道的抢夺。
甚至,比亚迪的半导体也在电动化领網域有力地支撑了该公司。其已实现车规级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它被视为电力电子装置的 "CPU",是能源转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大规模量产。
触控类 MCU、BMS 前端检测芯片、电池保护 IC 与驱动 IC 也已量产,即便在嵌入式指纹芯片、CIS 和电磁传感器,比亚迪也有领先的市场份额。
但总体而言,电动汽车行业已走出了电动化竞争格局,正在快速奔向新的时代。
在新旧时代的转换点,无法在电动化时代抢得入场券的企业,自然也将无缘智能化的竞争。而在新的环境中,智能服务、軟體定义汽车成为了焦点。
在这方面,比亚迪已发力打造开放平台,以吸引全球开发者。而与此对应的,是华为鸿蒙。
但华为不仅是搅局者,实则有更大的野心。
也许,制造业出身的人很难想象互联网所具有的规模潜力。与其说,行业的趋势是軟體定义汽车,不如说,軟體平台企业或将因此垄断智能化机会。
也就是,若放眼这场竞争的终局,结果可能是一家独大,而非百花齐放。
对于軟體公司而言,开发一款适配 10 万辆、100 万辆或 1000 万辆汽车使用的产品,其开发成本相差不多。而对于车厂而言,成本可能被摊薄 100 倍。
" 苹果税 " 的案例在前,不由得让人垂涎三尺。
换句话说,日前 HUAWEI Inside 备受瞩目的原因,恰恰来源于其规模化后的议价能力。所以,若此模式成型,将势必会压缩以制造见长的车厂生存空间。而车厂习以为常的軟體甲方身份,或并不成立。
根本而言,以上关乎了电动汽车在智能化时代的定价权。
比亚迪的智驾供应商很多:比如,在计算平台 / 芯片里就有地平线、英伟达、德州仪器等;在軟體算法中,就有 Momenta、大疆车载、东软睿驰、福瑞泰克、鉴智机器人等。
虽已将供应商模式用到极致,但在上述已分析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智能时代下," 喂得是数据、跑出来的是智能 "。因此,只有在用户提供天量数据、軟體硬體同步迭代的节奏中,智能汽车才能逐渐形成闭环。
但依赖供应商的模式,似乎难以在接下来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04 更新和降级的最终战
比亚迪智驾落后一年,是一些业界人士给出的回复。目前,比亚迪似乎在智驾的理解和华为系有很大不同。
比如云辇和易四方。前者是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阻尼控制、感知、驾驶控制等功能,适用于海洋、王朝、腾势等品牌。它包含了云辇 -C、云辇 -A、云辇 -P 三套方案分别搭载于不同车型上。
而易四方则是一种电驱技术,其核心在于使用四个独立电机来分别控制四个车轮,从而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更精细化管理。
业界其实更希望比亚迪能拿出可对标华为 AutOptiX 智能车载光技术、华为云盘古大模型、车载光场屏 HUAWEIxScene 等解决方案。
加之,华为解决方案中还有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 HUD 与智能车灯等。结合智能汽车数字平台 iDVP、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MDC、HarmonyOS 共同构建了新的电子电气平台。
新平台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赋予了电动汽车新的购买理由,也催生了互联网和智驾的衍生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智驾中的视觉感知 + 大模型特征融合等技术,因解决了影像尺度问题和遮挡问题,更好地实现向量空间的构建。在自动驾驶方向,纯电 + 大模型甚至可能重构智能汽车本身。
即演变出跨 L3 的电动汽车进化形态。
在商业上,华为系可凭借智驾解决方案适配更多低端车,侵扰比亚迪的核心市场。
事实上,目前中国乘用车市场中 20 万以内的电动化产品,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智能化时代。如若静待智能驾驶恣意发展,相信用不了多久,比亚迪的对手就会换成所有 " 含华 " 车企。
当然,这只是估测。相信比亚迪能拿出应对方案,以渡过此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