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阿里搞定苹果,为马云赚足了面子,欢迎阅读。
文 | 科技新知,作者 | 樱木, 编辑 | 蕨影
苹果与安卓的 AI 手机大战,这一次将焦点引向了大模型的对抗。
全球出货量前两名的手机品牌苹果与三星,几乎选择在同一天公布其在 AI 手机方向上的大动作。
先是三星宣布智谱的 Agentic GLM 成为其新手机 Galaxy S25 的 AI 能力来源,紧接着 The Information 爆料,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模型测试与合作伙伴探索后,苹果终于敲定了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
春节假期过后,这一趋势开始加速。DeepSeek 的爆红,在国产手机阵营掀起一股 DeepSeek 接入热潮。华为、荣耀、OPPO 、vivo 等国产手机阵营,官宣接入 DeepSeek。从「科技新知」统计来看,小米成了唯一一个没有接入 DeepSeek 的手机厂商。
大模型上一次成为手机厂商的焦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卓阵营,在 ChatGPT 刚刚开始火爆时,敏锐的国产手机厂商纷纷宣布 all in AI,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自己手机上配备自研大模型。随后,苹果在发布会上宣布与 openAI 合作,再度引发关注。
但令人尴尬的是,两条路线似乎都没有发生颠覆性变革,尽管手机厂商得到了大模型的助力,但消费者对于 AI 手机的感知仍然较弱。有调研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将 AI 视为 " 噱头 " 而非换机的必要条件。
不难预测,虽然这次阿里、DeepSeek 等大模型同手机厂商的合作引发了关注,但想要打破传统魔咒制造出全新的影响力,难度依然较大。甚至泛化来看,无论 AI 应用、AI 功能、还是大模型,在当下都还只是手机厂商的 " 卖点营销 "。
而大模型厂商与手机厂商的联合,从某种程度来说,更像是一场品牌之间的信用背书,大模型厂商通过与手机厂商的联合,进一步打开 b 端市场空间,而手机厂商通过大模型的加持,为自身品牌销量增添砝码。
比较纠结的是,对于阿里、DeepSeek 等大模型厂商而言,技术的进步并未停止,大模型厂商今天的地位远未到固若金汤的程度。而 DeepSeek 的案例也证明了,只要技术足够出众,短期内聚集的流量与影响力将会十分可观。相反,阿里取代百度的事件也会频繁发生。
总结来看,这场由大模型引领的 AI 手机竞争的大幕刚刚拉开,技术、品牌似乎都将成为关键变量,谁将成为 AI 手机时代最终的优胜者,似乎都不想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AI 手机的定义之战
在 AI 手机不断狂飙的今天,其实一个尴尬的问题,依然飘在用户和厂商的心中,即什么是 AI 手机?大模型?AI 应用?APP 协同?
无数的概念袭来,但没人能准确定义 AI 手机。在 2024 年,苹果发布会中,苹果第一次将包括表达自我、重现回忆等五项 " 能力 " 定义为 AI 手机的差异化功能。
具体来看,其中表达自我包括了书写工具、影像生成,用户可以在不同 App 中通过苹果 AI 能力修改语法,自动生成图片用于分享;重现回忆包括了图片库通过语音搜索图片、视频,生成个性化相册;在任务安排中,苹果 AI 功能可以在通知中显示邮件摘要,自动置顶优先级高的事项。
语音助手 Siri 方面,即使用户语音表达不连贯,Siri 也能理解;Siri 还能理解螢幕内容,并能执行更为复杂的任务。例如联系人发短信说一张音乐专辑发布,Siri 可以直接识别短信内容并为用户播放;用户通过语音要求 Siri 找出某张照片并发送给朋友,Siri 也可完成。只要用户打开相机,手机就可以理解摄像头拍摄内容并完成指令。例如拍摄一张活动海报,Siri 能直接将活动具体时间、地点添加到待办事项。
从某种程度而言,大模型的存在正是为了支撑这五项 " 能力 "。
而苹果的范式,也几乎成了其他厂商对 AI 手机理解的基础。从功能上来看,目前中国前五大手机厂商 OPPO、vivo、小米、荣耀、华为都已经发布自研 AI 大模型,并且旗下旗舰手机也同步完成了 "AI 化 " 变革。
由于用户需求相对固定,AI 手机的差异性并不明显。而与苹果的五项能力类似,国产厂牌也紧随其后,从功能上来看,修图、画图、问答、执行简单的操作(如定闹钟、行程等),是目前 AI 手机普遍的应用形态,虽然相比智能助手时期,当下的 AI 应用并未有本质上的提升。
从大模型的视角来看,五项能力并未破圈、大火,也让大模型本身难以体现出更大的差异性。今天无论是 OpenAI 还是阿里、DeepSeek,其扮演的角色只是对五项能力的支持,并无其他。
即便在五项能力方面,手机厂商也难言完全成熟。
2024 年一次荣耀直播时,CEO 赵明就上演了所谓的 "Magic7 名场面 ",一句简单的 " 点三杯瑞幸冰美式,要大杯 " 的,然后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Magic7 自动打开美团、搜索,然后选择咖啡类型,最后定格的画面是 " 下单付款 "。
紧急着,赵明还在后来的发布会上,又用语音操作现场下单 2000 杯瑞幸咖啡,让周边的瑞幸咖啡一度陷入混乱之中。AI 的好坏一时间引发争议。
在国外机构 SellCell 对 1000 名 iPhone 用户和 1000 名三星手机用户的问卷调研中,结果显示,73% 的 Apple Intelligence 用户和 87% 的 Galaxy AI 用户认为,AI 功能 " 不是很有价值 " 或 " 几乎没有增加任何价值 ",在提升使用体验上毫无实质性的帮助。
既然大模型难以撬动 AI 手机,为何当下大模型与手机厂的合作会引发较大的行业内关注?
iPhone 时刻,遥遥无期
此轮 AI 手机的竞争,在苹果宣布接入阿里大模型时达到一个波峰。但 AI 手机真正的 iPhone 时刻,似乎仍旧遥遥无期。
从欧美的经验来看,即便接入顶级模型,也难以撬动销量,但苹果在中国的选择其实捉襟见肘。
根据财新的报道显示,目前,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尚未有对接苹果体量客户的能力和经验。创业团队中仅有智谱 AI 一家人数超过 1000 人。智谱 AI 在 2024 年 10 月宣布和中国三星电子达成战略合作,面向中国市场、由智谱 AI 提供底层 AI 能力的三星首款手机已经于 2 月 11 日发布。
而百度与苹果合作的争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验证了中国大模型在能力上仍旧需要累积。根据业内人士分析,时至今日,百度仍然可以与阿里并称国内大模型生态的第一集团。
而对于大厂而言,能够提供 AI 基础大模型服务的公司也许不少,但和苹果或多或少存在竞争和博弈。根据报道显示,腾讯旗下的微信和字节跳动旗下抖音都是超级应用,两家都因苹果应用商店 30% 的抽成产生分歧,苹果一度施压两家公司要求其停止绕开应用商店内付费。
选择不多、限制不少,是手机厂商对大模型团队现状的认知。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苹果出货量的不断萎缩。苹果急需扳回一城,已建立外界对其信心,AI 手机无疑就是这场竞争的关键。
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4%,至 2.85 亿台,其中华为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37%,而苹果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 17%;以出货量排名,2024 年 vivo、华为、苹果、OPPO、荣耀是中国市场前五大手机厂商,市占率分别为 17%、16%、15%、15%、15%,华为手机市占率较上年增加了 4 个百分点,而苹果降低了 4 个百分点。
错综复杂的关系,仍难达成的 AI 未来,以及厂商间无时无刻竞争,组成了这场 AI 手机较量的图景。
大模型背书,不是护城河
着眼于当下,大模型的价值对于手机厂商到底在何?
从事件驱动上来看,苹果更换大模型供应商,以及 DeepSeek 的突然爆火,是此轮 AI 手机再次成为市场焦点的两大重要原因。
但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大模型难以在技术上直接驱动手机销量,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似乎对于大模型带来的品牌效益,仍然乐见其成。
阿里能够拿到如此信任,也离不开其大模型较为优秀的表现。根据报道显示,1 月 30 日,阿里巴巴发布 Qwen 2.5-Max 模型,Qwen2.5-Max 模型代表阿里云团队对 MoE 模型的最新探索成果,预训练数据超过 20 万亿 tokens,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几乎全面超越了 DeepSeek-V3、GPT-4o 和 Llama-3.1-405B。稍逊于 DeepSeek-R1,在 AI 模型评测平台 Chatbot Arena 的排名中为全球第 7,已属全球靠前水平。特别是在数学和编程能力的单项测试中更是排名全球前列。
当然,相对于手机厂而言,这种信用背书,似乎对于大模型厂商显得更为重要。
天风海外证券认为,此次合作或对阿里巴巴有积极影响。一方面,苹果在中国拥有庞大的 iPhone 用户群体,集成阿里巴巴 AI 功能后,阿里巴巴可直接触达更多高价值用户,获取重要流量入口;另一方面,苹果以严苛的技术标准著称,此次合作将成为阿里巴巴大模型技术的重要背书,从而吸引更多企业采用,带动云业务增长持续加速以及阿里云估值重塑。
而国内手机厂商排队接入 DeepSeek 的局面,似乎更是这种背书效益的集中体现。从荣耀的尝鲜版 DeepSeek,到中兴的满血版 DeepSeek,再到首个折叠屏版 DeepSeek 等等的宣传词。可以看出,手机厂商更看重的是 DeepSeek 带来的背书与流量价值。
而单从品牌背书来看,阿里与 DeepSeek 近乎等价。
阿里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最先确认了跟苹果的合作," 苹果一直非常挑剔(selective),他们和一些中国公司谈过,最后选择跟我们做生意,他们希望用 AI 来增强手机功能。我们很荣幸和苹果这样伟大的公司合作。"
似乎在向公众传达阿里拥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可以来应对最高价值的客户。
但国内头部厂商却置若罔闻,并没有跟随苹果的选择,反而集体倒戈 DeepSeek,用实际行动表现,大模型从某种程度只是背书,并非核心护城河的事实。
既然从功能上无法拉动销量,当然选择流量更大、知名度更高的 DeepSeek。
那么,进一步来看,似乎这场以大模型为信用背书的 AI 手机的竞争,远未到达终点,而当前的手机厂商的选择,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可能成为被抛弃的对象。
独立分析机构 Canalys 在《AI 手机现在与未来》报告中,提出了智能手机 AI 的三阶段愿景:"AI 即功能 ""AI 即服务 " 和 "AI 即界面 "。根据他们对于 2024 年中国市场的观察,本土的头部厂商皆已在 "AI 即功能 " 阶段取得显著进展,且部分厂商在作業系統平台和用户界面层面的深度集成进展尤为显著。
例如,今年发布的旗舰设备中,诸如 "AI 消除 " 和 "AI 摘要 " 等功能已经成为照片和备忘录等预装应用的标配功能。但尽管这些独立的 AI 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旗舰产品增强产品吸引力并吸引消费者兴趣,但真正的差异化仍取决于下一阶段:"AI 即服务 "。
以 AI Agent 为核心概念,Canalys 认为 "AI 即服务 " 将在未来两三年内成为厂商构建核心 AI 竞争力的关键。去年,多家厂商在中国推出了早期的 AI Agent 功能,如 OPPO 的 " 一键问屏 "、vivo 的 "PhoneGPT" 和荣耀的 " 任意门 "。然而,由于模型能力和应用生态的局限,这些功能距离理想的 AI Agent 愿景仍有一定距离。
我们需要清醒的则是,虽然利好不断,中国大模型进步神速,但在应用端仍然更趋近于背书,而非手机厂商的护城河。而这场刚刚拉开的大幕,未来的空间仍然非常可观,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赢家,很有可能在未来被替代,此刻远非值得欢庆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