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英国两军舰相撞破一个大洞,船体怎么全是三合板?,欢迎阅读。
上个月 18 日的中东巴林,一艘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在 " 倒车 " 时,把码头上另一艘军舰撞出一个大窟窿。从这个大窟窿来看,被撞军舰的船体看似并不是钢制的,而是一种复合纤维。
▲船体不是钢制,而是复合纤维的
事实上,这两艘英国军舰并不是常规的作战舰艇,而是长期驻扎在巴林执行扫雷任务的 " 奇丁福尔德 " 号猎雷舰撞上 " 班戈 " 号猎雷舰,这种舰艇由于扫雷任务需要,船壳多使用木材、玻璃钢制作,所以撞出个窟窿倒也正常。
▲肇事者 " 奇丁福尔德 " 号猎雷舰,排水量 750 吨
▲受害者 " 班戈 " 号猎雷舰,排水量 600 吨,原计划 2025 年退役,本次相撞后可能会直接退役,不再修复了。
重点是,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此类相撞事故,在 2021 年,同样是在巴林沿海,同样是 " 奇丁福尔德 " 号在 " 倒车 " 时,撞上了 " 班戈 " 号的同级舰 " 彭赞斯 " 号,因此停航数月,维修费约 10 万英镑。
至于为什么会有两艘英国猎雷舰在波斯湾海網域?主要是用来扫雷和护航。
波斯湾,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有名的海上雷区。
1988 年 4 月 14 日,正在为油轮护航的美海军 " 罗伯茨 " 号护卫舰遭遇水雷,船身被炸出了一个 4.6 米宽的大洞,龙骨当场断裂、两台燃气轮机受损严重,在经过 5 小时的损管后才得以缓慢撤出雷区。返港大修更是花费了高达 8950 万美元,而那枚水雷的成本只有一千美元。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更是在波斯湾一口气投下 1000 多枚水雷,迫使美军在战略上放弃了海上登陆作战。海湾战争结束后,更是花费了 5 个月时间才基本将伊拉克的水雷清除完毕,注意,是 " 基本 "。
即便到了今日,美、英海军依然对波斯湾忌惮颇深,2019 年的水雷事件中,伊朗更是直接用水雷炸掉了 4 艘油轮。
因此英军自 2013 年起,就在巴林长期驻扎着第 9 扫雷中队,负责波斯湾海網域的水雷扫除作业,通常是 3-4 艘扫 / 猎雷舰 3 年 1 轮换,本次相撞这支中队基本上是残废了。
水雷这种类似地雷作用的武器,在战争中一直非常重要,由于难以清除和意外性,也会让对方非常头疼。
在 1938 年至 1941 年期间,中国海军在长江流網域投放了 16794 枚水雷,直接导致日军想要利用长江作为战略运输通道的企图受阻。日军在侵华期间折损的 321 艘舰船,大部分都是死在了水雷手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现代水雷得以高速发展,也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了海上扫雷的重要性,在反舰导弹出现之前,相比于大口径的舰炮,水雷才是海军舰艇的梦魇,专用扫雷舰艇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早期使用最广泛的便是漂雷,顾名思义就是漂浮在水面上,用一个大铁壳封装,并在壳体上有多个突出的引信,敌船只要撞到其中一个就会触发水雷。
漂雷是成本最低的水雷,但也有很多致命缺陷,比如漂浮在水面上很容易被发现。同时,漂雷会随波逐流变成流动雷区,对己方舰船也是一种威胁。
针对漂雷的扫雷方式也很简单,世界上最早的专用扫雷舰其实就是一些小舢板,这些小木船不足以触发漂雷,直接用拖网把漂雷捞起来就行了。即便是现代化的扫雷舰,碰到漂雷也是派出小艇前去打捞。
针对漂雷的缺点,很自然地就出现了锚雷,在水雷下方系一重物,沉在河床或者海床上,让水雷隐匿在水面之下,同时雷区位置也可以保持稳定。
在此基础上,锚雷还发展出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定深,只要海水深度不超过系泊索的长度上限,就可以让锚雷按照設定固定在海面以下一定深度。
自此,水雷就具有选择性攻击的能力,可以专门攻击那些吃水较深的大型军舰,放过吃水浅的小型军舰。把定深设定地更深一些,还可以用以威胁潜艇。
再把多个不同深度、位置的锚雷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在水下组成一张立体的水雷区。水雷战一下子从漂雷的二维平面扩展到了三维空间。
针对锚雷,扫雷舰发展出了拖曳式扫雷具,通常由扫索、展开器、定深器三大部分组成,使用时在两舷展开扫索,展开方式可以是伸缩式的吊臂,也可以是一些无人航行器,甚至可以是另一艘扫雷舰。
定深器负责将扫索沉到一定深度,这样当扫雷舰拖曳着扫索前进时,扫索就会钩住锚雷的系泊索,进而通过割刀或炸药将系泊索弄断,锚雷就会浮上水面,之后就可以按照漂雷予以清除。
当然,由于每次扫索经过都只是扫除了某一深度以上的水雷,所以通常需要扫雷舰在一水網域多次往返,逐渐加大扫索深度,才能确保水網域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扫雷舰是拖着扫雷具前行的,也就是说扫雷舰要比扫雷具先进入雷区,会先遇到水雷,这就必须保证扫雷舰自身不会提前引爆水雷。
所以,通常扫雷舰的吨位是很小的,以避免吃水太深碰撞水雷,即便是远洋扫雷舰,吨位也就在 1000 吨左右,近海扫雷舰只有 500 吨左右,更有的扫雷舰做成双体结构以降低吃水深度,或者干脆用气垫船当扫雷船,目的都是一样的。
锚雷没了系泊索就成了漂雷,所以水雷也进一步发展到了沉底雷,布设后沉到水底,让扫索失去作用。同时也推动水雷的引信类型从直接接触发展到了物理场感应,因为沉底雷不可能直接接触到船底。
磁场、音响、水压,都可以作为检测舰船的物理场特征,还可以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是何种舰船、是否为敌船,进而选择是否发动攻击,水雷的攻击模式上升到了具有主动探测能力、选择性攻击的更高维度。
近些年来,经常有新闻报道江浙沿海的渔民捞到境外的间谍设备,其中不少就具有舰船音响情报收集功能,我国海军军舰的音响特征一旦被采集并传到境外敌军的数据库,日后就可以制成专门针对我军某一型舰艇的水雷,不得不防。
在物理场感应水雷中,生产应用最多的是磁感应水雷,因为军舰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地球磁场磁化,所以就成了水雷探测舰船的重要特征。磁性水雷在海底感应到有钢制军舰经过时,就会自动引爆。
正因为如此,消磁成了现代海军舰艇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式,以降低触发磁感应水雷的概率,尤其是像航母这种大型水面舰艇,一旦让一枚几千美元的水雷炸出个窟窿,那就亏大了。
▲正在消磁的军舰
经过不断地发展,现代水雷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多物理场融合感应的地步,像 2020 年欧洲海军防务展上出现的 Turso MM30 多物理场感应水雷,就可以同时对声场、磁场、电场、水压、惯性进行检测,可有选择性地对高价值目标发动攻击,待机时长更是长达数年。
由于触发时,物理场感应水雷并不和目标接触,所以攻击方式也发生了进化。
起初最直接的就是原地爆炸,通过水压传播对船只造成损伤,一枚装药 300kg 的水压攻击式水雷,就可以击沉一艘 5000 吨的舰船。但是这种攻击方式对水深有一定要求,水深过深就很难对水面舰艇造成伤害。
后来出现了上浮式沉底雷,探测到敌船后水雷就开始上浮,碰撞到敌船后引爆。但这种沉底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浮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加上舰船可以机动规避,命中率会比较低。
在这个基础上就很自然、很符合逻辑地就开始出现火箭助推的沉底雷,加速沉底雷的上浮,最后干脆直接把鱼雷装在沉底雷里,一旦检测到目标,就会锁定目标并发射跟踪鱼雷,命中率大大提升,也就是目前最先进的寻的式水雷。
▲美军 MK60 深水反潜海军水雷
针对这一类物理场感应的水雷,传统的扫雷方法就派不上方法了,比较有效的就是伪造物理场特征诱爆水雷,比如现代扫雷舰上一般都装有电磁线圈用来产生特定磁场诱爆磁感应水雷,英军还曾在轰炸机上装上一个大型线圈用来排雷,相当夸张。
有一种扫雷舰艇就是专门干这种苦差事的,叫做破雷舰,通常都是用皮糙肉厚的运输船改造而来的,船上装有各种物理场特征模拟装置用来突破雷区,船体内还有许多密隔舱,即便被炸个几次也至于沉没。
物理场感应水雷对此也有应对法子,那就是开发出了计数器,也就是说在水雷感应到前 2-3 艘舰艇通过时都不会引爆,但第 4 艘通过就会触发水雷。这就导致可能出现扫雷舰扫了两三遍以为确认安全了,结果己方作战舰艇一通过就被炸了。
由于水雷对水面舰艇太具威胁性,而且可能危害到民用船只,同时造价低廉,排雷的成本通常在布雷的 200 倍以上,于是早在 1907 年《海牙第八公约》就规定在一海網域布雷时要公开申报,避免民用船只驶入。
当然,水雷毕竟是军用武器,公约并不要求申报水雷的具体坐标,比如二战期间英国就只是公布自己在英吉利海峡布下了水雷,具体布在哪里,布了多少就不用说了。
所以,有时候水雷反倒成了一种心理战工具,敌军可能实际上就投放了 1 枚水雷,甚至可能压根 1 枚都没有,但却可以让己方所有水面舰艇都不敢贸然通过。
在这种时候,传统的扫雷舰用处就不是特别大了,不可能因为可能存在的少量水雷,就让扫雷舰将整片水網域都扫一遍,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任何军事任务都耽搁不起。
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专门寻找和清除单个或者少量水雷的猎雷舰,这次英军相撞的两艘军舰就都是猎雷舰,为了避免在 " 狩猎 " 水雷过程中不慎触发磁感应水雷,所以船体通常是用木材、玻璃钢或者有色金属制成。
猎雷舰上会配备有高分辨力的探雷声纳,以及多种无人的水下排雷机器人,船上设有遥控控制中心,操纵排雷机器人下潜寻找水雷,找到后用携带的炸药包欲以摧毁。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在布设水雷还是扫除水雷上,中国海军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国防部还一度认为中国海军拥有至少 10 万枚的水雷,今年 1 月美媒还揣测中国拥有以 10 万枚水雷封锁台湾海峡的能力。
未来如何我们不知,但是在 1945 年,美军曾在名为 " 饥饿作战 " 的行动中,空投 1.2 万枚水雷封锁了日本岛附近海網域,击沉击伤日本舰船 670 艘,致使日本本土的工业产值减少了三分之二。
在未来的某场海上战斗中,中国只要想封锁某片海網域,还是非常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