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大众ID.7: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欢迎阅读。
在 2021 年的时候,南北大众 ID. 系列曾密集推出了 ID.3、ID.4、ID.6 等车型,力求以「下饺子」的车海战术来快速占得市场。
不过在快速打完子弹以后,ID. 系列也面临到了产品空窗期的问题。
直至当下一汽 - 大众 ID.7 VIZZION 的推出,这段空窗期才得以被打破。
而在刚过去的 2023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大众中国 CEO 贝瑞德作了这番表态——
「大众目标是要保持在华国际车企第一的地位,保持在中国市场排名前三,同时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扮演领导角色,未来几年至关重要。」
22.7777 万起售的 ID.7 VIZZION,对于大众目标的兑现意义不浅。
01
大众 ID. 的烙印
在 ID.7 VIZZION 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 ID. 系列痕迹。
贯穿式灯带、有着犀利眼神的大灯组设计,简洁且带点圆润的车头设计,让人从第一眼起就能认出这是一款 ID. 产品。
之所以有如此鲜明的家族设计特点,离不开最早在 2018 年亮相的 ID. Vizzion 概念车。
可以说 ID.7 VIZZION 的造型起源,就是跟 ID. 系列的诞生密不可分。
在 ID. 系列推出以后,坊间一直有声音指,大众希望借此来对原有燃油车系列完成转型。
于是,ID.3 被外界看作是 " 电动版高尔夫 ",而 ID.7 VIZZION 则被视为" 纯电版迈腾 / 帕萨特 "。
只是,大众从未对此说法作出过肯定表态。
但结合此前大众已宣布在欧美两地停产 Passat 三厢版,且今明两年开始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推出 ID.7 VIZZION,后者的接棒性质已是相当明显。
正因如此,为了更好接棒 Passat 的角色,ID.7 VIZZION 从设计之初就是强调「以大为主」。
4956x1862x1537mm 的三围尺寸,外加 2965mm 轴距,ID.7 VIZZION 的体格已全面超越了迈腾和帕萨特。
在此基础上,得益于 MEB 纯电平台的加持,新车在内部构造上也能为座舱腾出更多空间。
「同级最优」的后排腿部空间 1014mm、头部空间 959mm,ID.7 VIZZION 保证了一款中型车该有的舒适卖点。
此外,ID.7 VIZZION 还将自身的大体格优势延伸到了備份厢环节。
常规状态下同级最优的 521L 装载容积,加上掀背设计带来的 1036mm 超大开口,ID.7 VIZZION 在实用性一环已赢得了足够说服力。
要想确保足够的舒适度,除了提供大空间以外,ID.7 VIZZION 还在其它方面作了努力。
时下不少纯电车型都用上了全景天幕,这能够带来更好的景观视野之余,还能多争取到一些座舱的头部空间。
只不过天幕所带来的晒及隔热问题,也是一直备受诟病。
对此,ID.7 VIZZION 用上了「SkyView 智能光感天幕」。
官方指出,它能以毫秒级响应速度,在光幕开启时实现大于 95% 的雾度,并且通过 7 层光幕结构,使得隔热率超过 83%,紫外线隔绝率超 99.9%,以避免 " 夏日烧烤模式 "。
与此同时,新车还带来了「Smart Air 隐藏式智能空调」。
它通过内置气候传感系统,能自动识别车内光照环境,并且可根据乘客账户当中的身高数据,自动调节出风口方向,避免造成直吹。
在细节上打磨,这是 ID.7 VIZZION 的精致所在。
为此,ID.7 VIZZION 加入了 30 种多色渐变格调氛围灯和镭射透光饰条,以更好提升座舱氛围质感。
此外,新车还采用了大面积软质包覆,务求让用户处处都能感受到柔软及舒适的用料质感。
顶着数字「7」的高定位,显然 ID.7 VIZZION 没有忘记该有的高端车气质。
作为 ID. 系列的首款三厢轿车,ID.7 VIZZION 鲜明的设计特征已表明了其大众 ID. 身份。
而带着数字「7」的名号,ID.7 VIZZION 又在空间及座舱细节上彰显了自身的高阶属性。
站在接班迈腾和帕萨特的角度上,它可以说是做到位了。
当然,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大众清楚只做到这样还不够。
02
讲智能的大众
在 2021 年发动完 " 车海攻势 ",时隔快 2 年以后,大众 ID. 系列才迎来新品,这样的产品节奏非同寻常。
熟悉大众的朋友应该清楚,大众在过去一段时间深受軟體问题的困扰,导致不少新车被迫延后推出,ID.7 VIZZION 难免也是受害者之一。
好的是,这般等待让大家看到了新的一面。
这次 ID.7 VIZZION 全系标配尺寸更大的 15 英寸 2K 大屏,在选材上更愿意舍本去突出视觉效果。
同时,车机系统内存还提高到了 16GB,而这样做最核心的原因,是新车用上了全新一代 ID.OS 2.0 车机系统。
全新 HMI 人机界面设计,地图即桌面,还能支持自定义侧边工具栏,给用户带来了简洁、易上手的特点,ID.OS 2.0 系统对比上一代已有了肉眼可见的进化。
此外,和多数自主品牌车机一样,ID.OS 2.0 系统也在语音环节和形象表达层面下了功夫。
一方面,新系统采用了科大讯飞语音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可见即可说、连续对话、上下文语义理解等功能。
再者,系统加入了拟人化的专属智能管家 ID.Mate,其 3D 卡通形象支持更换皮肤或人物照片,使得整个人机互動更加亲切生动。
ID.7 VIZZION 带来的新面貌,没有让大家失望。
「在研发 ID.7 之初,我们就希望把中国用户尤为关注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做到极致。」
「过去 ID. 车型主要是根据欧洲的车机系统研发,现在则完全改在中国研发。」
「我们在中国的团队,一直非常强调 " 在中国,为中国 " 理念,无论是设计、研发还是技术。」
大众品牌 CEO 施文韬道出了新车变化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ID.7 VIZZION 也在智驾方面做了更新。
新车搭载了 Travel Assist 3.0 智驾系统,驾驶员可通过方向盘左侧按钮,快速进行开 / 关智驾功能。
其中,系统除了可实现基础的 ACC + LCC 以外,还能进行指令变道。
当时速超过 72km/h 以后,驾驶员拨动转向拨杆,系统会在合适时机自动完成变道动作。
总的来说,这套系统主打的是「辅助驾驶」属性,而非像中国品牌那样强调「智能驾驶」路线。
对于这样的追赶局面,大众中国 CEO 孟侠也有看在眼里。
「我们目前看到两个趋势,一个是智能座舱和智驾都已成为主流技术,在很多车型上已经装载。」
「其次,很多公司在提升 L2、L3 甚至 L4 级自动驾驶。」
「提升本土化研发实力非常重要,为此大众达成了很多合作伙伴关系,确保未来我们在自动驾驶领網域占据一席之地。」
2022 年 10 月,大众宣布旗下 CARIAD 公司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
在 1 年后的 12 月 8 日,双方正式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
新公司将基于地平线征程芯片家族开展研发,落地方案将搭载于大众集团在华推出的纯电动车。
与此同时,今年 7 月大众集团还收购了小鹏汽车约 4.99% 的股份。
除去在智驾、供应链层面合作以外,大众还将基于小鹏 G9 的平台推出新车。
而新车的推出节点,将是 2026 年。
那一年,将是大众新一波纯电动车攻势的开启。
03
2026,全面出击
在今年上汽大众 ID.3 大幅降价、且销量稳步爬升以后,此时 ID.7 VIZZION 的到来,难免会承受到不少压力。
而新车 22.7777 万的起售价,对比此前的预售价要低了 1 万元,此举对于合资品牌来说亦不多见。
应该说,这次 ID.7 VIZZION 是带着诚意上市的。
再者,新车两驱版有着 CLTC 综合续航 642km,四驱版则是 570km,整体续航表现并不差。
只是两驱版的 150kW 最大功率,放到同价位市场下多少是欠缺了些竞争力。
不过好的是,ID.7 VIZZION 通过增大前轮转向角度的方式,轻松实现最小转弯半径 5.5m。
这结合 50:50 的前后配重比以后,ID.7 VIZZION 还是能够保证到 ID. 系列该有的灵活操控质感。
如果参照迈腾和帕萨特,ID.7 VIZZION 的产品力无疑已完成了全面进化。
如果对比其它 ID. 系列车型,ID.7 VIZZION 的进化也是有目可睹。
只是放在如今百花齐放的市场环境下,ID.7 VIZZION 所面临的挑战不少。
就以设计来说,不久前大众高层就坦承,ID. 家族的造型相似度过高,未来将更多寻求差异化的突破。
大众集团 CEO 奥博穆强调,品牌具有鲜明差异化,这是成功的关键,大众将致力于成为一家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司。
由此来看,ID.7 VIZZION 或将成为 ID. 系列里沿用同一家族设计的车型。
此外,结合最早 2018 年亮相的 ID. Vizzion 概念车,ID.7 VIZZION 在隔了 5 年以后才完成上市。
如此长的车型研发周期,已然很难再适应到中国市场的变化。
有见及此,今年大众在安徽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VCTC),新公司将成为大众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贝瑞德指出,VCTC 将是大众对接合资公司和本土合作伙伴的重要接口。
具体作用是,VCTC 将统一整合 Cariad、地平线、小鹏等在华合作伙伴的研发成果,继而再给到一汽 - 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进行产品开发。
此外,区别于南北大众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大众安徽将全力转向国产供应链。
VCTC 首席执行官韩鸿铭直言,此前大众主要是将全球供应商带到中国完成国产,往后 VCTC 将推动中国本土供应商,进入到大众集团的采购体系。
得益于此,未来大众电动车的研发将能更多发挥出「省时」和「省本」的优势。
贝瑞德透露,VCTC 将在国内开发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 A 级车平台,新平台衍生自大众 MEB 平台。
新平台的开发周期为 36 个月,相比此前大众集团的平台开发周期缩短了约三分之一。
目前新平台已规划了 4 款产品,价格区间初步定在 14-17 万元,计划 2026 年投产。
同年,大众和小鹏联手打造的 B 级车也会推出。
不难预见,2026 年将是大众纯电车新一轮攻势的起点,也是更为接地气蜕变的开始。
好戏,仍在后头。
在原生德国血统下,大概将作为 ID. 系列的最后代表作,ID.7 VIZZION 已给出了一份写满上「努力」的答卷。
在传统品牌注重的座舱空间、机械素质等方面,新车依旧保证了德国人向来造车的品质感。
而在智能层面上,ID.7 VIZZION 也拿出了更本土化的表现。
可以说,这是目前大众所能呈现出的最佳纯电作品。
但这就是大众实力的全部吗?显然不是。
「我们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初就来到了这里,我们永远不会考虑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单一市场,我们需要更加聚焦中国。」
从施文韬的发言,到今年大众在华实现的种种改革可见,德国人的反击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