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现在的笔记本 , CPU 名字有多离谱?,欢迎阅读。
最近,有好几个想买筆記型電腦的小伙伴问果子:为什么现在笔记本的 CPU 变得 " 看不懂 " 了?
同样的价格,一些产品还是 8 核心 16 线程,而另外一些产品却直接干到了 14 核心 18 线程!这跨度是不是有点大了?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我一看,哦 ...... 原来是英特尔 Ultra 处理器啊。那今天果子就简单聊一聊英特尔在移动端推出的这个 " 革命性 " 产品。
命名规则
2023 年 12 月中旬,英特尔正式发布了预热已久的酷睿 Ultra 处理器,新平台为全新的 Meteor Lake 架构打造。
产品覆盖酷睿 Ultra 5 - Ultra 9 系列,新的 Ultra 系列将取代此前的酷睿 i5 - i9 系列。
* 图片来源 Intel 官网
所以,不会有所谓的 " 15 代酷睿 " 了。而且 " Ultra " 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这应该是个 " 高级货 "。
事实也正是如此,因为他们还推出了定位更低的酷睿数字系列,由老的 Raptor Lake 架构打造。
* 图片来源 Intel 官网
替代的是更低端的 i3 、赛扬等入门级产品,这些旧的产品线也跟着取消了。英特尔也跟着搞新老架构混用了。
这里,AMD 估计想说一句: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是传统艺能 " 挤牙膏 " )。
由于是老架构,它们基本就是对应酷睿 i 系列和赛扬系列等老型号的换名版。不过现在它们还没有上市,我们先不聊了。
那说回酷睿 Ultra 系列,它的具体命名规则如下:
首先是 " 辈份 " 重置,前面我们提到了 14 代酷睿将会是最后一代 i 系列。那么接替它的酷睿 Ultra 系列和酷睿数字系列将会成为新的开始。
以新的 Ultra 系列为例子,等级划分依然是我们熟悉的 5、7、9 组合,型号的第一个数字则代表了代数,可以看到目前都是 " 1 " 开头。
其次,Ultra 系列的后缀是没有更改的,依然是 H (高压版)和 U (低压版) 。
前者多应用于游戏本,核心数、功耗和三缓都更高;后者多用于注重长续航的轻薄本。
这还没完,其中每个 H 或 U 版还有一个 " 性能版 ",如 Ultr 5 125H 和 135H,后者的睿频就比前者高 0.1GHz ,然后就 ...... 没了!
有提升,但只能提升一点点。
以上就是已发布的 Ultra 系列的命名方式了,那酷睿数字系列基本也是类似的,不过具体到上市时我们再分析它怎么命名。
* 图片来源 Intel 官网
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有疑惑了,既然 i 系列取消了,那为什么现在新出的游戏本还有 14 代酷睿 CPU ?
那是因为新酷睿取代了原本的 14 代移动端,并且针对游戏本的高性能 CPU 上市时间都比较晚,像前面提到的 Ultra 9 系列还没上机呢。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这段真空期只能用 14 代同款架构代替了,这些都是供应链有规律地迭代,不可能 " 一口吃成胖子 "。
工艺制程
说完了命名规则,一些小伙伴应该也发现了:为什么没有提到 Ultra 处理器的制造工艺?这可是关乎到实际功耗的重要参数。
因为英特尔的工艺也改名了,掌握 " 核心科技 " 了属于是。
具体修改如下:
Intel 7 工艺:自家 10nm 制程,对标友商 7nm ;
Intel 4 工艺:自家 7nm 制程,对标友商 4nm 或 5nm 制程;
未来还会有 Intel 3、20A、18A 工艺等,目前英特尔最高只上市了 Intel 4 工艺。
新 Ultra 处理器首发全系标配 Intel 4,它本质是自家的 7nm 制程,对标的是友商 4nm 或 5nm 的性能。
那一些不知情的小伙伴们可能就好奇了:英特尔为什么非要这样改工艺名称?
这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果子也借此机会简单说一下。
英特尔早在 2021 年就公布了未来要改工艺名字,这一切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曾经,英特尔是一家从芯片 IP 、产品设计到晶圆封装全部亲历亲为的超级大厂,因此它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半导体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 图片来源 Intel 官网
这就是传说中的 " 摩尔定律 ":在同等价格下,每两年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
2014 年,英特尔发布了自家的 14nm 工艺,这个节点对于半导体行业几乎是划时代的分界线。
因为晶体管间隙实在是太小了,以当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把所有空间利用起来。
在往后的数年时间里,英特尔一直在打磨 14nm ,以求符合 " 摩尔定律 " 晶体管数量翻倍的效果。直至 10 - 11 代酷睿时还有部分产品使用 14nm 工艺。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特尔也渐渐体会到了 AMD 当年卖晶圆厂的痛苦:全包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周期太过漫长,费钱啊!
这段时间,三星、台积电等只负责晶圆封装制造的厂商奋起直追,它们可没有什么 " 晶体管数量翻倍 " 的考量,就一心整高制程。
于是,它们对英特尔 " xx nm " 的定义做了一些修改:只要晶体管间隙有那么一点点缩小,就无腦晋级下一个节点。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所以什么 12nm、7nm、4nm 甚至是现在的 3nm 都已经成功量产了。晶体管密度?那关我啥事啊?我又不卖芯片;
成本?你爱要不要,反正高通、英伟达、AMD 等大厂又不封装芯片,最后还不是求我生产。只要客户多,成本自然低。
为此,英特尔还曾在公共场合怒斥:某些友商颠倒黑白,为了营销而不顾摩尔定律对行业的影响。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尽管 " 嘴硬 ",但英特尔直到 2021 年才推出了自家 10nm 的工艺,官方称:它的性能比肩台积电 7nm 工艺。
此时,台积电 7nm 生产的 AMD 芯片已经上市卖了两年,英特尔 10nm 略显尴尬。
在物理规则压制下,同等性能的环境中,台积电的 7nm 功耗就是要明显低于英特尔的 10nm 。
这改变不了英特尔在制程方面落后的事实。但当惯了 " 领头羊 ",他们又哪能这么容易妥协呢?
* 图片来源 Intel 官网
哎,我就不学你们,我自己给工艺制程 " 创造体系 "。说白了就是改名。
以上就是 Ultra 系列命名和工艺的一些 " 革命性 " 变化。你以为这就完了?它还在核心数量和性能上有 " 革命性 " 成就。
Ultra 处理器架构改革
说回开头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英特尔的核心数突然暴涨了这么多?这和友商 8 核 16 线程等产品还是同一个时代的性能吗?
其实英特尔核心数暴涨是从 12 代酷睿开始的,英特尔首次引入了 " 大小核 " 概念,以 i5-12500H 为例子,它是由 4 大核 + 8 小核组成的;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4P + 8E 架构,大核依然支持超线程技术,因此它的线程数为 4P * 2T + 8E * 1T = 16T 。这就是它 12 核 16 线程的由来。
而英特尔设计大小核的初心是:重负载场景,大核发力,小核休息;轻负载场景,大核休息,小核发力。由此实现续航一飞冲天的 " 梦想 "。
这跟现在的手机芯片架构是同一个发展理念。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不过,现实很 " 骨感 ",PC 端的系统、軟體开发环境等不同于手机,经过多年发展,它们的全大核 + 超线程技术已经达到兼顾性能和续航的优秀水平。
英特尔大小核架构毫无意外实现了:重度游戏,性能拉胯;轻度日常,续航血崩。
但英特尔并未就此放弃,13 代依然沿用大小核设计,这两代都没能实现它的 " 梦想 "。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因此果子在 12 代酷睿以后就很少推荐小伙伴们购买以长续航为主的轻薄本了。续航被系统调度拖垮,没一款比同期的 AMD 优秀。
在新的 Ultra 处理器中,英特尔可能认为性能弱、续航崩是因为 " 小核太少 ",因此在这一代再次疯狂堆小核。
不同的是,可能是为了防止续航再崩溃,Ultra 系列新增了个 " 小小核 ",简称 " LPE " 核心。
这波直接跟手机的 " 三丛集 " 架构全面看齐了!
具体以 Ultra 7 165H 为例:
Ultra 全系标配 8E + 2LPE 小核模块,仅大 P 核有所不同。165H 为 6P * 2T + 8E * 1T + 2LPE * 1T = 22T ,所以为 16 核心 22 线程。
是不是感觉有点魔幻?Ultra 全系小核数量已经远超大核数了。尤其是低压版的 U 后缀,仅有 2 个 P 核。
而这 2 个 LPE 超低功耗核心,基本就只能支持本地视频播放这种负载非常小的场景。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因此,官方宣称其续航已经能突破 10h 了。实际体验如何?果子建议以实际体验为准哦。
那我们要怎么选 Ultra 系列呢?果子这里提几个建议:
线程数不是核心数的 2 倍,则建议不要盲目相信 " xx 核心 xx 线程 ",如 165H 就是 16 核心 22 线程,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最简单的方法是:看 P 核心的数量,就能大概知道它对标 AMD 的哪个平台了。
如 Ultra 5 125U 的 2P 核心,基本很难超过同价位的 AMD 6 大核 12 线程。甚至 AMD 还可能买到 8 核 16 线程,那就更没希望超过去了。
只有 Ultra 5 125H 这种有 4 个 P 核的高压平台才可能超过 AMD 的 6 核 12 线程。
不要看着英特尔核心数、线程数都 " 碾压 " 友商,就以为自己买到了对的产品。
同理,Ultra 7、Ultra 9 的 6 个 P 核才有可能超越 AMD 的 R7 和 R9 系列。因为目前 AMD 最多也只有 16 大核 32 线程。
也就是说,较低价位的情况下,AMD 的优势可能更加明显,毕竟全系 6 大核 12 线程起步,起点高太多了。
不过总体而言,两家目前最强的 R9 和 14 代都没有做到拉开很大的差距。
至于 Ultra 9 系列,14 代的 8P 核都没和 R9 拉开大差距,Ultra 的 6P 核能提升到哪去?因此两者也几乎对等。
不过,在生产力方面,AMD 除了 16 大核的高端产品,其他产品就被英特尔大量物理核心秒杀了。后者在视频渲染、导出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
AMD 的超线程毕竟是由数量更少的物理核心模拟出来,比英特尔肯定有所不如。
所以最后果子还是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预算来购买就好了。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 改名 " 已经成了 AMD 、英特尔等超级大厂的 " 核心科技 " 了。
AMD 在去年这个时候就迎来了 " 改名 " 潮,具体命名方式我们也写过《原来锐龙笔记本这么多坑》的文章给小伙伴们简单答疑了一下。
今年,又轮到了著名的 Intel " 大改名 " 事件,果子也不得不给原有知识进行了一轮刷新。
曾几何时,英特尔还在嘲讽 AMD 无腦堆核心是 " 不明智的选择 ";
而现在,英特尔却挑起新的 " 核心战争 ",起手就是 " 12、14 核心 " 的宣传,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
* 图片来源 京东自营店
两个超级大厂近两年看似 " 高大上 " 的改名宣传,实则给消费者带来了越来越多的 " 迷惑信息 "。
果子一直认为:科技,理应 " 简单亲民 ",才是真正惠及所有消费者。
参考资料:
京东自营店
Intel 官方网站
部分图片、截图来源于网络
编辑: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