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荣耀好大胆啊,敢“叫板”苹果?,欢迎阅读。
如果你也喜欢不客观实验室,希望和我们一起探讨数码相关的选题,请私信 " 不客观 ",我们将回复您加群的方式,期待与你的见面~
作者|lzh
荣耀敢叫板苹果,喊出 " 千帆竞渡,打破苹果一家独大 " 口号,是一种对手机行业发出的警示。
荣耀在 6 月 28 日开幕的如火如荼 MWC 上海移动通信展上,赵明不仅进行了《智能手机的未来演进(What ’ s Next for Smartphones?)》主题演讲,之后还与 GSMA CEO" 谈笑风生 "。这是因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 危机 ",这种风暴席卷到手机市场,让几乎能够在市面上排上号的主流手机品牌都始料未及。
根据市场分析机构 Counterpoint 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2023 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14%,环比下降 7%。另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 13%,跌至 2.70 亿部。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三星出货量居领先位置,达到 6030 万部,苹果则以 5800 万部的出货量位居第二。排名前五的厂商中,只有苹果实现了同比增长,取得了高达 21% 的市场份额。苹果的一路高歌与国内手机市场份额 " 断崖式 " 的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
" 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下行、用户换机周期延长为产业链带来巨大挑战。消费电子行业是长周期行业,影响最大的因子从来不是经济周期,而是创新周期。" 这是荣耀赵明在主题演讲中贯穿整个 Keynotes 脉络并着重强调的一点。
创新的具体路径,硬體 or 軟體?
这里必须要理清楚 " 创新 " 这个词,它在数码圈早已不是一个新词,已经被各个手机品牌玩烂了。一项新的创意出现,并不意味着是创新,比如苹果的灵动岛出现时,被果粉已 " 捧 " 为 iPhone 14 最大创新,但其实荣耀在 V20 发布时,就已经推出了灵动胶囊,很多的概念是如出一辙的。
如果只单独凭借軟體来进行创新,显然这并不是仅凭借安卓手机厂商一举之力就可以达到的,而是依托于用户场景和产品生态,对于百花齐放的国内移动生态而言,想要出现 " 超级 APP" 并非易事,就连拥有完整軟體生态的苹果,在 WWDC2023 这样的 " 对外展示 " 大会上,都难拿出来现象级 APP 应用。
而对于 " 硬體创新 " 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 " 伪命题 ",如果只单纯提升处理器性能、拍照像素参数,以及存储容量,这种常规更新显然并不是创新。电容屏、屏下指纹、屏下镜头的出现,虽然可以用硬體创新来形容,但依旧是有 " 上限 ",存在硬體边际感,如果想在 2023 年再在手机上通过硬體来创新,要远比軟體创新更难。
" 智能手机是计算平台、是显示平台、是通讯平台、是摄影影像的平台,与此同时它也是 AI 平台。当把它作为各种平台的时候,那么它本身的边界其实是可以不断的延伸,不断的往前发展。" 赵明表示。
而在荣耀看来,想要进行真正的创新,就不应该考虑到是軟體还是硬體,而是要看到是否会是一个平台。这是创新的路径,而 AI 只是融合多平台的一个 " 手段 "。在我看来,荣耀以人为中心,打造个人化的全场景系统平台才是其 " 灵魂 " 所在。
但要发展 AI,軟體和硬體协同工作同样重要。
从 2016 年荣耀在 Magic 机型上融入 AI 技术发展的 1.0 时代,到结合消费者使用场景,并进行处理识别用户状态的 2.0 时代,再到把大模型的概念引入到手机侧的 3.0 时代。除了平台级 AI Magic Live 智慧引擎,将 AI 能力与功耗调度、性能优化、移动影像、隐私安全各方面相结合,打造 GPU Turbo X、Link Turbo X 等等軟體技术外,荣耀射频增强芯片 C1 的加持以及处理器性能提升,通过 GPU Turbo、OS Turbo,学习和了解消费者使用手机的习惯,相应做一些资源上优先级的处理,让使用的功能和 APP 更加的流畅,挖掘出来了平台级 AI 的实力。
面对大模型,谨慎 or 拥抱?
品玩之前与赵明聊天时他就表示:" 荣耀会坚定不移的在端侧 AI 上发展和演进,如果和云侧的大模型进行互動,我们会非常慎重。"
同是大模型,为什么荣耀会呈现出两种不同态度?
这里就要先说明何为端侧大模型,何为云测大模型。
把大模型的概念引入到手机侧,就是端侧的大模型,它可以进行更多模态的分析与互動,基于更多的因素来进行决策、分析,同时更好的保护隐私,这样把个人的 AI 能力,以网络的 AIGC 进行相应的数据隔离和隐私更好的保护。
而云测大模型会因为各种安全问题,远没有端侧大模型优势突出。网络侧大模型可以理解为整个人类知识库,它学习越多越聪明,而端侧大模型理念是,它对你的理解越多,它对你的帮助越大。两者看似对消费者都有帮助,但网络大模型对于洞察用户细节而言,和端侧大模型仍然无法比拟。
" 一方面的确能力很强,在学习整个人类的知识库。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如何去划分个人的隐私以及人类知识库之间的边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它应该是被完全地保护。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只有共性的东西。从这个维度来讲,我们认为未来端侧大模型和网络大模型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价值。在 AI 领網域的发展也是荣耀业务聚焦的方向,我们非常看好。" 赵明表示。
此外,除了以 " 用户需求 " 为出发点去思考外,其实也离不开 MagicOS 本身就有端侧大模型基因。
荣耀主张是 AI 使能的个人化全场景作業系統,实际上端侧 AI 跟原来的平台级 AI 是可以往下传承和发展的。基于早期在平台级 AI 的布局,还有更好的优先级处理机制、场景推荐机制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用户体验来进行提升,也为端侧大模型低功耗、流畅运行奠定基础。
不过对于现在而言,算力仍然是一大问题,对此赵明表示算力模型可以利用充电时的闲时来完成训练,借助手机高存储容量,学习日常的使用习惯等,因此大模型的概念所需要的算力,通过算法的优化来 " 适应 " 手机存储容量。此外算力模型是在后台不断运行,因此未来端侧大模型除了算力外,AI 低功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
打破苹果 " 一家独大 " 只能通过 AI 大模型吗?
相比于网络侧大模型而言,端侧大模型确实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进化和演进,并和网络侧大模型进行互动,未来两者也会更好的进行融合。
而在被人诟病的网络侧大模型安全问题上,端侧大模型显然会更占有优势,因为手机上所有的数据都是属于消费者的。在这种逻辑下,构建 AI 能力,当训练线上的数据时,除非是消费者本身会有和网络侧大模型互動需求,用户的数据都不会对外互動。
如果暂时跳出单一品牌,放眼整个手机行业,通过深度学习和 AI 安全来提升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苹果,其实早已 " 悄无声息 " 地在输入法、图库抠图等常用功能上,植入了 AI 神经网络算法,在安全方面则通过先进的 AI 计算进行 " 预测 ",来甄别各路突发的移动安全状况。
其实现在来深入剖析端侧大模型并下定结论未免太早,因为市面上并没有一款成熟的大模型产品实际落地,当然也不能否定荣耀要通过端侧大模型来捷足先登。
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荣耀提出的创新周期是如何体现的?为此荣耀赵明表示:" 对于创新来讲,它需要一个特殊的节点刺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和标志性的产品,荣耀 Magic V2 折叠屏从用户角度反方向来思考我们今天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时候,我觉得 MagicV2 是第一款产品。我相信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和突破性的思维方式,会给行业很多启发。"
如果想要打破苹果一家独大,只通过 AI 大模型显然远远不够,在当下大环境,让消费者 " 看得见摸得着 " 的产品显然才是正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