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榮耀好大膽啊,敢“叫板”蘋果?,歡迎閱讀。
如果你也喜歡不客觀實驗室,希望和我們一起探讨數碼相關的選題,請私信 " 不客觀 ",我們将回復您加群的方式,期待與你的見面~
作者|lzh
榮耀敢叫板蘋果,喊出 " 千帆競渡,打破蘋果一家獨大 " 口号,是一種對手機行業發出的警示。
榮耀在 6 月 28 日開幕的如火如荼 MWC 上海移動通信展上,趙明不僅進行了《智能手機的未來演進(What ’ s Next for Smartphones?)》主題演講,之後還與 GSMA CEO" 談笑風生 "。這是因為目前智能手機市場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 " 危機 ",這種風暴席卷到手機市場,讓幾乎能夠在市面上排上号的主流手機品牌都始料未及。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 Counterpoint 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2023 年第一季度的報告中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4%,環比下降 7%。另據 Canalys 數據顯示,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 13%,跌至 2.70 億部。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三星出貨量居領先位置,達到 6030 萬部,蘋果則以 5800 萬部的出貨量位居第二。排名前五的廠商中,只有蘋果實現了同比增長,取得了高達 21% 的市場份額。蘋果的一路高歌與國内手機市場份額 " 斷崖式 " 的下降,形成了鮮明對比。
" 智能手機市場持續下行、用戶換機周期延長為產業鏈帶來巨大挑戰。消費電子行業是長周期行業,影響最大的因子從來不是經濟周期,而是創新周期。" 這是榮耀趙明在主題演講中貫穿整個 Keynotes 脈絡并着重強調的一點。
創新的具體路徑,硬體 or 軟體?
這裡必須要理清楚 " 創新 " 這個詞,它在數碼圈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已經被各個手機品牌玩爛了。一項新的創意出現,并不意味着是創新,比如蘋果的靈動島出現時,被果粉已 " 捧 " 為 iPhone 14 最大創新,但其實榮耀在 V20 發布時,就已經推出了靈動膠囊,很多的概念是如出一轍的。
如果只單獨憑借軟體來進行創新,顯然這并不是僅憑借安卓手機廠商一舉之力就可以達到的,而是依托于用戶場景和產品生态,對于百花齊放的國内移動生态而言,想要出現 " 超級 APP" 并非易事,就連擁有完整軟體生态的蘋果,在 WWDC2023 這樣的 " 對外展示 " 大會上,都難拿出來現象級 APP 應用。
而對于 " 硬體創新 " 而言,這本身就是一個 " 偽命題 ",如果只單純提升處理器性能、拍照像素參數,以及存儲容量,這種常規更新顯然并不是創新。電容屏、屏下指紋、屏下鏡頭的出現,雖然可以用硬體創新來形容,但依舊是有 " 上限 ",存在硬體邊際感,如果想在 2023 年再在手機上通過硬體來創新,要遠比軟體創新更難。
" 智能手機是計算平台、是顯示平台、是通訊平台、是攝影影像的平台,與此同時它也是 AI 平台。當把它作為各種平台的時候,那麼它本身的邊界其實是可以不斷的延伸,不斷的往前發展。" 趙明表示。
而在榮耀看來,想要進行真正的創新,就不應該考慮到是軟體還是硬體,而是要看到是否會是一個平台。這是創新的路徑,而 AI 只是融合多平台的一個 " 手段 "。在我看來,榮耀以人為中心,打造個人化的全場景系統平台才是其 " 靈魂 " 所在。
但要發展 AI,軟體和硬體協同工作同樣重要。
從 2016 年榮耀在 Magic 機型上融入 AI 技術發展的 1.0 時代,到結合消費者使用場景,并進行處理識别用戶狀态的 2.0 時代,再到把大模型的概念引入到手機側的 3.0 時代。除了平台級 AI Magic Live 智慧引擎,将 AI 能力與功耗調度、性能優化、移動影像、隐私安全各方面相結合,打造 GPU Turbo X、Link Turbo X 等等軟體技術外,榮耀射頻增強芯片 C1 的加持以及處理器性能提升,通過 GPU Turbo、OS Turbo,學習和了解消費者使用手機的習慣,相應做一些資源上優先級的處理,讓使用的功能和 APP 更加的流暢,挖掘出來了平台級 AI 的實力。
面對大模型,謹慎 or 擁抱?
品玩之前與趙明聊天時他就表示:" 榮耀會堅定不移的在端側 AI 上發展和演進,如果和雲側的大模型進行互動,我們會非常慎重。"
同是大模型,為什麼榮耀會呈現出兩種不同态度?
這裡就要先說明何為端側大模型,何為雲測大模型。
把大模型的概念引入到手機側,就是端側的大模型,它可以進行更多模态的分析與互動,基于更多的因素來進行決策、分析,同時更好的保護隐私,這樣把個人的 AI 能力,以網絡的 AIGC 進行相應的數據隔離和隐私更好的保護。
而雲測大模型會因為各種安全問題,遠沒有端側大模型優勢突出。網絡側大模型可以理解為整個人類知識庫,它學習越多越聰明,而端側大模型理念是,它對你的理解越多,它對你的幫助越大。兩者看似對消費者都有幫助,但網絡大模型對于洞察用戶細節而言,和端側大模型仍然無法比拟。
" 一方面的确能力很強,在學習整個人類的知識庫。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如何去劃分個人的隐私以及人類知識庫之間的邊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它應該是被完全地保護。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只有共性的東西。從這個維度來講,我們認為未來端側大模型和網絡大模型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價值。在 AI 領網域的發展也是榮耀業務聚焦的方向,我們非常看好。" 趙明表示。
此外,除了以 " 用戶需求 " 為出發點去思考外,其實也離不開 MagicOS 本身就有端側大模型基因。
榮耀主張是 AI 使能的個人化全場景作業系統,實際上端側 AI 跟原來的平台級 AI 是可以往下傳承和發展的。基于早期在平台級 AI 的布局,還有更好的優先級處理機制、場景推薦機制等等,這些功能都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用戶體驗來進行提升,也為端側大模型低功耗、流暢運行奠定基礎。
不過對于現在而言,算力仍然是一大問題,對此趙明表示算力模型可以利用充電時的閒時來完成訓練,借助手機高存儲容量,學習日常的使用習慣等,因此大模型的概念所需要的算力,通過算法的優化來 " 适應 " 手機存儲容量。此外算力模型是在後台不斷運行,因此未來端側大模型除了算力外,AI 低功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考指标。
打破蘋果 " 一家獨大 " 只能通過 AI 大模型嗎?
相比于網絡側大模型而言,端側大模型确實可以通過深度學習,不斷進化和演進,并和網絡側大模型進行互動,未來兩者也會更好的進行融合。
而在被人诟病的網絡側大模型安全問題上,端側大模型顯然會更占有優勢,因為手機上所有的數據都是屬于消費者的。在這種邏輯下,構建 AI 能力,當訓練線上的數據時,除非是消費者本身會有和網絡側大模型互動需求,用戶的數據都不會對外互動。
如果暫時跳出單一品牌,放眼整個手機行業,通過深度學習和 AI 安全來提升的案例數不勝數。比如蘋果,其實早已 " 悄無聲息 " 地在輸入法、圖庫摳圖等常用功能上,植入了 AI 神經網絡算法,在安全方面則通過先進的 AI 計算進行 " 預測 ",來甄别各路突發的移動安全狀況。
其實現在來深入剖析端側大模型并下定結論未免太早,因為市面上并沒有一款成熟的大模型產品實際落地,當然也不能否定榮耀要通過端側大模型來捷足先登。
但擺在眼前的問題是,榮耀提出的創新周期是如何體現的?為此榮耀趙明表示:" 對于創新來講,它需要一個特殊的節點刺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和标志性的產品,榮耀 Magic V2 折疊屏從用戶角度反方向來思考我們今天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時候,我覺得 MagicV2 是第一款產品。我相信這種逆向的思維方式和突破性的思維方式,會給行業很多啟發。"
如果想要打破蘋果一家獨大,只通過 AI 大模型顯然遠遠不夠,在當下大環境,讓消費者 " 看得見摸得着 " 的產品顯然才是正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