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個B輪老板的融資被騙經歷:“讓我買茅台的投資人,都是騙子!”,歡迎閲讀。
10 家公司湊不出 1 個融資的。
" 融資有風險,花錢需謹慎。"
" 總結下來,如果資方讓做數據分析、資產評估、律師見證、财務監理、資金共管、增資擴股,買茅台、送購物卡、港澳外資 …… 統統都是騙子!都是騙子!"
某新能源企業負責人趙照向記者講述了今年尋求融資過程中遭遇的一場慘痛騙局。據他回憶," 當時與重慶一家機構接觸,最初表現得非常專業,還安排了第三方做評估報告和财務監理,起初感覺還是一切都在正規有序推進。然而在洽談過程中不斷以各種理由要求我們購買昂貴的香煙、茅台,吃喝玩樂的開銷不堪重負。而所謂的評估和監理其實也是他們熟悉的合夥人,融資根本落不了地。"
與趙照情形類似,李如海被忽悠到深圳見 FA,以聽起來很合理的名義索要各種費用,比如盡調費、陪跑營費用等,而且承諾能快速融資。" 起初還抱有一絲希望,以為能快速對接到投資人,後來才發現安排見的投資人也是設計好的,承諾都是空談,他們只是利用我們急切的融資心理進行詐騙。還好被騙的不多!全當交學費了!"
吃喝送禮都做了,左等右等沒有音信,資金撐不下去,項目黃了,公司關門。這些幾乎都是今年融資市場的真實寫照。對于企業而言,生存發展需要錢是常态,但市場上很多企業家和創業者融資困難、不得法,始終在融資的路上苦苦探索,特别是近兩年,即便接觸了上百家 VC/PE,歷經大半年,卻連一張 TS 都未能獲得。甚至于許多企業在尋找投資人的過程中,遇到騙子的故事越來越多。
難怪有創業者對記者吐槽:" 這年頭,找投資人比找對象都難,明星獨角獸都快成‘單身狗’了!"
投資人只看不出手,大量 B 輪 C 輪企業拿不到錢
中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 " 毛細血管 ",在吸納就業、推動創新和促進經濟增長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然而,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關鍵難題。
" 馬上年底了,回望過去一年的融資歷程,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真不容易!" 趙照總結," 融資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那些看似美好的承諾,以免落入騙子陷阱。否則不僅會損失大量錢财,還容易錯過最佳融資時間和機會。"
據他講述,就在公司積極推進融資計劃時,競争對手搶先推出了差不多的新品。" 當時我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調整計劃,将原本用于擴大生產規模的資金用于產品更新和市場營銷,更關鍵的是,要将融資款的大部分用來做市場。這一調整無疑給融資工作帶來了更大挑戰。除了重新調整 BP,還要向接洽的投資人解釋這一變化的原因和合理性。同時還要積極尋找其他投資人,才能彌補減少的資金缺口。"
趙照的經歷映射的正是今年融資市場的真實寫照。根據最新報告,截至 2024 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将超過 3000 萬。然而國内一級市場投資額幾乎已經退回 2016 年水平,甚至投資數量不到 2016 年的六成。截至 2024 年 11 月,國内一級市場共計披露投融資案例 9743 起,融資額共計 30598.5 億元,是近五年最低數據。
企業發展,需要錢是常态,但市場上很多企業家融資困難、不得法,在融資的路上始終苦苦摸索,特别是近兩年。今天,很多投資人要麼只關心投早投小,資金向前端傾斜,硬科技賽道越來越卷,要麼注重并購退出、老股轉讓後端機會,兩頭大中間小的 " 啞鈴型 " 市場格局愈發明顯,導致中間段資金不足,大量 B 輪 C 輪企業的融資間隔被拉長。
" 現在募資難,機構缺子彈,盲目搶項目的現象大大減少。如果某個項目過于火熱,那我們基本是會考慮放棄的。至于現在在 A 輪和 B 輪階段的項目我們就已經開始規劃退出路徑。" 某機構合夥人陳清海告訴記者。
陳清海表示," 現在企業融資越來越難,一方面,市場資本的供給量規模在縮小。國内投融資市場,除了國資外,民間資金的總量比五年前規模小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絕大多數創業項目與國家戰略扶持產業的匹配度不高,再加上技術含量、創新程度和市場規模較低,必然導致國有資本的投資意願大大降低。"
其實對于很多創業者而言,經濟下行,企業成長預期不足,不管如何努力都好像無法説服投資人願意出手、真正投資。甚至一度,對于拿不到融資的事實,很多創業者不會自身找原因,反而埋怨投資人端架子、拽名詞、沒資金沒實力。
再從另一角度看,2024 年上半年國内中小企業的增量借貸融資規模呈現上升趨勢。截至三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326.21 萬家,獲貸率 446.8%。獲貸款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 525.79 萬家,獲貸率為 55.7%。換句話説,中小企業從一級市場 PE/VC 處獲得融資的金額和數量下跌,而從銀行渠道獲得借貸融資規模卻在大幅上升。
企業融資新渠道,員工貸款 " 最高 2000 萬 "
在中國企業結構中,中小微企業占比高達 90%,是我國經濟韌性和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強化金融支持遇困行業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可謂意義重大。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均衡發展,全國各地政府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融資環境,并加強地網域間的合作與交流。以上海為例,今年就為企業融資放了大招!近期,上海金融監管部門就将科技企業 " 員工持股貸 " 試點從臨港新片區、張江等區網域全面擴大到了上海全市。許多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資金短缺,貸款并不奇怪,少見的其實是持股員工貸款上班。
上海這一創新舉措可以説是走在全國前列,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融資渠道。通過支持企業的實控人、高管、員工骨幹、法人股東直接或間接通過持股平台 ( SPV ) 參與企業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定向增發、改制,以及企業管理層收購其他股東所持标的企業股份等融資行為,專項用于股權投資注入科技企業,既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又支持員工持股計劃,讓員工在未來有機會獲得公司股權收益。
據某銀行内部人士介紹,随着企業發展,現在不少企業都會适量将股權授予高管和核心員工,使其共享公司收益。但個人認購股權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加上銀行的信貸資金按規定一般 " 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 ",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也屬于這一範疇。而試點業務為科技企業員工持股融資打開通道,重點解決現有金融產品和科技型企業個性需求的脱節問題,相當于為企業提供新的資金渠道。
目前上海科技企業 " 員工持股貸 " 業務的單人最高授信額度為 2000 萬元,貸款期限最長可達 10 年;企業單次最高額為 1 億元。這件事的好處是,如果公司發展潛力巨大,產品技術靠譜,貸款就意味着提供杠杆可以分享公司未來的紅利,可能一夜暴富。比如現在只有 100 萬,未來上市翻 10 倍就是 1000 萬;但如果貸款 2000 萬翻 10 倍就是 2 個億,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階級。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員工持股貸 " 政策看着誘人,可銀行跟員工之間是債權關系,而員工跟企業之間是股權關系。如果公司出現問題或股價大跌,用企業股權融來的錢可以不用還,股東參與公司破產清算即可。但員工欠銀行的錢,則是實打實的打工人個人債,必須得還。此外,如果企業破產清算,普通股東的優先級基本墊底,也就是説基本肉包子打狗,錢财有去無回。再換個思路,銀行為什麼不直接貸款給企業?很簡單——要麼企業可抵押物不足,要麼财務指标過不了銀行風控。
銀行不只有貸款,還有 AIC
2024 年,私募股權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結構性變化——以保險和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 " 活水 " 流入明顯加快,尤其險資出資 23 筆達到 413 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 50%。相對的,地方國資、政府引導基金雖然仍是主流,但出資額也是自 2020 年以來呈現下降趨勢,2024 年上半年持續下降至 1094 億元,較去年同期 1132 億元減少 38 億元。
這裏我們只談銀行。銀行參與股權投資其實算不得新鮮事。過去幾年銀行系資金以 LP 陸續入場參與股權投資,僅去年包括興銀理财、北銀理财、杭銀理财、蘇銀理财、南銀理财等 5 家銀行理财子出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 9 家投資機構合作,累計出資超過 8.95 億。今年最重磅的銀行系資本動作便是國家大基金三期的成立,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均出資 215 億元,交通銀行出資 200 億,郵儲銀行出資 80 億元。足可見銀行系 LP 正加速下場。
今年 " 創投十七條 " 提出 " 擴大金融 AIC 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範圍 " 無疑也是向銀行系 LP 入局一級市場發出了更明确的信号。僅在 8 月份,工商銀行旗下機構工銀投資就發起設立了三支基金總規模 260 億。而在新政發布後,深圳第一時間就召開五大行 AIC 機構與深圳各行政區、國資國企需求對接會。
在創投領網域,相比政府母基金、VC/PE 等投資主體,銀行系 AIC 之前并不為大眾所熟知。伴随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以及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漸進式改革,AIC 逐漸成為一級股權市場的重要出資人,試點城市從上海擴大至北京、天津、重慶等 18 個城市,并放寬了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截至目前,AIC 籤約意向基金已接近 3000 億元,且上半年已有 AIC 大筆出資進入股權市場,如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出資額達 56 億元,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出資額達 49 億元。從銀行 AIC 基金的參與形式看,多是 " 母基金 + 直投 ",甚至部分基金已開始對接具體項目。
陳清海告訴記者,相比傳統機構,銀行 AIC 公司對企業的對賭要求會更小,有利于企業長時間維度下穩健成長。另一方面,過去 GP 找地方引導基金募資,更多需要承擔地方招商引資、扶持地方產業發展的任務,如果是銀行 AIC 出資或許要求會不一樣,但是不是只能投資當地項目是個問題。整體上,AIC 股權投資試點擴大對于暢通募投管退全鏈條還是很有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不過,從過去的債轉股進階到如今的純股權投資,銀行還是面臨一些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而且從已籤約的 AIC 基金來看,絕大部分資金其實并未流向市場,80%-90% 是流向了國資體系内。一位頭部 AIC 資深業務經理對外表示,"AIC 必須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深化與國資 GP 的合作,改善流動性管理體系,同時也需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以吸引優秀人才。目前 AIC 多與國資 GP 合作,且雙 GP 模式比較常見。AIC 與市場化 GP 還要相互磨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作者:栀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