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45歲高校講師晉升副教授,差0.1分再次落選,結果突發心梗,歡迎閲讀。
前陣子,有任職高校的網友發文稱:同事 45 歲的老講師晉升副教授,差 0.1 分再次落選,突發心梗。幸虧搶救及時,做了心髒支架手術,逃出鬼門關!
網友留言
1. 還有更慘的,我所在部門 55 歲講師,評了 6 年副教授都沒搞成,有一次我是評委,為他呼籲,還是沒成功,為啥要幫他呐喊呢?我和這位黃金講師是同一年入職的。
2. 理解!我 42歲,一個失敗的講師,也曾經因為評職稱郁郁寡歡,吃了半年的調整情緒和睡眠的藥物,無數次自我開解,説服自己接受平庸和失敗,慢慢緩過來了。雖然沒有完全好。我接受我的現狀是我自己的不夠努力造成的,别的都是借口。只能説每個人的選擇和志趣都不相同,且平庸且珍惜吧 !
3. 江蘇省許多高校教授的入門條件是四個必須:
①博士學位;
②國外一年以上經歷;
③國家級項目結題(省部級不算);
④一級權威期刊論文至少 1 篇。
4. 你們要看看這位:國外博士、博士後回國,踏踏實實講課做科研,雙語教學就想到他。疫情期間,60 歲以講師退休。沒有什麼儀式、會議、say byebye,就跟沒有存在過一樣。每個人都有變老離開的一天。
我們這些庸人自擾,本尊還不是偶爾走過,偶爾出現在球場,身體健康,夫復何求?!想想 06 年國外博士後,到 60 歲講師退休,你就知道自己已經夠幸福了啦!
5. 有人上了,必然有人因此落選了。同情了這個可能坑了那個。所以還是按規則來吧。
6. 現在已經很難了,中老年人要和年輕的博士競争,當然不占優勢。但是 10 年前 20 年前還是很輕松的,該評的時候沒評,錯過機會就麻煩了。
7. 大學教師不再是個好職業,各種考核各種競争,學生盯着你、部門盯着你、社會盯着你,以為你收入很高。不過呢,如果只想找個買五險一金的地方,大學是個好選擇。
8. 認識一個中部地區的高校老師,不惑之年仍是講師,但因為技術好,橫向課題多的很,開着百萬豪車。而他們學院的二級教授們開着 30 多萬的車。
9. 不要太把職稱當回事,身體是第一位的。
高校講師為評職稱有多拼?
《我國高校教師職稱晉升影響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中,對 136 位華東地區四所研究型高校教師調查後發現,講師職稱的平均年齡是 29.8 歲,晉升至副教授時的平均年齡為 34.2 歲,晉升至教授時的平均年齡為 40.8 歲。從講師到正教授一共需要 12.5 年。
" 沉沒成本太高了!" 面對科學網記者,一名大學教師狄明感嘆," 職稱每幾年一評,但每次評審都不能只評價累積的成果,而是要有新成績,這就迫使教師們不斷‘量產’一些沒有價值的成果,導致其無法沉下心來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如今的高校中,處在 " 吃不飽 " 狀态的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并不在少數。于是,狄明看到了周圍一幕幕針對職稱評審的 " 荒誕劇 "。
" 至少現在來看,找課題、做項目依然是教師們評職稱的最重要途徑,但能夠順利拿到項目、課題的畢竟是少數。" 狄明説,大量的教師還是要挂名、代發,甚至找人代寫論文,不停地想辦法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各種文章的最後,哪怕是第三作者、第四作者、第五作者……甚至在個别情況下,有的教師公然大打出手,為的只是争奪一個職稱評審的 " 名額 "。
職稱金字塔是職稱越高,人就越少。大多教師所花費的時間可能不僅僅是十餘年,甚至有二十年、三十年,有些直至退休了還是副教授。而有些特例用幾年就能完成。何老師就見過一位講師只用了 4 年就成為了副教授!當時評教授的時候才三十一歲。當然,這跟年輕人的 " 時代紅利 " 有關,博士剛畢業,30 歲出頭,就直聘教授、副教授的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走上科研這條路,大家發展千差萬别,你想過老了以後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