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王傳福揮動“價格屠刀”,吉利、五菱、長安被迫跟風降價,上遊供應商成“受氣包”!,歡迎閲讀。
龍年 " 價格戰 " 的第一槍,比亞迪率先扣動了扳機。
2 月 19 日,比亞迪旗下兩款插電混動車型秦 PLUS 榮耀版、驅逐艦 05 榮耀版上市,起售價低至 7.98 萬元。對比早前的冠軍版,新版本車型價格下降 2 萬元。一句 "798(秦 PLUS 榮耀版)的訂單不錯 ",難掩銷售臉上的喜悦之情。
面對比亞迪打出的 " 王炸 ",無疑是給眾多車企出了道難題——跟,則無利潤,甚至虧本;不跟,将坐以待斃,眼睜睜看着比亞迪 " 吃肉 "。
" 一個字,跟 ",周钘果斷帶領上汽通用五菱下場,五菱星光 150km 進階版插混售價直降 6000 元,起售價僅 9.98 萬元。或經歷一番内心掙扎後,吉利、長安、哪吒、北京現代等多家車企陸續下場。
長安啓源宣布将指導價 8.99 萬元起的啓源 A05,起售價下探至 7.89 萬元;
吉利帝豪宣布 L HiP 龍騰版上市,8.98 萬元起售,相當于入門版車型降價 2 萬元;
北京現代宣布旗下伊蘭特正式降價,起售價低至 7.58 萬元起,相當于降價 2.4 萬元。
一時間,整個車市草木皆兵。不斷刷屏的降價海報,反映車企們正吃力地應對比亞迪發起的首輪攻勢。
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下遊主機廠因 " 價格戰 " 大打出手時,上遊的供應商難免受到波及。
去年 6 月,業内便流傳出《保護中小汽車零配件實體企業可不容——致長安汽車采購部的申訴函》。《申訴函》稱,長安汽車采購部不顧合同約束,向數百家供應商發出《基于‘生存、戰略、競争、客户’共同應對——致供應商夥伴的函》,強行對供應商貨款直接扣款 10%。
雖然部分供應商後續否認了 10% 的扣款幅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去年 " 價格戰 " 的打響,整個行業便已經面臨巨大成本壓力。現如今,新一輪價格戰的掀起,預示着車企對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更高,零部件供應商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798" 只是比亞迪射出的第一顆 " 子彈 ",從今日起,比亞迪将會連續扣動扳機,目标是 20 萬以内各個細分市場。
2 月 23 日,海豚榮耀版上市,起售價低至 9.98 萬元," 價格戰 " 覆蓋的範圍再次擴大。
據比亞迪銷售透露,除了秦 PLUS、海豚、驅逐艦 05 以外,比亞迪全系車型都會降價出榮耀版,這意味着一場更大範圍的價格戰在醖釀中。
針對比亞迪掀起的 " 價格戰 ",吉利汽車楊學良于 2 月 19 日評論:大家也不能只盯着滲透率,如果新能源汽車發展只是賠本賺吆喝,大多數企業發展都不可持續的。簡而言之,部分業内人士認為,比亞迪同樣在虧本賣車。
事實卻與大家的想法大相徑庭。1 月 30 日,比亞迪公布 2023 年業績預報,預計 2023 年全年歸母淨利潤 290.0 億 -310.0 億元,同比增長 74.5% — 86.5%。結合 2023 年比亞迪年銷量,經換算後,單車運營利潤 1 萬元。
細究比亞迪價格戰彈藥的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碳酸锂價格下跌,電池成本降低,造車成本得到優化。近兩年,碳酸锂價格持續下降,從高峰期近 60 萬元 / 噸,下降至 10 萬元 / 噸。有研究機構曾測算,以比亞迪海豹标準版為例,碳酸锂價格從 50 萬元 / 噸下降至 10 萬元 / 噸,單車至少可釋放 0.93 萬元成本。
二、垂直供應鏈優勢。與主流車企将除核心零部件以外的零部件交由第三方不同,比亞迪入局新能源汽車領網域時,因電動車產業鏈規模未完善,被迫選擇自研零配件、構建垂直供應鏈。
正是這一舉動,比亞迪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能力,如電池、電機、電控等,為現階段的成本控制奠定基礎。
三、百萬規模效應,應對邊際成本控制。早在此前的内容中,我們便提及 " 汽車產業是講究規模效應的行業 ",随着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發成本、銷售成本将會被不斷攤薄。
2023 年,比亞迪以 302 萬輛的年銷量成績登頂 " 銷冠 ",加上零部件自產優勢,象征着比亞迪擁有友商難以企及的成本控制能力。這一切表明,比亞迪的 " 彈夾 " 内還有充足的彈藥。
"798" 可能是其他車企的 " 紅線 ",但不是比亞迪的 " 底線 "。長期關注比亞迪的讀者便知,發布于 2021 年的比亞迪秦 PLUS 已到生命末期,模具、生產線成本等早已被攤薄。
在這樣的情況下,比亞迪接下來的任務是消耗庫存配件,随後對產品進行換代更新。因此,不排除秦 PLUS 年内還會有一輪降價。
另外,比亞迪引以為豪的 DM-i 超級混動也面臨迭代,DM5.0 混動技術專利圖已流出、第二代刀片電池也在路上,這些都讓比亞迪穩坐牌桌上。
2023 年," 價格戰 " 看似慘烈,但是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死傷的只是一些馬前卒,如威馬、三菱等。然而,2024 年,車市的競争将會比去年更加慘烈,無論是何小鵬的開工信,還是淦家閲的開工信,都沒有絲毫樂觀情緒,焦慮情緒躍然于紙上。
零跑汽車創始人曾表示,有規模才有行業話語權,才能得到用户信任。換句話説,規模決定成本與車企生存狀态。
為了争奪更多市場份額,擴大規模,頭部車企必定會大打出手,而弱小車企只能面臨淘汰。數據顯示,目前國内市場共有 77 家車企,品牌數量在百個以上。未來,淘汰将會是市場常态," 話語權 " 也将會集中于頭部車企手上。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