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比高利貸還黑,租 7000 塊手機要花 15000,歡迎閲讀。
不要在一些線上平台租手機!
不要在一些線上平台租手機!
多説幾遍,狐妹盡量能提醒一個是一個。
希望點進來的朋友能看完,沒有耐心的話,直接看後面第二部分!
先強調一下,狐妹這話,不是説在線下實體店租手機就沒有坑;也不是説所有的線上租賃平台,都不行。
只是狐妹發現,某些租賃平台,唯利是圖,吃相實在太難看。
我之前一直以為 " 租手機 " 比 " 買手機 " 更便宜。
直到今天狐妹才了解,一些尋求暴利的資本家,竟然可以把手機租賃模式,跟高利貸的邏輯串聯起來。
甚至可以説,玩兒法甚至比放高利貸,更隐蔽、更高階。
以租代售?
" 以租代售 " ,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吧。
最開始被常用于房產行業,嚴格來説," 以租代售 " 最開始只适用房產行業。而後才被資本家應用到奢侈品、汽車、數碼產品等其他行業。
這種模式,針對一些消費者想要購買某產品,時下又沒有足夠的錢全款拿下。
于是企業提供租賃平台,供這些用户可以退而求其次,先以相對低的、自己能承擔的價格租下產品先使用。
如果後續產品租賃到期,用户要麼支付商家規定的 " 買斷價 " 自留產品,要麼就到期解約退還產品。
簡單説,用户通過 " 以租代售 " ,先放棄產品所有權,只低價買下其一定期限的使用權。
近兩年,有很多企業為專門發展這塊的業務,研發出了線上租賃平台。
狐妹在手機應用商場裏面一搜 " 租賃 " 關鍵詞,會出來一大堆推薦。
例如:人人租、咔麼租賃、機蜜、品租、機湯、享換機、租拉、愛租機等等,各種各樣的 App 看得狐妹眼花缭亂。
肉眼可見," 以租代售 " ,如今在手機等數碼產品類的布局更為常見。
這也不難理解,智能手機發展至今,每年華為、小米、蘋果等各大品牌都會推出系列新品。
随着新機堆料越來越硬核,定價也逐年走高。一部新手機,需要花萬元左右購買的情況,已是常态。
但與之相反的是,近幾年雖然各大品牌新機定價在漲,但消費者的工資水平卻依舊難漲。
按正常邏輯," 以租代售 " ,确實能解決部分消費者的難題。
畢竟,租新機,應該比買新機更省錢。
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被掩蓋的真相
一些平台,明面上玩兒的是 " 以租代售 " ,實際卻變着花樣坑消費者。
在某寶 App 裏面找相關租賃的内容,會發現有一個名叫愛某機的小程式。
從主頁看,他們除了手機,電腦、相機,甚至家電、辦公用品啥的都能外租,業務比較廣泛;加上又鏈接到頭部支付平台上,似乎更值得消費者信賴。
但如果消費者輕易選定這個平台,準備租來試試的話。
狐妹希望你們跟我一樣,能發現不對勁緊急 " 踩刹車 " 。
首先,在這個平台上選中一款產品,狐妹以華為 Mate 60 Pro 為例,選好產品具體配置後,平台上卻只顯示 " 首期實付金額 " 。
只有點進去看詳情才會發現,他這個產品,默認是 12 期( 1 年 )的還款計劃。
而且,頁面最底部标明,租賃結束後,要麼歸還產品、要麼續租,要麼買斷,這裏平台顯示後期買斷價格為 3237 元。
注意,整個頁面,是沒有顯示消費者還要支付其他費用的!
也就是説,我租華為 Mate 60 Pro 一年的話,只需要花費 5198.96 元的總租金,一年後我多支付 3237 元的買斷價,總計不到 8500 元,就可以得到這台華為熱門旗艦機。
按現在這款手機的市場定價 7900 元計算,明面上,我租一年後直接買斷,那最後也只比現在的市場價,多給了 600 元。
這樣看,其實還不錯。
哪裏有問題?
問題就在整個頁面不起眼的《 訂閲及服務相關協定 》(以下簡稱 " 協定 ")。
點進去一看,這超萬字、近 20 頁的協定,直接給我看懵了。
這,簡直比 " 裹腳布 " 還長!
一貫的套路,用户必須要勾選這個 " 我已閲讀并同意 ...... 協定 ",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租賃,而只要點同意,你就踩坑了。
這是一份三方合同!涉及出租方、承租方( 消費者 )、平台方。
而且開頭就指出,消費者同意向出租方申請融資租賃服務,且同意支付租金、服務費等款項。
第一個坑,融資租賃。
融資這兩個字就屬于金融行業了好嗎?
我只是來租手機用?怎麼還默認我是來融資租賃的?
融資租賃,是指出租方 " 借錢 " 給消費者,要買什麼東西消費者説了算;并不是消費者給租金,租出租方現有的產品來用。
具體可以這麼理解,狐妹前面在這個租賃平台頁面上看到的,華為 Mate 60 Pro 租 12 個月每月要給的錢,并不是我們正常理解的 " 月產品租金 "。
而是平台方默認按出租方 " 借給我買手機的錢 + 約定利率和占用這筆借款本金時間 " 來計算的。
這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產品租賃合同!
資本家借着法律認知差,賭消費者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租手機,還是在這個平台變相搞借貸。
這一點,狐妹可以通過合同後面的内容進行佐證。
例如,合同要消費者籤第三方信貸平台預授信合同、要求上征信、默認消費者授權第三方催收等等。
所以,對于消費者而言,租借產品并不是重點,搞借貸才是。可是,不細看合同,大部分消費者不會發現。
更令狐妹覺得恐怖的是,這還是長達 20 頁合同的第一頁。
還有,這裏合同也明确説明,消費者不僅要承擔租金,還涉及服務費等支付義務。
這裏的 " 等 " 字,用得特别妙!
這是第二個坑,不看合同,根本不知道租個手機還有其他費用。
更妙的是,看了合同,你知道後面他會收你其他費用;但是實際會收多少,你還是不知道!
狐妹看了合同,可以明确的是:
要自願交保證金,多少錢,沒説;
第三方平台會提供所謂的增值服務,消費者默認給,具體多少錢,説是根據產品的實際配置定,而且明説只交不給退;
還有什麼服務費,到底什麼服務費,要收多少錢的服務費,也不清楚;
不過,狐妹看到有網友投訴,説是買斷手機,被默認收了共 6000 多的服務費。
當然,還有些意外情況產生的額外費用。
例如,不支持提前退租產品。
如果要提前還產品的話,消費者還是要給剩餘租期内的租金外加服務費,且會默認你直接把產品買斷,還得支付產品的留購費。
這一點狐妹不理解,這種做法跟強買強賣有什麼區别。
當然,還有些小意外,例如手機丢了啊、還回去的時候被檢測出來刮花等等,還要按規定賠償。
這一點其實是合理訴求。只是,狐妹發現,有消費者投訴,後期手機還回去經平台方質檢後,要求額外賠償 1000 塊,哪怕顯示的是檢測合格。
可以判斷,找平台借出來的手機,是一點馬虎都不能有!
還有最重要的部分!逾期。
這個租賃平台,規定的是每個月都要按時還款;且租期到了之後,必須及時進行後續處理,要麼歸還,要麼續期,要麼買斷。
狐妹看了下相關的投訴,絕大部分消費者的投訴,都源自這些 " 信息差 " :
有逾期幾天,就被平台默認買斷的;
也有租期到了,被平台加價收續租金額;或者選擇買斷卻發現,遠超產品市場價甚至翻倍收取費用的;
甚至還有投訴遭到 " 暴力催收 " 影響正常生活的;
這些還是狐妹截圖出來的個例,相關的投訴實在太多了,除了上面這些,甚至還有投訴平台 " 強制發貨,不能退單 " 的。
總的來説,根據消費者的反饋,狐妹感覺:
這個平台,只要想下單試試,就不能反悔,錢就很難退回來;
每個月要是忘了沒及時給錢,就有極大可能被強制買斷,而且會 " 被宰 " ;
就算到期了,歸還產品可能面臨 " 惡意質檢後遭額外索賠 " ;續租的話又是一年起租,且租金還有可能上漲;如果買斷的話,也有可能被收取各種服務費,且買斷產品加上第一年的租金,總額會遠超產品市場價。
如果不看合同,狐妹不會意識到有這些坑等着消費者;如果不在網上查一些消費者已經被坑的案例,狐妹更不會了解到大家能被坑得這麼慘。
很多投訴遭到 " 暴力催收的 " ,是狐妹要説的第三個坑:平台對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
整個合同的最後,有近 2000 字的 《 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授權書》 !
被默認授權的,狐妹可以説,已經涉及個人 " 所有 " 信息。
我真的 ...... 狐妹雖然不是學法律的,但好在我也識幾個字。
從來沒有一份合同,能讓狐妹看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這到底是什麼平台?就算你租個一兩千的東西,他收集的信息能全面到涉及社保、公積金種種,甚至連家人朋友的信息都要提交。
更無語的,默認消費者同意第三方機構直接調取個人信息,不需要再次授權。
簡直不要太離譜!
心疼這些上當的朋友,狐妹感覺,這些消費者應該根本沒意識到,這個平台,租借只是 " 遮羞布 " 。
畢竟,如果真是困難想借錢的話,這些消費者肯定直接找借錢的平台了 ;
要是想買手機的話,分期付款算下來差不多 ;
假如只是為了一些其他或臨時需要,想省錢借手機急用,沒發現背後這麼多 " 貓膩 " 的話,很容易 " 吃啞巴虧 " 。
所以!大家一定要謹慎對待這些租賃平台,擦亮眼睛,盡量遠離。
參考資料:
黑貓投訴及其他網絡截圖
編輯: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