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大明邊軍暴打歐洲騎士拿冠軍?鐵人軍長杆刀砍翻三國聯軍,歡迎閲讀。
"
" 次元軍武 " 是軍武次位面全新打造的系列欄目。我們的目标就是打破 " 次元壁 ",探索遊戲、動漫等 " 二次元 " 領網域中有趣的軍事知識。如果你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二次元愛好者,那這裏一定适合你!
明晃晃的明軍铠甲,閃着寒光的明長杆刀,飄揚的明軍戰旗,一聲令下殺入歐洲方陣,鐵甲與兵器撞擊發出的金屬聲,盾牌打在甲胄上發出的悶響聲,殺聲震天,不絕于耳……
這不是古裝劇,也不是穿越了,而是發生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真實場景,是 " 貝爾格萊德騎士 " 全甲格鬥賽中的一幕。
在這場比賽中,中國代表隊在 2V2 項目中,連勝羅馬尼亞、意大利、東道主塞爾維亞等強隊,獲得金牌,這也是中國全甲格鬥隊在國際一線賽事中征戰多年,取得的第一枚團體金牌。
從 2018 年便正式擔任中國隊隊長 " 大貓 " 事後發文説:我的中國隊隊長任期内,終于有一個説得出去的最終交代了。
中國隊出征塞爾維亞合影
(中間一位是加入中國隊的德國傭兵)
還拿了一面從唐朝到明朝一直沿用的
中國傳統軍旗" 三辰旗 "
那麼,這個 " 全甲格鬥賽 " 到底是啥?中國是怎麼奪得金牌的?
- 01 -
全甲格鬥,全稱全接觸甲胄格鬥比賽,英文為 Histroical Medieval Battle(簡稱 HMB),很多時候這種比賽被叫做 "Buhurt",這個詞在古德語中的意思是中世紀歐洲在圍欄内進行的團體比武對抗。
2018 年中國隊 " 大貓 " 與荷蘭選手單挑
這種比賽是由中世紀騎士決鬥發展而來,雙方的騎士為了切磋或者捍衞榮譽而進行比武,後來發展出特别的競技場和觀眾席,騎士以個人或組隊使用不同的武器和盔甲與對手決鬥,騎士競争的目的宛如現代的運動員,為獎品、聲譽和站立着的女士目光而競賽。
你可以把這種比武理解為一場體育性質的戰争,一個領主的比武參賽隊如果打不赢,那麼意味着上了戰場同樣打不赢,那就必須答應其他領主提出的各種條件,包括不限于土地、女人、糧食和貿易等等。
當然,因為比賽的氛圍會感染圍觀者,所以一不留神就會直接變成實戰,比如 1273 年查隆伯爵組織的比武中,場上場面完全失控,結果看台上雙方的武裝侍從們看場上情況忍不住拔劍下場,直接把比賽變成一場小規模戰争,最後雙方共 80 名騎士死亡,數百名平民和随從喪生,史稱 " 查隆戰役 "。
為了避免這種慘劇,英王愛德華一世對格鬥比賽再次做出了規定,要求觀看比武的人不能攜帶武器,參賽貴族只能攜帶三名侍從上場,而且嚴禁攜帶鋒利的刀劍或鈍頭錘,避免造成死傷。
雖然有着規則限制和穿着完整的盔甲,可當時的人所用的也是貨真價實的戰場兵器,所以死傷并不少見。比如 1559 年的一屆騎士比武中,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被沒有槍頭的長矛刺中眼睛而殒命。
這種騎士比武在中世紀盛極一時,在當時流行的騎士文學《亞瑟王傳奇》中,就有大量騎士比武的情節描寫。同時期,歐洲的手工業技術受騎士比武的帶動發展迅猛,金屬冶煉、水力鍛錘等技術的出現使得板甲、巨劍等裝備普遍運用在了比武當中。
後來更加先進的火器的出現,讓一個沒有受過格鬥訓練的農夫,就可以輕易殺死一個訓練多年的騎士,這直接導致了騎士文化的落幕。
不過冷戰結束後,這種中世紀騎士的比武文化開始在前蘇聯地區復活,并在近十幾年間,随着互聯網的傳播,逐漸在歷史、兵器、戰争遊戲等相關愛好者中間被熟知。與此同時,盔甲、兵器及相關產品的文化影響力也在迅速擴大,壯觀的賽事吸引了諸多普通人。
2010 年開始,中世紀史實全甲格鬥國際協會(HMBIA)開始舉辦 " 諸國之戰 ",木欄杆圍成的格鬥場上,各國選手身着重達三四十公斤的盔甲,外披古代罩袍,手持單刀、戰斧等冷兵器,短兵相接,一決勝負,為來自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勇士提供了一次在鋼鐵碰撞中進行較量的機會,成為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高的全甲格鬥比賽。
由于俄烏衝突原因
全甲比賽主力原本就是俄烏兩國隊員
" 諸國之戰 " 近幾年被取消了
這一比賽分多種對戰形式,1 對 1、 5 對 5、21 對 21,以及全體上場的 150 對 150 大規模戰役,規則比較開放,除了不讓刺(防止鬧出人命)和不讓攻擊關節(防止反關節)之外,怎麼打都行。最大的要求,其實還是在武器和铠甲方面。
150 對 150 的大型比賽
不亞于中世紀兩個小國的一場戰争了
第一就是武器盔甲的形制符合真實歷史。要求必須是 13-17 世紀這個時間内的武器盔甲(大概為宋末 - 清初)。不允許你穿個 18 世紀後的清甲,也不允許你穿公元前的古羅馬盔甲。
第二個要求就是盔甲必須保護好重要部位和頭部,盔甲混搭年代不能超過 50 年,也就是説不能身上穿個 17 世紀胸甲,頭上戴個 13 世紀的鍋盔。
第三個要求是手中的武器形制、尺寸、包括重量都要遵循歷史實物,武器不準開刃、尖頭做鈍化處理,不然你單手拎着一個 80 公斤的鐵錘或者 40 米的長刀,那還怎麼打?
身穿中式铠甲的中國隊員
在戰鬥中,倒地就算出局,因為在古代真正的戰鬥中重甲步兵因為盔甲過于笨重,一旦倒地就很難爬起,基本就意味着死亡。另外武器掉地上不準撿,但是可以借隊友的副武器或回後方取新武器。和對手摔跤兩人一起倒地兩人都算出局(壓人身上也算),被人扔出圈外出局,單膝跪地算認輸。
因為參賽隊多以國家為部門參賽,所以這種比賽很多時候成了展示國家盔甲文化和尚武精神的一個重要平台,所以自從創辦之後,每年都能吸引幾十個國家參賽。
- 02 -
雖然這個比賽允許各國參賽隊參加,但因為文化原因,主要還是歐美參賽隊參加(雖然中世紀還沒有美國),尤其是兇猛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隊,兩國基本壟斷了冠亞軍,一直到 2014 年,才開始有日本隊穿着日本甲,作為第一支亞洲隊參賽。
日本隊的黑武士手持太刀參戰
但是咱們都知道,日本在中世紀時盔甲很多都是竹制的啊!鐵甲非常少,并且以輕便靈巧為主要特點的日本刀,也非常不适合這種勢大力沉者勝的比賽,而且矮小的身高完全不占優勢,所以日本隊毫無懸念地被連續吊打了三屆,在 2016 年徹底退賽,再也不玩了!
身材矮小的日本隊被德國隊各種撞飛
日本隊被波蘭隊 " 圈踢 "
在 2017 年第八屆西班牙巴塞羅那比賽的時候,中國隊第一次開始取代日本人代表亞洲參賽,成為唯一的亞洲參賽隊,中國隊員身穿中國傳統铠甲,手持偃月刀第一次出現在國際賽場,一出場就收獲了眾多國外選手的目光,紛紛圍過來合影、把玩武器。
結果因為經驗不足,中國隊除了個人賽,團體賽并未取得特别好的成績,最後在 21 對 21 比賽中,中德組建 " 大明—神聖羅馬帝國聯軍 ",被莫斯科大公國軍隊給輕松秒殺了。
中德聯軍
第二年再次參賽,總算小勝一局,經過總結經驗和針對性訓練,2019 年在 5 對 5 比賽中,中國隊大勝羅馬尼亞,可惜因為主力受傷,2 比 3 憾負摩洛哥,小組未能出線。
2020 年比賽被疫情中斷,國内隊伍的 " 海外征戰 " 告一段落,接着又爆發俄烏衝突,俄羅斯隊被禁止參賽,由于跨國交流的受阻,俄羅斯率先摸索出來 2V2 這一新項目,精簡了人數,降低了參賽的門檻,又更具有觀賞性。
央視《軍迷行天下》報道中國選手的訓練比賽
随後中國隊也開始學習 2V2,不斷參加小型比賽,在國内各俱樂部之間頻繁交流對抗,不僅實力增強,而且也吃透了規則,中國隊的實力開始凸顯。
這一優勢,在今年的塞爾維亞 " 貝爾格萊德騎士 " 比賽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 " 貝爾格萊德騎士 " 比賽中,2V2 比賽每支隊伍共 4 人參賽,兩人上場與敵方兩人格鬥,其餘兩人随時準備和隊友輪換,每場比賽共兩回合。每回合的勝負以積分多少确定。
參賽的中國 4 名隊員來自各地,分别是上海半噸隊隊長 " 大貓 "、成都亦禅隊隊長 " 中貓 "、北京紅星隊隊長 " 郵差 "、重慶鴛鴦鍋隊旅德選手 " 熊貓 "。
中國隊在比賽現場
身披明朝铠甲的中國隊長 " 大貓 "
身高 193,體重 120 公斤
這體格放在古代也是妥妥的一員猛将
第一場在與羅馬尼亞隊的對陣中,中國隊輕取對手,奪得 " 好采頭 "。但在第二場面對意大利隊的時候,打得非常艱難,意大利隊走位非常靈活,配合也非常好,一上來就摔倒中國隊取得領先,最終經過艱難反擊,中國隊以微弱優勢獲勝。
隊長手持雙刀左劈右砍
第三場就是對陣東道主塞爾維亞隊了,本來東道主隊占據主場優勢,但萬萬沒想到中國隊對 2V2 的戰術研究如此透徹,塞爾維亞隊連續四次被中國隊摔倒。
最終,經過激烈搏鬥,中國隊順利獲得首塊全甲格鬥大型賽事的金牌。
中國隊奪金後,也讓不少甲胄愛好者非常激動,要知道,斯拉夫系選手在全甲格鬥中一直占有優勢,很多國家甚至專門靠斯拉夫移民外援來取得成績,所以中國隊的獲勝,不僅是中國的榮耀,更是亞洲乃至全世界非斯拉夫人的榮耀。
在過去,歐洲人認為只有自己能穿重甲戰鬥,對中國盔甲、中國勇士是不了解,也看不上的,而這次中國隊的獲勝,刷新了這種認知,告訴他們,中國不僅古代人英勇善戰,現在中國人也能身穿重甲,擊敗歐洲人!
- 03 -
咱們不得不承認,雖然這次中國取勝了,但要論群眾基礎,全甲格鬥在中國還是一項比較小眾的運動。
一方面是全甲格鬥太貴,整套賽制甲胄價格至少要 2、3 萬起步,抬高了入門門檻。而出國參賽,也要自己掏腰包,機票、裝備維修,場地費、會員費等等,一趟差不多要 5 萬元。
另一方面是全甲格鬥雖然身穿盔甲,但骨折流血仍然是常态,所以在大眾的認知中,全甲格鬥總是有一種 " 暴力 "、" 危險 " 等标籤,影響了其推廣。
不過盡管如此,盡管國内群眾基礎薄弱,但中國隊仍然能奪得冠軍,充分説明中國隊是用了很大心思的。
比如穿着的盔甲,因為比賽接近真正的實戰,為了不出現生命危險,所有選手必須身穿全甲防護,在武器大部分是鈍擊的情況下,鎖子甲的防御幾乎為零,板甲明顯是最佳選擇,不過在亞洲普遍并沒有板甲,那麼如何做到保護身體的同時又能體現中國特色呢?
中國的隊員們廢了好一番心思,最終查閲了古代甲胄修復專家白榮金、鍾少異合著的《甲胄復原》等著作,制作出了既符合中國歷史,又具備媲美板甲抗打擊能力的盔甲。
《出警入跸圖》中的明朝铠甲樣式
在設計上,隊員們還查閲了明代繪制萬歷皇帝外出隊伍的名畫《出警入跸圖》以及繪制了同時期軍隊情況的《平番得勝圖》,從中汲取靈感,将圖畫中的盔甲形制 " 復活 "。
《平番得勝圖》中的明朝軍隊
盔甲之外,中國隊員們還在盔甲外面穿了統一的罩袍,其功能有三:一是用以敵我識别;二來,金屬盔甲外面穿上布料,可以防止金屬被陽光照射後過熱,妨礙作戰;三是體現中國特色,罩袍紋路為中國盔甲特有的 " 山字紋 ",背上寫有 " 戰魂 " 二字,在滿是歐式盔甲和徽紋的賽場上特别亮眼。
在長杆武器方面,此次參賽隊放棄了過去的三尖兩刃刀和偃月刀,而是采用了明代鐵人軍長杆刀樣式。
歷史記載,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者時,軍隊穿的就是重甲,使用的就是一種長杆刀。在制作過程中,隊員們得到了與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人周顯光團隊合作的機會,最終復原了鄭成功鐵人軍的長杆刀,使用非常順手,有着力點,造型挺拔流暢,威力也很大。按照規定,比賽前裁判會檢查各隊使用的武器,有一位裁判拿着中國隊的武器贊不絕口,還問中國隊員能不能拍一張合影。
參加過台灣戰役的荷蘭人繪畫的鄭成功鐵人軍和長杆刀
中國隊員使用的鐵人軍長杆刀
據場下的中國隊員説,明軍長杆刀打到對手身上以後,效果非常震撼,輸出時可以對對手造成很大的體力消耗。在場上近距離打擊,甚至可以看到對方盔甲變形。
每一次劈砍,都能聽到對方疼痛發出的聲音
為了赢得比賽,隊員們平時獨自抽空進行訓練,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穿戴全服盔甲進行訓練,演練陣型、打法、配合和戰術,格鬥技術結合了中國的傳統國術和武器技法,還聘請了專業的體能訓練師,借鑑了綜合搏擊、散打的部分技術和訓練。
最終,武器、盔甲和技巧都趨于完美的中國隊,順利取得了冠軍。
雖然這項運動項目在中國依然小眾。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全甲格鬥在中國的巨大潛力。中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強盛的朝代,也有非常濃厚的盔甲文化和格鬥文化,這種既有文化底藴,又有拼搏精神的體育運動,也必将随着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漢服、戲曲一樣,重新來到大眾視野,在嘶吼與呐喊中,再次展現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
軍武菌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全甲格鬥将成為一項吸引大量觀眾的熱門運動,中國盔甲過去曾伴随中國勇士征讨四方,打下如今的廣闊疆土,那麼現在,中國盔甲也必将伴随中國勇士揚威賽場,展現中國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