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明年1月,還有價格戰嗎?,歡迎閲讀。
導語
Introduction
至少多家新能源車企的銷量目标是非常激進的。
作者丨楊 晶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陳心南
不知不覺間,中國車市的價格戰已經 " 打了 " 整整兩年之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不僅考驗着各大車企的實力與耐力,更重塑了整個行業的競争格局。正如一位汽車高管所言:在這片充滿競争的紅海中,只要玩家數量足夠龐大,行業内的 " 内卷 " 現象就會愈發激烈,直至部分玩家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逐漸退出舞台。
而價格戰仿佛成了車市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幾乎每年都是從 1 月份拉開序幕,一直持續到歲末年初,從未間斷。車企們為了搶占新年的 " 好采頭 ",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價格戰、營銷戰、技術戰輪番上演,力求在新的一年裏搶占先機,赢得消費者的青睐。
這種 " 好采頭 " 效應,已不僅僅是一種市場策略,更成為了眾多車企證明自身實力、展現品牌魅力的标配動作。在這場漫長而艱苦的戰役中,每一個參與者都在竭盡全力,只為在這場車市大洗牌中站穩腳跟,迎接更加殘酷但也充滿機遇的未來。
以致于很多人認為,這種高度競争、持續 " 内卷 " 的狀态将成為車市的新常态。在此期間,所有參與市場競争的產品與品牌,都必須具備強大的 " 内卷 " 适應力和反擊力,否則就會在激烈的市場搏殺中迅速失去立足之地,被無情地淘汰出局。
價格戰得看頭部車企
前幾日,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指出,随着冬季降價潮的逐漸平息,汽車市場正逐步回歸到促銷增量、良性競争的常态化軌道上來。這一轉變,無疑為整個汽車行業帶來了一絲喘息之機。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激烈價格戰之後,市場的理性回歸顯得尤為珍貴。
與此同時,國家報廢更新政策的促銷補貼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這一舉措為車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促進了老舊車輛的更新換代,還有效拉動了新車銷售,使得市場回暖迹象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價格戰所帶來的壓力相對減緩,年末的車市呈現出持續走強的良好态勢,為來年的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更早之前,也有分析人士曾提出擔憂,認為相關補貼政策的提前出台可能會透支未來的市場需求。在車企為了抓住政策紅利而紛紛加大產能的背景下," 價格戰 " 的陰霾似乎并未完全散去,而是以一種更為隐蔽的形式潛伏着。
他們預測,随着 2025 年的日益臨近,政策熱潮的逐漸退卻,新一輪的車企 " 價格戰 " 或将在 2025 年 1 月再度爆發,成為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包括在經銷商層面的終端市場上,更是流傳着諸多關于政策調整的小道消息,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2025 年以舊換新、置換補貼等政策力度可能會面臨退坡。這一消息無疑給正打算利用政策優惠購車的消費者潑了一盆冷水,也讓車企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市場策略。
其中,部分汽車品牌為了穩定消費者信心,已經開始提及年底前鎖單的置換購車車主,承諾如果提車時國家、地方的以舊換新、置換(含報廢)類補貼政策取消或退坡,将給予差額補償,以此來減輕政策變動對消費者購車決策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供應商們的降價策略也顯得尤為微妙。一方面,降價是吸引消費者、提升銷量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過度的降價又可能引發價格戰,損害行業整體的利潤空間。因此,對于車企而言,如何在降價與保持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假設汽車供應商繼續選擇降價,這無疑将成為車企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降價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對于即将到來的 2025 年,車企們需要更加謹慎地審視自己的市場策略。
如果頭部車企選擇繼續降價,那麼價格戰将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而是轉變為所有車企都無法回避、必須直面應對的殘酷現實。對于其他車企而言,跟随降價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否則在價格敏感的消費市場中,很容易失去競争力,被邊緣化。
然而,降價并非易事,它考驗着車企的成本控制能力、產品創新能力以及市場策略調整的靈活性。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前提下,通過降價吸引消費者,同時又不至于損害企業的長期利益,成為每個車企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明年競争會不會更激烈?
針對 2024 年的汽車產業,中汽協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标:全年汽車產銷量衝擊 3000 萬輛大關。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前 11 個月,我國汽車制造業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累計生產與銷售分别達到了 2790.3 萬輛和 2794 萬輛。
基于這一良好态勢,業内普遍預測,全年汽車產銷量将穩穩站在 3000 萬輛的裏程碑之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領網域表現尤為搶眼,預計全年總銷量将逼近 1300 萬輛,這一數字遠超年初設定的預期目标。
這一系列成就的背後,國家 " 汽車以舊換新 " 政策的強力推動和地方汽車置換更新補貼的精準施策功不可沒。這些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如同一劑強心針,有效激活了汽車消費市場的潛力,促進了老舊車輛的淘汰更新,為車市注入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業内專家指出,政策扶持是當前汽車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若無此助力,今年的市場規模難以企及如此高度。目前已經有多家造車新勢力信心滿滿地公布了 2025 年的初步銷量預測指引,展現出對未來市場的積極展望。
小米汽車以 36 萬輛的預測銷量入局;蔚來汽車則設定了 46 萬輛的目标;小鵬汽車預計銷量将達到 35 萬輛;零跑汽車則以 50 萬輛的預測銷量展現出對市場份額的強烈渴望;而理想汽車更是設定了 70 萬輛的宏偉目标。
傳統車企亦不甘示弱,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其 2025 年的銷量預測範圍高達 440 萬至 550 萬輛之間,幾乎占據了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要一極。大眾汽車則規劃在中國市場銷售 150 萬輛新能源車。與此同時,東風汽車和上汽乘用車也分别設定了新能源目标銷量 100 萬輛。
随着這兩年汽車市場的競争趨于白熱化,中國車市經歷了一輪又一輪殘酷而激烈的淘汰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各類型新能源細分市場内的競争格局逐漸清晰,前幾位優勝者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品牌影響力以及精準的市場定位,已經基本穩定了自己的領先地位。
在未來,這些已經穩坐牌桌的新能源企業,将憑借已有的優勢和積累,進一步拓寬市場邊界,深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市場有增就必定有減,彼時到底會有哪些品牌下滑至邊緣,充滿了未知與迷茫。
而基于以上部分車企這些 " 躍進式 " 的增長目标,可以預見,2025 年的整車制造行業将延續激烈的競争态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唯一不變的可能是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提高,燃油車銷量将繼續承受壓力,整個汽車行業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轉型。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車企僅僅依賴價格戰來獲取市場份額的增量,那麼這一短期策略所帶來的副作用也将如影随形。價格戰雖然能暫時吸引消費者,刺激銷量,但長此以往,整車制造企業的利潤率将會持續下滑,甚至逼近盈虧平衡點,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這一問題猶如一顆潛藏的定時炸彈,其潛在的破壞力不容小觑。很難想象,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市場環境發生突變,或者消費者需求發生根本性轉變時,這些因價格戰而元氣大傷的企業,将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又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站穩腳跟。
|楊晶|
中午不睡
下午崩潰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