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東風掀起合資車的遮羞布,歡迎閲讀。
作者 | 嶽家琛 編輯 | 王偉凱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3 月 8 日,東風集團股份公司(00489.hk)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預計 2023 年歸母淨利潤虧損不超過 40 億元,上一年則為盈利 102.65 億元。
一直以來,合資車都是東風集團的銷量主力,旗下合資車品牌包括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和東風标致等。預警公告寫道,合資車銷量的快速下滑,是導致東風集團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國汽車市場持續轉向電動化,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廠商迅速崛起,日系車省油的優勢不再,車企依靠合資品牌 " 過日子 " 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 2023 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各品牌零售銷量 TOP10 排行榜,比亞迪以 2706075 輛、12.5% 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緊随其後的前五廠商分别是一汽大眾、吉利汽車、長安汽車、上汽大眾。日系合資車企已經退出了前五争奪。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 1-2 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攀升至 59.9%,日系、美系、韓系車企均出現市場份額下滑。
" 本田、日產銷量的下滑在短期内是無法改變的。因為日系車的戰略沒有大的改變,沒有适應中國市場的需求。"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汽車分析師張翔對《棱鏡》作者表示。
日系車企敗退,對東風集團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未來,只有做強做大自主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掌握話語權。放棄對日產的依賴,擁抱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東風集團正在十字路口。
" 東風作為國家隊,一味求快,并不穩妥。我們需要謀定而後動、後發而制人。"3 月 20 日,東風奕派相關人士對《棱鏡》作者表示,該品牌是東風汽車戰略轉型的核心擔當。
日系車 " 不香了 "
這是東風集團自 2005 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翻閲财報,2022 年東風集團歸母淨利潤還高達 102.65 億元,僅一年時間,淨利潤就呈斷崖式下跌,驟降 140 億元。
不過,縱觀各期财報,雖然此前淨利潤數據良好,但東風集團的總營收和毛利率都在下滑。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東風集團總營收分别為 1131.68 億元、926.63 億元和 456.77 億元,毛利率分别為 12.58%、9.53%、10.92%。
事實上,2016 年,東風集團的銷量還高達 427 萬輛,規模位居行業第二,僅次于上汽集團。在三大汽車央企中排名第一。
随後的七年,東風集團銷量逐年下滑,從 412 萬輛,跌到 383 萬輛、360 萬輛、345 萬輛、327 萬輛、291 萬輛。2023 年,東風銷量進一步下跌至 242 萬輛,同比下滑約 17%。
新能源車的崛起、合資車的銷量下滑、價格戰等因素,都影響着東風集團的業績,但核心因素是合資車尤其是日系車,在國内 " 不香了 "。
長期以來,東風汽車銷量都依賴合資車,其中東風日產、東風本田合集銷量占東風集團比重的 63.55%。
2023 年,東風日產的銷量為 72.31 萬輛,同比減少 21%。作為對比,2018 年時,日產在中國的銷量達 156 萬輛,居日系車廠之冠。
時下的東風集團,或許正處于 " 告别過去 " 的關鍵節點。
今年兩會期間,國資委主任張玉卓提到:" 從國資監管來講,主要是要激勵企業大膽創新,破除一些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未來将調整政策,對三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
東風,正是三家中央汽車之一,受此影響,東風集團的股價也一度拉升。
" 軒逸賣得越好,東風越危險 "
日產是東風汽車集團至關重要的合資品牌,已經在華走過了 21 個春秋。
去年 6 月 16 日,在東風日產 20 周年慶典上,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陳昊説:" 那些年,一群倔強而優秀的人,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們瘋狂地努力,玩命地拼搏,再次創造奇迹,再次把東風日產的大旗牢牢樹立在中國汽車版圖的正中央。"
不過,在中國汽車這個風雲突變的大市場,早在 2022 年,東風日產就開始出現了下滑的勢頭。
2022 年,東風日產(含啓辰和英菲尼迪)銷量為 92.16 萬輛,同比下滑 16.74%,這是東風日產自 2015 年以來銷量首次跌破 100 萬輛。
常年以來,東風日產的銷量嚴重依賴軒逸。軒逸以高經濟性、高舒适的特質,在緊湊型家轎市場占據霸主地位。在 2020 至 2023 年,軒逸曾經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市場燃油車年度銷量冠軍。
但在今年 2 月,比亞迪推出 7.98 萬元的秦 PLUS DM-i 榮耀版,直接向軒逸發起了正面衝擊。
汽車之家數據顯示,日產軒逸和比亞迪秦兩款車一直位列緊湊車型銷售的 TOP2。今年 2 月,比亞迪秦 PLUS 銷量 27851 輛,排名第一;日產軒逸銷量 19878 輛,排名第二,且較 1 月的 30384 輛大幅下降 34.58%。
" 軒逸毫無疑問是一輛神車,但是未來或許會證明,軒逸賣得越好,東風也就越危險。" 一位投資行業人士對作者説道。
在銷量下跌和價格戰的壓力下,除了軒逸之外,東風日產手中的籌碼并不多。作為東風日產兩駕馬車之一的新奇駿,雖然相繼推出了 1.5T 三缸發動機版本、e-POWER 增程混動版和老款經典版車型,但無力挽回銷量頹勢。
從品牌來看,東風日產缺乏向上的高端車型;從技術來看,他們在新能源化、智能化上也尚未形成優勢。
雖然早在 2016 年,搭載 e-POWER 的日產 Note 在日本上市,但這款車并未被引進到中國,這使得日產在中國這一波新能源熱潮上錯失了時機。
此外,質量問題,也讓消費者對日產 " 難以言愛 "。
去年 9 月,東風日產召回部分奇駿、新逍客、第七代天籁,共計超 118 萬輛,召回原因是車輛發動機廢氣再循環閥(EGR 閥)密封不嚴,可能導致低速熄火、動力終端。
一個月後,再次召回 2958 輛 ARIYA 艾睿雅,原因是逆變器軟體設定不合理,會導致車輛行駛中動力中斷,存在安全隐患。
頹勢之下,日產也決定縮減在中國的產能。
據《日經新聞》,日產汽車将和中國當地合資公司協商,計劃将產能最高縮減 50 萬台,相當于年產能減少 30%。針對銷售不振導致產能利用率下滑的工廠,今後考慮轉為供應亞洲等周邊國家需求的出口據點。
同時,上述《日經新聞》稱,本田也計劃将中國的汽車產能縮減 20%。
新能源 " 翻身之戰 "
去年底,東風汽車集團換帥,竺延風卸任董事長,由楊青接任。
"2024 年是東風汽車轉型更新的關鍵年,也是東風汽車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攻堅年。" 東風汽車新任董事長楊青在年度大會上表示。
東風集團股份在公告中稱,基于對 2024 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判和集團發展态勢,董事會初步将集團 2024 年銷量目标定為 270 萬輛,相比 2023 年的銷量增長約 29%。
其中,乘用車銷量目标定為 228 萬輛,相比 2023 年銷量增長約 30.7%;商用車銷量目标為 42 萬輛,相比 2023 年銷量增長約 20.7%。
在年度大會上,楊青将上述目标描述為一個 " 具有挑戰性 " 的目标。而新能源戰略成效如何,則關乎目标最終能否完成。
2023 年初,東風集團的母公司東風公司提出 " 轉型更新三年行動 ":到 2024 年,東風自主乘用車主力品牌全新車型 100% 電動化;到 2025 年,東風自主乘用車與合資品牌的銷量比例達到 1:1,各 200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自主品牌的 50%,占自主品牌乘用車的 70%。
2023 年 8 月,東風公司宣布實施東風乘用車新能源 " 躍遷行動 ",對自主乘用車新能源事業進行重大管理體制調整,由集團一體化管理東風風神、奕派、東風納米三大品牌。
此外,東風手中還有岚圖、猛士品牌,岚圖汽車已上市岚圖 FREE、岚圖夢想家與岚圖追光等車型。
去年 4 月舉辦的 "2023 東風汽車品牌春季發布會 " 上,東風公司表示,未來三年将投入 500 億元發展新能源事業。
今年 3 月 14 日,東風奕派旗下首款產品 eπ007 正式上市,售價區間為 15.96 萬 -19.96 萬元。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陳昊在發布會上宣布:" 未來三年,奕派、風神、納米三個品牌将加速投放 11 款新品。"
" 過去一年,經過大刀闊斧的革新,東風新能源的形象逐漸立體,我們實現了全賽道、全品牌、全覆蓋,推出了插混、增程和純電產品,全面參與新能源全動力賽道競争。" 東風奕派相關人士對《棱鏡》作者如是説。
不過,張翔對作者分析道:" 東風集團發展新能源并不容易,起步比較晚,行業紅利已經被其他車企搶先了。目前,東風需要比較長時間的品牌積累。"
盡管去年虧損約 40 億元,但 3 月 14 日東風奕派旗下首款產品發布以來,東風集團股價累計上漲 17.86%。
" 把過去的歷史問題出清,新能源戰略全面鋪開,加之國資委對央企新能源業務單獨考核的信号,這是過去一年東風集團史無前例虧損但資本市場仍給予積極回應的邏輯。"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對作者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