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史上最強汽車降價潮來襲:寶馬均降10萬以上 明年會更猛,歡迎閲讀。
騰訊新聞《遠光燈》 作者 張小珺
雖有 16 家車企聯名籤《承諾書》,但在生存危機面前,車企們可顧不得什麼承諾了。
2023 年底,中國車企連帶着他們的經銷商,掀起一輪兇悍的降價潮。不管是降價幅度還是所波及企業的範圍,都達到今年之最。
作者在北京藍色港灣的門店走訪發現,不管是國產品牌華為(與奇瑞、賽力斯的合作車型)、蔚來,還是德國品牌寶馬,都在推出今年以來最大力度的優惠策略。降價達到今年高潮。
華為策略以贈送選裝為主,可視為間接降價行為。以華為與奇瑞合作的轎跑智界 S7 為例,該車型上個月剛上市,雖車價不減,但會送 5.5 萬元選裝;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 SUV 問界 M7,如果是京牌會減 1 萬元現金,送 2.7 萬元選裝(非京牌不減現金)。銷售人員稱,價格優惠力度比今年任何時候都大。
"(汽車行業)都這樣。" 上述銷售人員説," 我們現在都在賣庫存車了。" 據他介紹,如果現在定車,定的大概率是今年 8 月至 10 月生產的 2023 款車型;2023 款車在 11 月至 12 月已不生產,現在生產也是為明年 24 款做儲備。所以,2023 款車必須要在今年底賣完,否則 " 跨年就變老款了 "。
寶馬的降價策略最直接、也最激進——每款車型至少降 10 萬元不止,SUV 車型甚至降 25 萬之多。以在現場展示的寶馬 i4 為例,原價含選裝約 47 萬,優惠完約 36 萬;寶馬 i3 原價約 35 萬,優惠完約 21 萬——每款車型至少便宜十萬元。SUV 力度更大,直接降幅約 25 萬。
這是一家寶馬的半直營店,現場人員稱,進口車今年上半年原本沒什麼優惠,但 7 月至 8 月突然開始降價。原因很直接—— " 為了多賣。" 他説,一來是,明年進口車要交購置税;二來是 iX、i4、i7 這幾款車在歐美賣得不錯,但在中國銷量極不理想,年中時主機廠下達銷量任務。" 為了完成任務必須降價賣。"
蔚來降價幅度最小,現車減 8000 元。" 年底算優惠比較大了。" 一名現場銷售説。
據不完全統計,2023 年 11 月以來至少有 15 家 -20 家車企參與到新一輪價格戰中。他們的降價手段不一,有的是官方調整主導價,有的通過促銷,給消費者各種各樣的置換補貼、上牌補貼或金融補貼等。
而相比今年上半年價格戰,年底價格戰的成因、特征和力度都有顯著不同。
更兇猛、卻更悄無聲息的價格戰
" 年底價格戰比上半年打得更激烈。" 汽車垂直媒體有車以後聯合創始人陳強談到。有車以後有汽車銷售業務,他對各家車企的價格十分敏鋭。
據他觀察,這次價格戰首先是參與選手改變了。" 上半年降價的,主要是比較早扛不住的,比如傳統合資品牌(東風雪鐵龍、上汽通用)。" 陳強説,年底這次有很大不同,即便是被認為銷量堅挺的理想汽車也加入了價格戰,而且降價幅度不低(終端實際成交價最高優惠接近 3 萬元)。
" 市場更卷了,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他説道。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亞太汽車與工業品業務主管張君毅説,這次的 " 降價風 " 并不光是小企業推動,很多大企業也推波助瀾,如比亞迪的大範圍降價。" 因為它要衝貨,年底要突破 300 萬台年度銷售目标。明年會有更大壓力。"
在他看來,大企業更具有降價的底氣。" 反而是一些初創企業,有銷量壓力,但由于虧不起,在價格上動作不是這麼大。" 這意味着,想要降更多價、賣更多車,需要有經營底盤做支撐——不是想降就降。
張君毅進一步稱,車企們的另一重隐形壓力在于,明年部分地區有可能會出台牌照管理新政,這會引起市場震蕩,所以車企們更希望能盡快出貨。" 像上海這些地區,交通道路容量和承載有限,或許今後可能一個人只能有一張牌照,無論綠牌還是藍牌,這類可能存在的政策調整,對于銷售端有壓力。所以,大家趁着今年底、明年初清貨。"
最新消息顯示,12 月 15 日晚《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發布,對新能源車牌繼續免費發放支持,但申請門檻有所提高——要求個人名下 " 既無新能源車,也無燃油車(滬 C 号段車輛除外)"。這意味着上海新能源車牌照政策有所收緊。
陳強則稱,事實上,車企年底降價是慣例,往年也差不多是這樣的節奏。一來,金九銀十以後進入汽車銷售旺季,正是消費熱情上漲之時;二來,各家企業都要在年底衝銷售任務。然而,今年又極為特殊。
" 大家體感很不一樣。" 前幾年受制于疫情和流動性限制,各車企制定年度銷售目标時趨于理性,所以價格戰打不起來;今年初所有人的預期是反彈,于是制定目标激進;然而,到 10 月份很多主機廠發現銷量未達預期,為了完成指标必須加碼降價,這導致 " 真正意義上的價格戰打起來了 "。
據他觀察,上半年是以主機廠為主導的降價潮,目的是為了清理積壓庫存;而年底的這輪價格戰是從經銷商網絡開始," 經銷商五花八門地降 ",然後甚至悄無聲息地蔓延至主機廠,導致有些主機廠或直營店直接官降。
他形容稱,上半年更像是一場 " 運動式的降價 "," 突然有人開槍,你不表态就吃虧了 "。年底看似不如年初激烈和叫嚣聲量大,更安靜,但實際幅度更大——這次降價更像傳染,從個别經銷商開始,直到傳染到整個市場進行價格下探。
" 年底任務壓力大,銷售老總現在不把子彈都打出去,再等下去,位置都換成别人了。" 一位出行行業對銷售和市場尤其資深的人士道。
相比之前的降價以出清尾貨為目标,這次降價潮涉及許多新車型。吉利和百度合資生產的極越汽車,剛上市兩個月就宣布全系直降 3 萬元。
" 上半年降價,大家對市場還有信心,降價幅度相對有限、保守,主要對滞銷車型進行處理;而下半年的降價,無論滞銷不滞銷,哪怕新車型都開始了——很多企業并沒有完成年初的銷量計劃。" 張君毅稱。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要上桌和要出牌的對手、可預期的更強勁的競争壓力,也是本輪降價潮根源之一。
今年 12 月到明年 1 月,包括小米汽車、理想 MEGA 等大量新車要上市。" 這些車出來之前,如果你是它的競争對手,一定會先降價。" 一位與多家主機廠打交道的人士分析道," 他們要把徘徊、猶豫的消費者搶過來。先出手、先搶人。不會等着别人出招。" 否則戰場上,你會陷入被動。
這也将壓力傳導至小米汽車等要上市的新車型上。他們需要更謹慎地定價并制定銷售策略," 不能過于自信 "。
在年度業績、政策收緊、更強的敵人甚至生存危機面前,降價又一次成為眾多主機廠的共同選擇。
" 降價的幅度和降價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張君毅這樣説。
失效的調停
價格戰是 2023 年中國車企的最大話題之一。早在今年初,特斯拉降價就間接引發一輪中國汽車大規模價格戰。
雖然特斯拉有示範作用,但根源并非特斯拉降價。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方寅亮稱,其根源之一是,汽車廠商擴大供給與消費者真實需求之間的錯配。
一開始,各車企對于 2023 開年銷量預期很高;同時,這些年車企對智能化、電動化在研發等各方面投入加大,所以他們更急迫地期待短期銷量能拉升經營業績。然而,中國汽車總銷量維持在 2300 萬台到 2500 萬台,每年 3-4% 左右平穩增長,總量無大幅拉升。這導致,車企預期與消費需求存在錯位。
更令人擔憂的是,產業降價信号不斷,對消費者的信心恢復沒起到正向刺激,反而讓消費者退後一步,抱持币觀望的态度。
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是車企與消費者心理的一場拉鋸戰。
陳強觀察到,一開始車企們預期特别高,制定了激進的銷售策略。" 所有人摩拳擦掌,結果發現不大對勁。" 他説," 先是特斯拉打了一槍,接着雪鐵龍直接把價格‘踩在地上’,這引發一輪恐慌,大家開啓踩踏式降價。"
不可否認的是,這波降價風波背後有其内在動因。" 這些車企本來也想降,特斯拉、雪鐵龍剛好代表兩種類型,車企都找到了榜樣和标杆,所以跟着降價。" 但最後,大家悲觀地發現," 降了也賣不動,降了也是白降 "。
更糟糕的是,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平衡被打破,更多消費者持币觀望。
這時,市場亟需一位 " 中間人 " 調停,讓降價風波得到階段性緩和,進而收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于是站了出來。
今年 7 月,在中汽協主辦的 2023 中國汽車論壇上,16 家車企聯合籤署《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争市場秩序承諾書》。籤署《承諾書》的車企包括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長城、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和特斯拉。
2023 中國汽車論壇上,16 家車企聯合籤署《承諾書》
此舉被認為是由中汽協牽頭,令車企協商避免惡性降價——《承諾書》似乎宣告了上半年的價格戰暫時告一段落。
然而,消費者信心稍一見好,火藥味就又燃起來。
特别是到今年四季度,各家車企掌門人旋即開始擔憂年度業績如何達成。很快,調停宣告失效。新一輪降價潮又打響了。
" 這個沒有用。這是企業行為,企業要生存,不占市場占有率就做不下去。" 一位汽車行業有二十年從業經歷的資深人士説," 明年如果市場不好,大家還會硬撐。大家都在搶份額,搶生存機會。如果你的量大了,還能融資獲得資金資源;如果沒有量,根本就沒生存機會。"
汽車產業價格戰打得如此猛烈,有其產業特殊性——首先,汽車行業的產業鏈足夠長;其次,汽車產業屬于競争性行業,非壟斷性,打起價格戰呈現市場化特征;更重要的是,汽車產業波及面甚廣,各個地方政府、銀行、資本與投資人都充當車企背後的推手與彈藥庫。
" 汽車銷量不起來,可能引發各種地方财政、就業等危機。" 上述汽車行業人士説道,這導致,所有人都在拼命往裏扔彈藥。
2024 年:流血戰鬥的關鍵時刻
理想汽車副總裁劉傑曾在廣州車展上稱,明年 20 萬以上新能源市場滲透率接近 55%,總量約 400 萬輛,這意味着 2024 年會是汽車市場重要的拐點,将從早期大眾進入到晚期大眾階段。
他認為,這一階段過渡的巨大挑戰在于,是不是頭部品牌至關重要。如果不是頭部品牌,消費者不會考慮你。而且,這将不僅是新能源頭部和燃油車頭部品牌之間的比較,對晚期大眾,它會把所有在同一價格區間的品牌放在一起,判斷誰或哪幾家是首選。
劉傑談到,2023 到 2025 年這三年,是整個行業最關鍵的淘汰賽,甚至淘汰賽還有持續提前的趨勢——以前行業普遍認為電動的滲透和智能的滲透會是兩輪淘汰賽,現在發現會合成一輪。電動化的滲透裏有物理、化學要素,但智能化的滲透是軟體,速度會比電池技術、電動技術更快。
" 這三年就是淘汰賽的競争,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高枕無憂,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是絕對領先和安全。" 他説,可能到明年年底,哪幾家企業能最終留在牌桌上會初見分曉。
明年還會更大幅度繼續降價嗎?張君毅對 2024 年的市場預期是,明年一二月份要看看市場是不是企穩,如果市場不企穩,春節以後到車展前後一定會有大促。" 除非所有人都協同不降價,但大概率不太可能吧。"
令人不安的是,雖然今年車企價格接連下探,卻沒有帶來銷量的劇烈反彈。對于價格和銷量敏感的陳強説:" 今年雪鐵龍宣布以後,熱鬧了一波,很短提升了購車熱情,随後就陷入到了持币待購的狀态。年底旺季在終端正常拉了一些提升,但沒有出現很大震蕩。"
他也認為,明年價格戰可能會更激烈。" 明年車也多,将進入淘汰賽更激烈的時期,是決定生與死的時候——不管是攪局者還是希望進一步奠定自己地位的企業,他們都到了流血戰鬥的關鍵時刻。" 沒有人能保證拿到船票,沒有人敢松懈。
即将出牌的敵人、激進的年度目标、或有變化的政策、清尾貨壓力,甚至還有銷售老大的屁股,以及生與死的威脅——都讓本輪降價潮的幅度和所波及廣度達到空前。
然而,就在所有人流血賣車之時,特斯拉卻反向操作,近期宣布漲價。行業人士認為,這符合特斯拉的做派——相比關注競争對手動态,他們更關注自身的產能與節奏。
可以預見的是,和任何歷史上的版圖之争一樣,一番諸侯混戰以後,最終形成幾大諸侯," 你打不死我、我打不死你 ",市場才會進入穩态。
" 好戲還在後頭。" 陳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