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山水為骨造雄城,貴陽700年文脈從何而來?,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地道風物 (ID:didaofengwu),作者:蘋果,圖片編輯:陳金魚,制圖:魚一條、九陽,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公元13世紀,在黔中大地的奇絕山水之間,一座名為"順元城"的城池作為坐鎮西南的軍事重鎮嶄露頭角。七百餘年間,這座城以山水為骨架,生長出源遠流長的文脈,已然蜕變為一座面積8043平方公裏,匯聚640萬人(截至2023年)的山水雄城——貴陽。
山水相依的貴陽市區全景。攝影/吳學文,制圖/魚一條
貴陽人文之基礎,首先在于貴陽依托山水的樞要區位。誠如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所言,"貴陽猶人之有胸腹也"。貴州為"西南之奧區",貴州高原四大山脈聚于黔中,托出接巴蜀、聯湖廣、通雲南,定西南的貴陽。以貴陽為中樞設立貴州行省,正成為明初數十萬大軍"調北征南",安定西南邊陲,鑄就家國統一的關鍵一筆。
貴陽人文之動力,在于敢為思想先鋒。1508年王陽明赴貶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龍場悟道,開創陽明心學,貴陽傳道,始論"知行合一",刮起一場影響後世中國乃至世界五百年的"思想風暴",也令貴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史上一座挺拔的高地。
遠眺貴陽市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攝影/陸宇堃
貴陽七百年文脈源遠流長,城市文化包容四方。明清近代以來,貴陽以千餘進士,近兩百舉人的英才領軍貴州,又有李端棻、張之洞等人物走出貴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裏開拓中國近代文教;抗戰時期,貴陽作為西南屏障,中國大後方重鎮,廣納天下來客,人文光耀西南。今日之貴陽,更在貴安新區率先建設大數據產業,成就"中國數谷",以"雲上貴州"的浩瀚博大,放眼人類未來。
觀山湖區的"夜貴陽"。攝影/陳偉紅
那麼,貴陽從何而來?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走出貴陽,将目光投向整個貴州高原。
貴陽,貴州四大山脈托出的西南明珠
貴州,中國的山地省,西南的中樞要地。
貴陽東山電視塔。攝影/梁曾
貴州四大山脈苗嶺、武陵山、大婁山與烏蒙山,共同造就了貴州高原"西高東低,三級階梯"的格局,當它們交匯于貴州中央,恰如四條盤龍,共同托起了貴州第二級"台階"——黔中台地,而位處黔中台地樞要位置的貴陽,正是被貴州四大山脈環繞的一顆明珠。
貴陽向東經過苗嶺和武陵山區,便可經由湘黔驿道深入中原,向北過大婁山天險,直通巴蜀,向西在蒼茫烏蒙山間與滇東北和川西連綴,向南遠望苗嶺縱深,便可通達嶺南兩廣之地。
當元代貴州高原被首度系統納入國家"站赤"驿道網絡時,溝通中原與雲南的大動脈滇黔湘驿道與川黔驿道、黔桂驿道,便在"貴州"(指今貴陽)交會。元至元十九年(1282),"改貴州為順元",為貴陽建城之始,此後,明永樂十一年(1413)貴州建省,設貴州布政使司于此,改稱"省城",隆慶三年(1569)定名為貴陽。貴陽,始終是貴州這艘山地巨艦六百多年來披荊斬棘浩瀚旅程的領航員。
作為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貴陽主城區并非一馬平川,而是被百花山、黔靈山、南嶽山三條縱向山系分隔為兩塊不規則形狀的"壩子"。
自黔靈山俯瞰貴陽市區。攝影/尹剛
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經過貴陽,遊記裏精準概括了明代貴陽的山川形勝——"四面來水":南明河、水磨河(市西河)、則溪水(貫城河)、太慈水(小車河)四水相匯貴陽城。如今的貴陽水系愈加靈秀,更有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湖等一座座新時代人工湖,共同塑造了貴陽這座"十裏山水半入城"的園林城市。
自九龍山頂觀賞百花湖和觀山湖區。攝影/楊果
山川險奇,水脈錯落,讓貴陽有了沿着山脈、水系、城池生成的"十三關"(一説為十四關),自其中的主要關隘出發,又從四方連接眾多貴陽"門户"重鎮,造就了貴陽雄踞貴州高原之中,聯結貴州各地的基礎。
貴陽向東南出圖雲關,便是貴陽"東大門"龍裏(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裏縣),這裏是古代湘黔驿道進入貴陽前最後的一處衞所,承載起貴陽乃至貴州溝通中原的重任;貴陽向西,不到一小時車程便可以來到貴陽"西大門"清鎮,其名正源自明朝的兩個衞所——威清衞、鎮西衞,如今鎮西衞衍生出的衞城鎮還保留着明末的城牆格局。貴陽正經由清鎮與貴州衞所、屯堡最密集的區網域之一安順連接,共同呼喚着六百年前數十萬軍民調北征南,廣建軍屯衞所的宏大史詩。
上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裏縣擺惹村。攝影/楊果
下圖:貴陽清鎮,花漁洞橋、花漁洞大橋和紅楓湖大橋三橋同框。攝影/周建貴
貴陽向北自鹿衝關、鴉關(雅關)而去,便可前往被烏江一眾支流勾勒出的兩處重要的門户——修文與息烽。修文,貴陽通往黔西北進而溝通川滇的第一重鎮。早在貴州建省之前,就有水西彝族領袖奢香夫人親自率領部眾以修文為起點開拓"龍場九驿",溝通黔中與黔西北。息烽,則是貴陽與黔北重鎮遵義之間的一處關鍵樞要。長征時期,中央紅軍主力正是自息烽一線南渡烏江,旋即佯攻貴陽城,巧渡金沙江,為紅軍在貴州的勝利寫下精彩一筆。
上圖:修文"二洞"。攝影/梁曾
下圖:息烽六廣河大橋。攝影/司珺朕
山川之中的門户與關隘,見證了貴陽坐鎮黔中,溝通貴州各地的區位。而若是由貴陽主城區向南,還有一座特殊的門户——青岩古鎮。不同于其他幾處重鎮勾勒出貴陽宏大的戰略地位,青岩對貴陽而言,更是一位"潤物細無聲"的幕後英雄。
貴陽的"爽爽",就離不開青岩。若你從貴陽主城區一路沿南明河而下,過花溪十裏河灘,再前往青岩古鎮。這一路上并無大的山川阻遏,而是山勢開闊,群水環繞,宛若一幅山水畫卷,正形成一條縱向的生态廊道。若将視角放大到整個貴州,這條生态廊道更可遠至貴州南部層巒迭起的亞熱帶河谷。來自遙遠南方的暖濕氣流,便是沿此一路進入貴陽盆地,消解環境污染,為貴陽城帶來勃勃生機。
青岩古鎮遠景。攝影/吳學文
青岩,更是貴陽人文匯聚的高光地網域。青岩,位處惠水與貴陽城中心路途的中間位置。惠水是貴州的重要糧倉,歷史上青岩是惠水米運往貴陽時最為重要的通道樞紐。正因如此,青岩迎來送往了明代的軍屯将士,清代的八方來客。商貿也帶來文教興盛,"一門三進士"的文教世家,在青岩并不罕見,更誕生了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如今漫步于青岩古鎮的岩板小路上,随處可見寺廟亭閣,八方會館,正可感受一種各方文化融合交織的浪漫。
青岩古鎮處處都是人文古韻。攝影/陳偉紅、吳學文
以貴州四大山脈為基底、一處處門户重鎮環繞百花山、黔靈山、南嶽山三大山系,初步"搭"起了貴陽這座山水人文之城的骨架。而當我們真正沿着老貴陽"九門四閣"的城建格局,沿着其間密密麻麻生長起的百餘條街巷行走,便能得見這座城市如何一步步從小小"順元城"發展壯大為"西南樞要"的歷程。
甲秀樓前人聲鼎沸的浮玉橋。攝影/陳偉紅
"九門四閣百條巷",流淌出貴陽的700年開拓史
探訪貴陽城的重要起點之一,便是今日大南門遺址畔,南明河上的南明橋。
這座橋的前身霁虹橋,是南明河上修起的第一座橋(《貴陽史話》),也是古代貴陽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自南明河向北跨過這座橋,就進入了貴陽的1.0版本——順元城的範圍,這座小城東至今天的老東門(武勝門),南臨南明河,西至大西門,北至鍾鼓樓(今中華中路北勇烈路口),方圓走一圈,也不過個把小時左右。
南明橋,南明橋北端就是大南門遺址。攝影/吳學文
據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霁虹橋的修建者是鎮遠侯顧成。明洪武八年(1375),這位朱元璋帳前親兵出身的猛将開始坐鎮貴州,前後達三十餘年,平叛百餘起,對安定西南,奠基貴州貢獻良多,而坐鎮貴州最為重要的一環,自然是建起一座位居"貴州之中"的山水雄城。
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裏關于北宋"貴州"最早出處的記載,當時的"貴州"位于今貴陽。
資料提供/貴陽市檔案館,攝影/吳學文
明洪武十五年(1382),貴州都指揮使司建立,鎮遠侯顧成、都指揮使馬烨指揮軍民将順元城改建為石城,城門、月樓、水關齊全,方圓九裏,共建有五座城門,之後的萬歷和天啓年間,貴陽城又繼續擴建,明天啓六年(1626),在北門以外再修建貴陽外城,共設四座城門。内城五門及外城四門,加上當時貴陽著名的四大道觀:文昌閣、皇經閣、玉皇閣、靈官閣,形成了内外雙城的布局,貴陽人口中的"九門四閣",便是在此時形成記憶。
貴陽老照片,自上而下依次為:威清門内正陽街街景;玉皇閣遠景;甲秀樓;水口寺。
供圖/貴陽市檔案館
今日的南明橋橋面開闊,已能通行車輛,過了南明橋與大南門遺址畔的環狀路口再向北,中華南路-中路-北路一線貫穿老貴陽,并以"大十字"為中心,逐次生發出百餘條街巷路網,正是貴陽乃至貴州人文發展的重要軸線。
老東門(武勝門)遺址與文昌閣。攝影/吳學文
歲月變遷,如今"九門四閣"只有老東門(武勝門)遺址和文昌閣。兩處相生相伴的文化遺存依然生機勃勃,東門城牆外文昌閣馬道是貴陽小孩喜愛的"滑滑梯",文昌閣畔的廣場不時便舉辦貴陽近年來火熱的文化活動"路邊音樂會"。它們也為我們尋覓貴陽的人文拓展留下了線索。站在城牆上遙望遠方,東山、扶風山皆映入眼底,這一帶也正是貴陽重要的"文化高地"。
左圖:東門城牆外文昌閣馬道;右圖:自東山仙人洞眺望貴陽城。攝影/陳偉紅
文昌閣以東,扶風山上的陽明祠與尹珍祠一左一右,見證着尹珍向北至中原學習人文,開拓貴州文教的千年往事,也是鄭珍、莫友芝、丁寶桢等一位位貴州籍名人競相"打卡",追溯貴州文脈的人文現場。
左圖:扶風山陽明祠;右圖:扶風山尹珍祠。攝影/陳偉紅
自文昌閣向南,便是貴陽另一處著名的人文地标甲秀樓。
甲秀樓前身,是王陽明私淑弟子馬廷錫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建的"栖雲亭",馬廷錫在此講學三十餘年,為貴州文教貢獻頗多;萬歷二十六年(1598),貴州巡撫江東之以"科甲挺秀"之寓主持修建甲秀樓,在萬歷三十四年(1606)于時任貴州巡撫郭子章的支持下建成。此後甲秀樓歷經多次重修。修樓官員同樣也助力貴陽與貴州文教發展。甲秀樓的前世今生,見證了貴陽數百年文教發展的奮舉高揚。
遠望甲秀樓與翠微園。攝影/吳學文
自南明河畔遠望屹立河心的甲秀樓,可見飛檐翹角,重重疊疊,倒影入波,頗為靈秀。穿過如白玉橫波的浮玉橋,再看向甲秀樓四周,涵碧亭、翠微園等景觀一覽無遺,漫步于其間,如在畫中,正應了那句"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裏行"。
甲秀樓與翠微園的人文細節。攝影/陳偉紅
甲秀樓建成後,便成為文人墨客的聚會賞遊、吟詩唱和之地,時人譽為"小西湖",留下無數詩文。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于清代楹聯名家貴陽人劉藴良登樓寫下的雄渾長聯,從貴陽這座城市出發,一眼遠望貴州作為西南山地大省的樞要地位,與數千年人文發展的悠遠底藴。
上聯:
五百年穩占鳌矶,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
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粵峤,北帶巴夔,迢遞關河。
喜雄跨兩遊,支持岩疆半壁。
恰好烏撒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
漫雲築國偏荒,難與神州争勝概。
下聯: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镌,頹波挽住?
想秦通僰道,漢置牂柯,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
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迹千秋。
對此雲送螺峰,霞餐象嶺,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
恍覺蓬洲咫尺,拟邀仙侶話遊蹤。
(選自《六碑龛貴山聯語》)
甲秀樓前的長聯,寫景論史兼具,氣勢博大。攝影/吳學文
而從文昌閣畔的貴陽老城"禹門"——老東門向西出發,沿中山東路前往每一個貴陽人都熟悉的"大十字",街道坡度逐漸降低,便也就走過了貴陽民謠"禹門疊浪"裏的頭浪坡、二浪坡、三浪坡,等到走過今天的大十字廣場,道路平坦無坡,不遠處便是太平路畔貴州的貢院遺址,再一路向南則走到了曹狀元街,仿若是明清以來數百年一位位貴州學子,跨越山川奇險,在貴州貢院"鯉魚跳龍門",走向人生通途的縮影。
曹狀元街的街景,曹狀元為貴州唯一武狀元曹維城。攝影/陳偉紅
文昌閣往北的街巷裏,又是另一番人文風景。走進彎彎繞繞,高低錯落的電台街,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一座五層重檐八角攢尖頂,附以曲欄回廊,設計精巧的閣樓。這棟華家閣樓(大覺精舍)是清末民初華家家主華之鴻打坐念佛之所。華之鴻興辦多所近代學校,又創辦"文通書局",對貴州文教影響深遠。
左圖:華家閣樓周邊已成新潮文藝街區;攝影/吳學文
右圖:華家閣樓遠景。攝影/楊揚
電台街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将對東南亞廣播電台置于華家閣樓而得名。由華家閣樓旁繞入文筆街一路向西,不遠處便是記錄着貴陽地下黨員風雲故事的中共貴州省工委舊址,往南一拐,又到了民生路上的八路軍駐貴陽交通站舊址……從貴陽"九門四閣"的今日遺存向四方出發,一部貴陽近代人文史的高光節點,便如在目前。
中共貴州省工委舊址。攝影/陳偉紅
從南明橋向北,是由一條以中華路為軸線,通過眾多街巷以"九門四閣"為核心形成的人文網絡。而貫穿這條人文網絡的核心線索,則是貫城河(又名玉帶河)。
當年寫下甲秀樓長聯的劉藴良,還寫了另一幅名聯——"一水倒環分太極,六洞橫鎖鎮中流",道盡了貫城河對老貴陽城格局的塑造。貫城河自東北面而來,就像一條"S"狀玉帶,把整個貴陽老城環抽成了太極圖形。當時的貴州宣慰司、布政司、鼓樓、貢院……都是沿着這條貫穿全城的河流兩岸300米内修建。貫城河,正銘刻着貴陽乃至貴州的人文發展故事。
貫城河上曾經修起諸多橋梁。貫城河上最早修建的橋之一都司橋(《貴陽史話》),因近于都司衙署得名;1837年,張之洞在六洞橋附近的六洞街出生。他走出貴州,成為了開拓近代中國文教與重工業發展的晚清重臣;忠烈橋附近是忠烈宮。1901年,黃幹夫、凌秋鹗等人借忠烈宮創辦算學館,這個機構後來發展成為開拓貴州近現代文教的達德學校……就這樣,貴陽的人文故事便在一條貫城河的故事之間徐徐流淌。
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城市擴建等原因,貫城河變為地下河,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如今貫城河揭蓋復湧,北門橋、玉帶橋、龍井橋等一個個昔時"老貴陽"記憶裏的地名,也變為了人流繁盛的新地标,呼應着貴陽七百年文脈的歷久彌新。
今天的貫城河與河上重新修建的龍井橋。攝影/鄭輝
貫城河過六洞橋,經水關匯入南明河。南明河是明清貴陽城的護城河,于是當我們沿着南明橋兩岸的南明河逐次展開,便能看到貴陽城區自清代以來,對"九門四閣"格局的突破與延展。
南明河以南的新華路,博愛路,曾經分别是供馱馬歇息的"馬棚街","大馬槽",是貴陽清代以來作為"萬馬歸槽"商貿通衢的見證。今日南明河畔的雪涯街,名字源于貴陽近代文教的人文地标"雪涯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李端棻、于德楷、樂嘉藻等人正是在雪涯洞與附近的丁公祠,開拓了貴州最初的師範教育,助力近代貴陽在百年未有大變局裏登上全國文教舞台。
貴陽各地的老路牌集錦。攝影/吳學文
上世紀40年代,貴陽成為抗戰大後方的重鎮,人口激增,又迎來一次城建變革。國民政府在南明河畔漁矶灣趙家坡新建住宅、整修道路,如今黔明古寺畔的陽明路,正是這次拓建裏為紀念王陽明對貴州文教發展的貢獻而得名。上世紀50年代以來,貴陽又跨越九門四閣,建成了一條長約14公裏的外環城路,向四方拓展空間。
南明河畔的黔明古寺。攝影/吳學文
若你沿着甲秀樓一路向西,再由遵義路向南跨越南明河,便能見證貴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眾多發展高光節點——郵電大樓見證貴陽百年通信史,海關大樓、民族文化宮與人民廣場(今築城廣場)等城市建築群,則銘刻着貴陽改革開放時代的發展,不遠處,更有今日貴陽的人文新地标青雲市集,日夜繁盛,人流不息。
海關大樓與郵電大樓同框。攝影/吳學文
就這樣,從南明橋、甲秀樓、文昌閣、貫城河、南明河等一個個關鍵詞出發,我們得以回溯、遠望貴陽如何從一座小小順元城,到明清時的"九門四閣",再到突破這一老城格局,成為今日坐鎮西南的山水雄城。推動貴陽七百年來飛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則在于不同時期湧現的貴陽人。
貴陽新時代發展的地标之一築城廣場。攝影/陳偉紅
貴陽,"秀甲西南"的英雄匯聚之地
居于貴州之中的貴陽,向來是一處本土居民與八方移民的交匯之所。這裏早在數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已迎來了文明曙光,其後有秦漢以來的巴蜀"豪族",魏晉時期的四大族系,明代入黔的軍屯将士,抗戰西遷的滾滾人流……不同時期、不同地網域群體的交匯影響,讓貴陽遠不止是一座移民之城,更是一座凝聚了啓蒙和變革精神的英傑之城。
貴陽是一座紅色文化重鎮。圖為貴陽新地标"紅飄帶"的全網域行浸式數字演藝《紅飄帶·偉大征程》展演現場。攝影/陳偉紅
若是論起為貴陽的包容、開放與變革精神所成就的重要人物,首先要提到的便是王陽明。
明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赴貶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在此龍場悟道,奠基了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貴陽則承接了王陽明傳講心學的重任,次年閏九月到十二月,作為一個不入流罪官的王陽明便受邀在貴陽的文明書院登堂教學,學説得到了檢驗和傳播,發揚光大,也有了"始論知行合一"的説法。
貴陽市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攝影/陸宇堃
貴陽,同樣是王陽明身心休憩的重要精神家園。王陽明曾遊賞的東山來仙洞,今日演變為仙人洞;曾交酬唱和的南庵,今日是甲秀樓畔的翠微園;曾拜谒的南霁雲祠,如今是達德學校舊址。王陽明的故事,在貴陽的城市記憶裏歷久彌新。
王陽明的貴陽行迹與貴陽重要人文地标。制圖/韓守青
王陽明離開了貴陽,但他留下的黔中王門卻沿承四代百年,開拓了貴陽乃至貴州各地的文教星火。王陽明逝世六年後(1534),他的學生在貴陽建成一所"陽明書院",其後三易其址"初建于貴陽城東‘白雲庵’(今文昌路),繼遷于宣慰司學(貴陽幼師),三遷于巡撫署(今省府路)",終于改建為在貴州文教史上赫赫有名,培養了"貴山三先生"等眾多清代學術名家的"貴山書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貴山書院被改為"貴州大學堂"。這一段王陽明與貴陽的互動故事裏,便可得見貴陽源遠流長的人文長河。
王陽明及其弟子的努力,成為推動明清之際貴州"六千舉人,七百進士"文教興盛局面的重要動力,貴陽以千餘舉人,近兩百名進士的實力領軍全省,有趙以炯、曹維城一文一武兩位狀元奪魁天下,更有眾多英才從貴陽出發,走向全國舞台,發光生熱。
明清時期的"貴陽英傑"(部分)。制圖/九陽
待到近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貴陽數百年的文教積藴開始令其在全國舞台上屢屢閃亮登場。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貴州學政嚴修改革學古書院為經世學堂,創辦貴州第一所新學,不僅是貴州興辦近代教育的開端,也是國内最先改革書院的典範。維新運動"公車上書"震驚朝野,貴州籍舉人籤名的有95人,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貴陽籍舉人參加籤名者就達32人。
達德學校開創了貴陽近現代教育史的多個第一。圖為達德學校舊址。攝影/陳偉紅
民國時期的貴陽,同樣走在時代風雲的前列。辛亥革命風雲激蕩,貴陽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貴州成為全國第六個宣告獨立的省區。如今,你還能在南明河畔看到一條護國路,不遠處便是貴陽歷史上第一棟仿西式建築——王伯群故居。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蔡锷、唐繼堯等人在雲南發起反袁護國戰争,正是王伯群和王文華兄弟倆鼓動貴州第一個響應雲南反袁。
護國路畔的王伯群故居。攝影/張晉銘
這一股敢為争先的城市鋭氣一發而不可收,并在抗日戰争時期,迎來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抗戰期間東北、華北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相繼淪陷。貴陽是陪都重慶的屏障,在西南的地理位置有如日内瓦之于歐洲,被時人稱為"東方的日内瓦"。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條公路交匯于貴陽,為全面抗戰支撐起一條條生命通道。
昔時貴陽的山川形勝,在這一時期也擔負起新的重任,140箱來自浙江省立圖書館的文瀾閣《四庫全書》輾轉抵達貴陽,最終在今日貴陽市鹿衝關森林公園的地母洞這一"天然溶洞保險庫"裏存放5年零八個月。當時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會、國際援華醫療隊等眾多醫護機構駐扎在貴陽圖雲關,"自1939起至1946年,3000多名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救治了數百萬傷病員"。貴陽,此時成為了戰時全國戰地救護的重要基地和指揮中心。
曾經存放文化珍寶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地母洞。攝影/吳學文
貴陽這座城市接納了來自八方的人與物,也因此成就了遠超以往的文教繁榮。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之江大學、國立湘雅醫學院等高校先後于貴陽辦學,同時貴州省又在貴陽先後建立了國立貴陽醫學院、國立貴州大學和國立貴陽師範學院。一時間貴陽文教勃然生發。
在當時的貴州省立藝術館,人們可以看到關山月、徐悲鴻等美術大家的畫作,戲劇家曹禺的話劇。居住在貴陽的巴金、茅盾等知名文化人物,也在貴陽屢有創作。中國新聞學的先驅謝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一位位貴州英才同樣來到貴陽,或投身抗戰宣傳,或開拓貴陽教育。而最有名的貴陽本土文化機構,莫過于文通書局,它延請112位全國名家組成專家編委會,出版大量書籍,并位列全國七大書局之一,可以説是創造了西南出版史上的奇迹。
貴陽文通書局的主要貢獻。資料提供/貴陽市檔案館,制圖/魚一條
在抗戰時期,貴陽全城上下全力投入中華民族奮起抗争的大潮,成就了今日作為"西南雄城"的精神基礎,貴陽精神亦在其後的三線建設等多次時代浪潮裏閃耀光芒。如今,這一種種激蕩人心的歷史回響,在貴陽的七百年文脈故事裏越發高亢。貴陽作為一座西南的雄城,也早已跨越了"九門四閣"這樣的經典人文符号,開拓出更多的城市可能性。
1996年,清鎮市和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一市三縣"劃歸貴陽市轄,這些昔時貴陽的重要門户,如今變成了貴陽人文底藴的一部分。新世紀以來,在中國城市化進程發展的大潮裏,觀山湖區在原金陽新區的基礎上挂牌成立。以浩蕩廣袤,綠意盎然的觀山湖公園為基礎,貴州省博物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201大廈等一系列貴陽新地标組成全新的城市天際線,每逢夜晚,眾多高樓大廈便妝點出一個流光溢彩的新貴陽。
自觀山湖公園遠眺觀山湖區。攝影/周睿曦
2014年,貴陽又沿着黔中的一處處壩子不斷"生長"出充滿潛力的貴安新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機構,将大數據藏在貴安新區"清涼高原"之上喀斯特山洞裏的機房,不由讓人聯想到數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在黔中地區同樣有一座座史前洞穴,潛藏着無數人文寶藏。
這種古老與新生的匯聚碰撞,何嘗不是貴陽七百年來發展的一種縮影?貴陽,正是從數萬年之前的石器時代出發,于宋元時期以"貴州"為名嶄露頭角,在明初家國一統的洪流裏成為一省樞要,于七百年時光中不斷生長,成就今日一座坐鎮黔中,通衢西南的山水人文之城!
東山,守望着貴陽。攝影/張晉銘
參考資料
《貴陽通史》貴州人民出版社
《貴陽史話》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
《百年地圖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貴陽地名故事集》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
貴陽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貴陽方志雲官方網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地道風物 (ID:didaofengwu),作者:蘋果,圖片編輯:陳金魚,制圖:魚一條、九陽,審稿專家:顧久(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貴州省文史館原館長、《貴州文庫》總纂)、厐思純(貴州人物史專家、貴州省文史館館員),主要采訪專家:譚佛佑(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教育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梁茂林(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貴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豐(貴州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段洪(《貴陽史話》主編、貴陽市檔案館(地方志辦)副館長(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