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大模型時代,誰才是第一終端?英特爾掀開AI PC萬億美金市場大幕,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2023 年,AI 大模型是一個高頻出現的詞匯,在多個場合被頻繁提及,幾乎成為行業年底大會的必談話題,甚至是地鐵口攤煎餅的小哥都能夠脱口而出 "ChatGPT、大模型 " 這些看似與他們生活毫不相幹的詞語。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伴随着信息時代的快速傳播,AI 大模型已滲透到各行各業,也成為各產業革命的新機遇。不過,再牛的技術也需要硬體的載體,只有在終端落地後才能談價值。從今年 AI 大模型的發展軌迹來看," 百模大戰 " 是上半年的主旋律,市場更多的是關注算力基礎設施。如何實現普惠,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 AI 技術帶來的體驗更迭,成為當下的關鍵議題。
其實,下半年以來,多家品牌都發布或展示了旗下搭載 AI 大模型的終端設備。IDC 預計,2024 年中國市場上搭載 AI 功能終端設備将超 70%,AI 終端占比将達 55%。IDC 中國副總裁王吉平博士指出,分布式 AI 部署将促使 AI 在終端無處不在,進一步提升 AI 在終端應用的滲透率。
只是,從用户端的感知來看,并未深刻體驗到 AI 大模型帶來的革新。這點與技術成熟度有關,也與各終端的生态建設有關。説到這裏,又引申出一個行業熱議的話題:在現階段,大模型普惠的第一終端是哪個?是手機、PC、智能手表還是 AR 眼鏡?
對于這個問題,IDC 分析師對钛媒體 App 指出,所謂的 AI 終端指的是處理器集成 AI 引擎的終端設備,手機、PC 和平板,這三個終端目前集成了比較高的算力和應用基礎,能夠很好地支持未來的一些 AI 功能,承載的應用價值更高。
至于第一終端,在考慮數量級之外,還要考慮終端 AI 化之後所承載的場景能否帶來質的革新。站在用户的角度,希望既要又要,大模型帶來的生產力變革與理解自己的超級助手兼得,又不失數據和隐私安全。
在多方面要求下,從算力、安全到互動與場景,AI PC 是多個行業分析師給我們的答案。IDC 中國總裁霍錦潔更是直言,"AI PC 将作為個人大模型普惠的第一終端,承載技術普惠的歷史使命。"
北京時間 12 月 14 日晚間,英特爾酷睿 Ultra 移動處理器的發布,揭開了 AI PC 萬億美金市場的大幕。
多終端主動擁抱 "AI 革命 "
每一次劃時代技術的迭代,都将改變過往的互動以及生產方式。至于技術普及的快慢,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設備廠商的經營壓力。比如蘋果,在賺走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超 8 成利潤的情況下,年年擠牙膏。
不過,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是蘋果,從大環境來看,消費電子產業的寒冬仍未過去。據 Canalys 預測,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預計出貨量下降 5%;全球 PC 市場全年出貨量将達 2.49 億台,同比下滑 12.4%。為了改變下滑的頹勢,可以看到,在 AI 大模型出來後,包括手機、PC 等各個終端都在積極主動擁抱。
在 ChatGPT 席卷全球後,網上曝光了智能手表接入的視頻,但現實中智能手表在硬體性能上的不足,導致很難搭載 AI 大模型去提升原有的體驗。日前,蘋果前設計師推出的 AI Pin 的穿戴設備,引來行業的熱議,有人更是認為這款產品是取代手機以及大模型終端的新答案。
對于出現這種認知的人來説,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大模型的出現是增強體驗,而不是為了單純展現大模型的能力。AI Pin 有創意,但硬體體驗上的缺失,導致其取代不了任何一個現有的設備,反而不成熟的形态會讓其成為一個 " 邊緣 " 產品。
AR 眼鏡作為正在上升的品類,今年也是有多個品牌談到了與 AI 技術的結合。其中,ARknovv 創始人兼 CEO 吳德周就對钛媒體 App 表示," 下一代計算平台一定是要和外界世界產生互動和聯系,随時随地提升娛樂和工作體驗。AI 技術的融入,将進一步拓寬消費級 AR 眼鏡市場。"
星紀魅族集團董事長沈子瑜更是認為,大模型給硬體廠商帶來的很大契機是它提升了互動體驗,增加了多模态的互動。上月底,魅族旗下 AR 智能眼鏡品牌 MYVU 發布了兩款產品,搭載 Flyme AI 大模型。" 只有你的人機互動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你的硬體才會與眾不同,才有機會讓用户記住,而 AR 眼鏡才是 AI 大模型的最佳載體。"
确實,AR 眼鏡正處于一個上升發展期,在技術上帶來的創新,也将改變原有的互動方式。但在钛媒體 App 看來,在成為一個大眾消費品之前,AR 眼鏡較窄的閱聽人以及在性能算力上的缺失,加之應用層面和產業鏈端的欠缺,很難讓其成為 AI 大模型普惠的第一終端。
Canalys 研究分析師鍾曉磊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稱基于 AI 大模型對于互動以及個性化的改善,未來受益更多的可能是可穿戴設備,小尺寸螢幕下難以互動的問題會被改善,穿戴特性也能收集更多的數據以供提供個性化體驗。但這類產品受限于體積與續航,AI 端側下沉仍需時間。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大模型與終端設備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軟體接入。電視和智能音箱等終端亦是一樣的道理,即使已經有了搭載 AI 大模型的落地產品,但從使用頻率以及性能體驗等多方面來評估,仍未達到普惠的标準。
加速落地的 AI Phone,不應只是簡單塞個大模型
" 大模型能夠為終端帶來的改善,主要有三方面:更具效率,更好互動,更有個性 ",鍾曉磊認為," 最終真正提供變革性體驗的可能并不是單一設備,而是廠商跨終端 AI 能力所帶來的智能生态體驗。"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量,能與 PC 争奪現階段大模型時代第一終端的也只剩下手機。
作為年銷量超 10 億的終端,手機一直是被認為所有新技術的最佳應用載體。高頻的使用,加上算力性能的集成,引來終端手機廠商紛紛發布大模型產品。今年 7 月,華為發布了盤古大模型 3.0,并表示 HarmonyOS 4 已經接入,2 個月後大模型版小藝語音助手開啓眾測。
各手機廠商 AI 大模型,钛媒體 App 制圖
之後,小米、OPPO、vivo、魅族也都發布了大模型產品,有的已經大範圍推送應用,有的正處于内測中。腳步稍慢的榮耀,雖然落地產品得過段時間才會發布,但此前已經多次提及端側大模型的研發與應用。三星則是在即将舉辦的 CES 2024 上打出了 "Al for All" 的标語,之前公布的高斯大模型或許也将在手機上得到進一步的展示。
除了終端廠商的布局,上遊高通、聯發科也都相繼發布在端側跑通大模型的最新旗艦芯片,助力 AI Phone 的加速到來。其中,第三代骁龍 8 移動平台能在終端跑通 100 億參數大模型。
不過,钛媒體 App 從各大社區論壇看到,對于手機端側大模型,用户的熱情很高,但反饋的結果卻一般般。一方面是體驗上的感知和之前使用文心一言這種三方軟體并無太大的差别,畫圖功能在系統還未完善的情況下還會出現 BUG。另一方面,雖然端側運行更為安全,但與用户心中所期盼的 AI Phone 還有較大的差距。
嚴格意義上來看,現在的大模型手機,完全稱不上是 AI Phone,後者是用户的超級個人助手,是會思考的個性化設備,而前者現階段更多的是一種宣傳手段。就連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也認為,大模型手機更像是一個噱頭,而非實際落地的功能或者產品。
當然,這并不是説大模型之于手機沒有意義,只是現階段終端還未有一個成熟的軟硬體生态,更是達不到普惠的作用。淺層的問答畫圖等功能,反而會削弱對大模型的正确認知。做個簡單的選擇題,同樣配置的手機,搭載大模型的售價更高,你是否願意買單呢?
AI PC 開啓爆發,一場萬億美元的新生意
滿足用户既要又要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大模型時代的專屬 AI 能力延伸,自然對載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較手機,PC 成為大模型時代的第一終端,其實并不難理解。
PC 和手機一樣有着高頻的互動屬性,但作為全場景生產力工具,AI 大模型對于效率上的提升,在 PC 上的感知會更明顯。相比較手機,PC 在存儲容量、設備空間等多方面的優勢,也更能承載更大參數的大模型。
鍾曉磊表示,目前從 AI 大模型的應用來看,PC 仍是大模型最優載體。從 ChatGPT 到 Microsoft 365 CoPilot,殺手級應用往往最早出現在 PC 上,AI 在這類生產力設備上對于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廠商也在加速推進 PC 向 AIPC 的轉變。
華創證券認為,低延遲 + 隐私保護拉動大模型本地化需求,AI PC 具備邊緣算力有望解決行業痛點,成為首個大批量落地 AI 終端。AI PC 能在 PC 用户端實現部分 AI 應用,有望拉動大量 PC 換機需求,或可帶動 PC 行業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
《AI PC 產業 ( 中國 ) 白皮書》顯示,AI PC 在硬體上集成了混合 AI 算力單元,且能夠本地運行 " 個人大模型 "、創建個性化的本地知識庫,實現個人化的自然互動。AI PC 在中國 PC 市場中新機的裝配比例将于 2027 年達到 85%,成為 PC 市場主流。
談及 AI PC 的發展,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木表示,AI PC 就是個人的人工智能雙胞胎,将使個人電腦,從變成個性化的計算設備。在本地模型與個人知識庫組合形成的個人大模型的幫助下,AIPC 能夠成為最懂用户的專屬助手。
IDC 預測,中國 PC 市場将因 AI PC 的到來在未來 5 年中保持穩定的增長态勢,台式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市場總規模将從 2023 年的 6800 萬台增至 2027 年的 8000 萬台以上,增幅接近 18%。NVIDIA CEO 黃仁勳在此前也曾指出,在未來 10 年,新的 AI PC 将取代傳統 PC,市場價值可達上萬億美元。"
12 月 14 日晚間,英特爾正式發布了全新酷睿 Ultra 移動處理器,采用英特爾首個用于客户端的片上 AI 加速器 " 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随後,聯想、宏碁、華碩等紛紛官宣了搭載英特爾全新處理器的新品,将 AI PC 推向了第一波高潮。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2024 年将成為中國 AI PC 產業元年。聯想曾透露,明年将會發布端側大模型的 PC 產品,實現個人大模型與雲端公共大模型的混合部署。一名聯想研發人員則對钛媒體 App 表示,AI PC 未來就會像是鋼鐵俠裏的賈維斯一樣,會演變成用户專屬的個人助手。
不過,AI PC 的上限有多高,還要看具體的產品與生态的落地。IDC 中國總裁霍錦潔表示,AI PC 的誕生标志着以 PC 為代表的終端行業即将進入一個行業大變革的時代,整個 PC 產業生态裏的各個角色都會因為 AI PC 而做出改變。
同時,AI PC 的演進發展過程也被分為 AI Ready 和 AI On 兩個階段。在 AI Ready 階段,AI PC 主要表現為芯片計算架構的更新,具備基本的本地混合 AI 算力;在 AI On 階段,AI PC 則具有完整的核心特征,提供劃時代的 AI 創新體驗,能夠基于更豐富的 AI 應用生态提供通用場景下的個人 AI 助理服務,并在邊緣私網域環境下的個人大模型微調服務。
阿裏巴巴 - 通義實驗室、通義千問大模型負責人周暢認為,大模型技術的快速迭代已經讓其具備理解世界的基本能力,接下需要想辦法讓大模型能力在各種環境和場景下被充分使用起來,這也是普惠終端用户的第一步。
AI PC 的第一波熱潮已然掀起,但能夠在沉悶的 PC 市場引發多大的波瀾,還要看後續產品的落地,讓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大模型,這并不是一件易事,PC 上下遊的聯動是推動力,但更重要的是 AI PC 帶來的智能湧現能力,能夠激發以及普惠到每一個用户。(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杜志強,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