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電影輸了,賈玲赢了,歡迎閲讀。
答應大家的影評拖了一天才寫,因為想寫得客觀一點。雖然知道客觀往往吃力不讨好,抓住一個點寫幾句雞湯,省心省力還能收獲更多喝彩,但總覺得那樣對不起讀者。這也算是我的赤子之心,或者説我心裏的 " 赢 " 吧。
先説态度,我喜歡這部電影,明知道從技術層面 8.0 的豆瓣評分偏高,但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是狠狠共情的那一個。
因為好評我幾乎已經完全知道大家的點在哪裏,所以在不知如何動筆的這兩天時間裏,我看了很多關于這部電影的差評與技術性的客觀評價。有些文章寫得有理有據,與很多寫得很棒的贊美性文章一樣,是負責任的态度,所以我不同意 " 説《熱辣滾燙》不好,就是黑子 "。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大可不必事事争論,一定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要用聲量去壓人。否則一旦當我們站在小眾、聲音弱勢的時候,也只能選擇沉默,而 " 小眾只能沉默 " 是一個不健康的社會。
" 我覺得好,但尊重你説不好的權利 "、" 大家都説好,但不喜歡 ",允許每個人不讨好、做自己,正是《熱辣滾燙》帶給我們的力量。
不喜歡《熱辣滾燙》的大體有三類人。
一是理智派。
這部電影的硬傷不少。賈玲再次貢獻出了一部真誠滿分,技術與手法剛剛及格的屬于她自己的作品。雖然只拍了兩部電影,但賈玲已經有了非常鮮明的風格,就是自我體驗派或者我給它取名叫" 掏心派 "。
作為 " 情商智力 " 的頂級選手,賈玲最擅長的是以情緒引導電影的走向,喜歡它的觀眾一定是那些牢牢被情緒抓住的閱聽人,而沒有被抓住的人,只看到邏輯與手法的千瘡百孔也在情理之中。
我們常常诟病男導演把女性拍成了工具人,其實《熱辣滾燙》中,雷佳音飾演的男主昊坤同樣是推動情節的工具人。前期他作為健身房的三觀擔當、暖男,只想練技術不想賣課、好好上課不聊騷、認真保留自己的小夢想,連見多識廣的前台銷售都忍不住往他的拳擊手套裏塞小紅花。
中期他喝酒上頭跟女主睡了。即使成年人酒後亂性可以理解,但之後他所有的變化全部颠覆了前期的形象就真的太硬了:忽然決定跟女主同居,忽然收錢打假球,忽然辱罵女主,忽然被一拳 KO 掉,忽然從健身教練變成了建築工地的工人 ……
還有原生家庭不錯的女主,為什麼變成廢材;全員惡人的妹妹、表妹、閨蜜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不能在情緒上產生極大的共鳴,這些問題足夠讓理智派在觀影時如坐針氈。
所以奉勸一句,如果你是一個特别理性、帶着完美邏輯鏈觀影的人,《熱辣滾燙》不适合你。
第二技術派。
從《你好,李煥英》到《熱辣滾燙》,賈導在技術上的不成熟有目共睹,想在技術方面挑刺太容易了。
如果你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花 5 個小時刷一遍《美國往事》的電影技術派,《熱辣滾燙》也可以直接跳過。
第三大多數男性。
由于男權背景與生理差異,男人與女人能夠共情或者説喜歡的東西往往不太一樣。尤其面對一個女導演的作品,男性天然會豎起自我保護的屏障,關閉心房,避免被共情到。
同時因文化與教育使然,讨好型人格中女性占比更大。《熱辣滾燙》是關于一個讨好型人格的女孩如何找回自我的故事,肯定對于女觀眾更有衝擊。
我理解一部分男性的不适,但這正是我方保護賈玲的原因。人類的悲喜并不共通,上位者的男性更不會主動俯身關注女性的命運,占人口一半的女性需要有我們自己的表達者。
説完不喜歡,再來説喜歡。除去賈玲的粉絲,會被這部電影打動的大體也有三類人。
一是被社會捶打過的人。
我是先看《飛馳人生 2》,後看的《熱辣滾燙》。我跟我姐更喜歡《熱辣滾燙》,有共情,笑中帶淚,看完回味。但我女兒跟小閨蜜更喜歡《飛馳人生 2》,夠嗨夠燃夠搞笑,尤其賽車的那一段非常大片,很能刺激多巴胺。
能在《熱辣滾燙》裏找到共情的通常是被社會捶打過的人,尤其女性,因為我們所面臨的捶打更為普遍。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直努力一直輸,因為輸的次數太多,最終變得害怕去争取、害怕去努力,擔心連最後一次的努力都輸掉,人生從此陷于虛無。
對于這種屢戰屢敗與患得患失來説,《熱辣滾燙》中杜樂瑩的" 只要全心全意努力過,無論結果如何,都是赢了 "真的很有治愈效果。
回首往事,原來 " 人生不分勝負,自己已經赢過多次 " 是龍年最有營養的雞湯。雞湯不會讓我們立刻體格強壯,卻可以在人生的關鍵路口托舉我們的選擇。
從這個點位上,我倒挺羨慕女兒與她的小閨蜜,希望她們永遠活得自由自我,看不懂《熱辣滾燙》。
第二,讨好型人格會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在觀影過程甚至今後的人生中被觸動、被改變。
理智派有一個質疑,女主僅僅因為胖就變成了廢材,被男友、閨蜜、親妹妹、親表妹背叛,承受那麼多的惡意,是不是對胖子的歧視,以及有沒有制造身材焦慮?
我是這樣看的,無論現實生活還是影視作品,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代表所有人。在現實生活裏,我見過一些積極向上的胖女孩以及很多無比自信的胖男孩,在不影響健康或者他們本人對健康問題無所謂的情況下,無需受任何人的影響,怎麼開心怎麼來就完事兒。
但回到影片本身,杜樂瑩因為讨好型人格疊加肥胖與廢材,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意漏鬥,會吸引惡意源源不斷地流淌進來。
惡意這種人性中根深蒂固且永遠不會被消除的部分,是一種向下流淌的能量。無論是滿懷惡意的人,還是好人不經意中展露出的惡意,底層邏輯都是欺軟怕硬,它們會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
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吸引惡意,因為阻力最小;甚至有時候他人的惡是被自己的弱激發的(只談事實,絕不責怪身弱之人)。
毋庸置疑,無論賈玲是否認可和願意,《熱辣滾燙》最大的賣點以及最能扛票房、造新聞的點,的确是減掉 100 斤的賈玲本人,她能以這麼快的速度登上芭莎封面,也是因為她瘦了。
但剝去這個外殼,《熱辣滾燙》本質上講述的是讨好型人格的姑娘,如何找到自我、重塑底線的故事。大多數觀眾共情的也是這個點,她們雖然沒有經歷過杜樂瑩式的肥胖、廢材,但經歷過善良被利用後的失望,有過因無法拒絕而獨自舔傷口的夜晚。
我看電影淚點比較高,最受觸動、幾乎流淚的一幕是瘦下來的杜樂瑩與爸爸一起吃火鍋。她問父親,如果有一大一小兩個蘋果,你會給朋友哪一個。父親回答,給大的,因為他是我的朋友。杜樂瑩説,以前的我會兩個都給,然後他們就以為我根本不愛吃蘋果。
" 現在呢?" 父親問。
" 看心情。" 杜樂瑩回答。
理智派可能又要説了,就算自強與自立可以幫我們築起抵抗惡意的高牆,但為什麼一定要通過減肥變美?
答案很簡單。這部電影是拍給普通人看的,對于普通人來説,通過改變外在去改變内心,是最便捷的方式。
何況減肥這件事,沒減過的人會覺得不過是減肥而已,只有真正減過的人才知道在整個過程中要克服的惰性、要面臨的誘惑以及要解決的自我問題,不少于任何一種艱難的學習。
第三,感性的女性朋友們。
感性的人更容易成為讨好型人格,因為對他人的情緒過于自我代入;女性更容易成為讨好型人格,因為如今已經成年的大多數中國女性,從小受的教育就是乖巧聽話、為他人着想。
甚至傳統的中國父母都不是以教育一個完整獨立、有血有肉的人為标準去教育女孩,而是以一個能嫁出去、嫁出去以後能在婆家生存下去、不會被男人抛棄的好兒媳的标準去教育自己的女兒。
《熱辣滾燙》緊緊抓住并且熱情擁抱了這一部分人群。
從導演 / 主演本人的身體與靈魂入手,将電影做成了一件跨越自身痛苦的行為藝術。這種 " 豁出去 " 的風格,感性的人會覺得非常心疼,因為真的是用命在拍電影,每一次都無法復制,所以你不知道她能走到哪裏,下一次又在哪裏對自己動刀。
理性的人會将它理解為商業捷徑,是對電影這個藝術門類的不尊重兩類人沒有對錯,各取所需就好,還是電影裏的那句話" 看心情 ",愛看不看。
同為創作者,我個人非常佩服賈玲。她太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了,以高情商成為頂流諧星的她,同樣用高情商完成了成為導演的轉變。
高情商絕不是貶義,事實上情商本身就是一種情緒智力,高情商更是自我意識充分完成後所擁有的超強共情力與領導力。賈玲用自己強大的共情能力,收獲了群體性的共情,從而不斷創造影史奇迹,完成女性導演與女性觀眾之間的超強命運連接。
是國内女導演嚴重缺席的時代選擇了賈玲,同時賈玲用 100 分的努力,狠狠地擁抱了時代。
一知道自己有什麼,二知道觀眾要什麼,三在自己所有與觀眾所要之間劃直線,這三點的超額完成,創造了賈玲式的商業奇迹。
從技術分析,《熱辣滾燙》或許有許多不足,然而從女導演闖蕩娛樂圈的角度,賈玲赢了。
好電影的标準究竟是什麼,誰説了算?
反藝術流派大師杜尚一生致力于探索如何推翻大師、調侃經典,崇尚将生活融入藝術、讓藝術不被規則與權威定義。他説:"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
賈玲最好的作品是她自己,從這個角度去探讨賈玲電影的藝術性,或許人們會發現一些屬于未來的美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