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她帶家人開10多家店,年銷幾千萬登TOP1,“想買的都有了”,歡迎閱讀。
創業賣雜糧十多年,丹丹把喜歡的東西都買了一遍。她說,總之," 你能想到的東西我現在都買了!"
雜糧的市場需求大,丹丹在大城市創業賣服裝失敗後,回到農村和爸媽一起創業賣雜糧,不僅把自家地裡種的糧食賣光了,還收購其他農戶、原產地的雜糧,甚至進口國外的雜糧賣,将店鋪做到山東特產店鋪榜 TOP1,多種產品長期登上淘寶網第一名,銷售額達幾千萬元。
如今 " 啥都不缺 " 的丹丹依然不敢停下忙碌的腳步,每天都要復盤十多家店鋪的銷售情況,分析數據。因為 " 大家願意跟着幹 ",她覺得自己的責任也更大了,想把雜糧生意做得更好,讓更多人多賺錢。
" 把喜歡的都買了一遍 "
丹丹現在不僅有了車有了房," 還買了鋼琴、古筝等,都學會彈了 "。以前想買沒有錢,現在收入多了,都能買得起,這些年,她幾乎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全買了。
這樣 " 啥都不缺 " 的生活狀态,是她以前在大城市打拼時無法實現的。
13 年前,她滿懷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去了上海尋找發展機會。那時電商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她開了一家服裝網店。可因為在選款上缺乏時尚眼光,她的網店銷量并不好,不僅沒有賺到錢,還賠光了進貨的錢,這些錢是父母靠種地攢下來的 20 多萬元,還是自己的嫁妝錢以及弟弟結婚要用的錢。
回到濟寧農村的老家後,她度過了一段壓抑又迷茫的日子,但依然覺得創業才有機會,于是在網上銷售自家的鹌鹑蛋。
在這座北方的小村莊,當地人多靠務農和外出打工謀生,做生意的不多。那時,電商在當地并不流行,很多農民壓根不知道在網上能賣出產品,家人也不理解她的電商生意,認為天天盯着電腦是 " 不務正業 "。
但不服輸的丹丹不理會這些聲音,堅持拍照片、傳視頻到網店裡,展示鹌鹑的生長環境,和網友分享鹌鹑蛋的使用方法、營養價值。彼時看多了花裡胡哨的宣傳的網友,對原生态農家美食有了更多興趣,越來越多人通過電商購買農家特產,慢慢地,丹丹的網店的訂單也由幾個增長到了 " 裝滿一小三輪車 "。
早期,因為怕被人看到自己又 " 不務正業 ",她總是在發貨的時候裹得嚴嚴實實,戴着帽子和口罩,悄悄地去寄快遞。
這樣悄悄發貨的狀态,随着增加了雜糧產品迅速改變。那時,很多人在網店裡咨詢黃豆、黑豆、小米、玉米等雜糧,恰好自己家有幾十畝地,她就上架了雜糧產品,還讓父母出鏡當模特,捧着產品親自 " 代言 "。
她在網店裡給粉絲介紹道:我的爸爸媽媽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本本分分做人,實實在在做事。
賣雜糧賣出 TOP1
雜糧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市場需求穩定,但在一些平台上,早些時候并沒有很多雜糧商家。丹丹回憶,好幾年前,她剛入駐某平台的時候,那個平台上的雜糧商家不超過 20 家。
雖然雜糧的市場競争不激烈,但要想長期立足,產品的質量是關鍵。對于自家地裡種出來的糧食,她會強調農戶自己種植,分享家人收割、打場地、晾曬的過程,好讓網友 " 放心 "。
有的產品賣相不佳,她會寫清楚原因:莊戶人家綠色種植,施用農家肥料,不打農藥,不施除草劑,所以賣相不見得有多好,不夠大粒和均勻,但是糧食都很純,營養好。新鮮的豆子葉有蟲子,她也不加修飾地展示出來,表示:真正大自然的產物,會生蟲子,這是自然界的生态鏈 ……
在店裡,她和網友展示農田裡一年四季的變化:" 每年 6 月 23 号左右種植綠豆,菜青蟲會吃豆子葉,農村人會經常下地裡抓蟲子;每年 9 月中旬,媽媽都會去地裡摘鮮毛豆煮煮吃,可香了;每年 10 月上旬,從土裡新刨出來的花生有些潮溼的 ……9 月底 10 月中旬,陸陸續續開始收割玉米、綠豆、紅豆、黑豆、黑米等!"
在關于每種糧食的描述中,沒有華麗堆砌的辭藻,照片幾乎都是原圖沒有修飾,但是卻給人一種家人在身邊,你一句我一句唠嗑什麼好吃的親切感,拉近了和網友的距離。
真實就可以,越是刻意修飾越不好,丹丹習慣用簡單質樸的文字介紹雜糧,反而吸引了很多和網店的氣質同頻的人。後來,這些人成了店鋪的鐵粉,不僅 10 多年來定期復購,還會把店介紹給很多好友。
就這樣,網店名氣大了,訂單更多了,丹丹的網店後來登上了山東特產店鋪榜 TOP1,笨黃豆、紅皮花生銷量長時間位居淘寶網第一名。不到兩年,她賺回來了之前賠的幾十萬元。
之後,自己家地裡種的糧食不夠賣,她就收購村裡其他農戶家種的糧食,一起放到店裡銷售。
規模達幾千萬元,不能放松
因為開店之初爸媽負責打包發貨,自己負責運營,丹丹索性給網店起名為 " 和爸媽一起創業 "。除了在網店、社交平台上分享和家人一起創業、做美食的照片,她還會通過視頻、直播等方式,和網友分享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場景、豐收的喜悅。
創業初期,丹丹只開了一家網店,随着訂單數量上漲,她拓展了 10 多家網店,在淘寶、天貓、抖音、京東、拼多多、視頻号、小紅書等都開了店,并且產品還進入了盒馬超市銷售。
生意越做越大,即便全家幫忙打包,有時候也會忙不過來,她将廠房擴建到了幾千平方米,招了很多村裡的寶媽負責打包、裝袋等。
丹丹由之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電商,逐漸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電商達人,很多人都來向她取經如何開店。
這些年,丹丹一直在豐富雜糧產品的種類," 我們不是全平台銷量最高的,但是我們想做成品類最全的 ",她想讓人們一想到買雜糧,就想到 " 和爸媽一起創業 " 這個名字。
" 有些產品,當地的種植滿足不了買家的需求 ",她就和原產地談合作采購雜糧,還親自跑到各地的農田,尋找優質的雜糧供應商。高質量的產品才能赢得客戶的信任,為了保證產品的品質,她會提高采購成本,想讓每一批雜糧都達到質量标準。
近年來,丹丹還将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進口了一些國外的優質雜糧產品,如秘魯的亞麻籽、國外的藜麥等,将產品種類增加到 150 多種。
以前,一些買家在購買雜糧時,對價格很敏感,有的老年買家買了地瓜面粉不滿,說自己 "20 多年前吃幾毛錢一斤,在店裡買的竟然要幾元錢 "。但是現在,她發現喜歡吃雜糧的消費者更成熟了,尤其是年輕女性,不在乎價格,關注營養搭配。
于是丹丹推出了多種組合套餐,上架了美齡粥、九黑粥、七色糙米飯、豆漿原料包等鏈接,分享打米糊、煮粥等多種吃法,還介紹了自家煮粥的小竅門:" 沸騰之後,往鍋裡加一勺涼水 …… 沸騰後再加一次涼水 …… 比較容易爛而且省時間 ",受到新老粉絲喜愛。
如今丹丹的電商生意規模已經超過了幾千萬元,她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想買啥都能買得起了,但是她依然不敢停下忙碌的步伐。
随着電商越來越普及,想創業的人更多了,但是他們毫無頭緒,丹丹就去參加電商培訓課程,向人們講述 10 多年來的經驗,幫助那些有創業夢、想改變命運的人。
她還組建了電商運營團隊,在小地方,尤其是農村,幾乎沒有專業的運營人才," 這些人都是我一個一個招進來,手把手教的,帶出來的 "。此外,分裝的部門有十多個人,多是村裡及附近村莊的寶媽,她們的工資計件算,每多打包一件,就多一件的收入。
看着年輕的運營團隊和倉庫裡忙碌的打包員工,她愈發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本來她以為過完年後會有人離職,但是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提出說要離職," 大家願意跟着我幹,有的人都在這裡幹了 8 年了 "。
她說未來想踏實把生意做好,讓買家吃得滿意,也讓大家能多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