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出手降溫!上半年内地訪客購買近300億港險後,廣東啟動非法銷售跨境保險專項治理,有何影響?,歡迎閱讀。
财聯社 10 月 14 日訊(記者 梁柯志)财聯社記者從業内人士獲悉,廣東金融監管局近日發文,對全轄(不含深圳)開展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專項治理工作。
據了解,本次專項治理涵蓋廣東監管局轄下所有銀行保險機構,排查内容包括是否存在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參與、組織或協助非法銷售(含非法宣傳、推介)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問題。
一位廣東保險中介公司人士向财聯社記者證實,上周公司已經接獲上級要求,對涉及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情況進行自查。
該人士表示,港險本來不能在内地直接銷售,疫情開放以來,港險產品投保熱度非常高,各類中介機構助力之下更加活躍,的确有部分人通過這一途徑将資金轉移到境外。
根據香港保監局公布的 2024 年首季香港保險業統計數字,期内毛保費總額達 1651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 12.2%。其中,源自内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為 156 億港元,創下 2018 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10 月 13 日,某中型險司廣東分公司負責人士對财聯社表示,港險的優勢主要在于與美元利率挂鉤帶來的利差,随着去年以來大陸預定利率不斷下調,部分代理人和中介機構推廣港險獲利。
該人士表示,上周收到檔案後已經自查,相信清理之後對内地保險公司銷售有積極影響,尤其是個險為主的企業。
時隔 8 年再來一輪回?
根據安排,廣東此次專項治理要求機構在 10 月 15 日前提交自查報告,廣東各監管分局則須在 10 月 21 日前匯總上報。
治理工作還要求,對包括不限于:機構或個人存在收受境外機構利益,在境内以各種講座、會議、活動等名義或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宣傳、推介境外保險機構保險產品的行為,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險產品的客戶赴境外投保等行為。銀保渠道代理人、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的代理人員、保險經紀機構的經紀人員均被納入此次排查。
事實上,毗鄰港澳的廣東地區,境外保險情況已經存在多年。
上述保險中介公司負責人表示,近兩年在大灣區規劃和跨境理财等政策等背景下,不少投保人對港險的合法性和定性其實比較模糊,加上利差的推動和資產分散的需求,可能是港險近期再次火爆的幾個原因。
财聯社記者發現,2016 年前後曾有一次大規模的港險投保潮。據藍鲸新聞報道,2010 年内地客戶到香港投保金額為 44 億元,2014 年則達到 244 億元,2015 年上半年新造保單費總額約合 160 億港元,占到香港個人業務總保費的 20.2%。5 年時間,内地人購買香港保險增長了 6 倍。
2016 年 10 月,中國銀聯改變跨境刷卡的規定,宣布銀聯卡在港刷卡不适用于繳付人壽保險及萬用險保費,只适用于繳付意外保險。随後,港險的熱度才開始降溫。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内地訪客新單保費 297 億港元,大大超過 2015 年上半年的 160 億港元,顯示本輪内地投保人的資金規模在大幅上升。
直接打通面臨制度和市場障礙
香港保監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同期上升 12.2%。其中,源自内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為 156 億港元,創下 2018 年以來的歷史新高。不過,二季度,源自内地訪客的新增保費為 141 億港元,同比減少 36.77%。
數據可以看出,今年港險的熱度從第二季度已經開始出現降溫迹象。
10 月 13 日,香港一家族辦公室負責人對财聯社表示,随着近兩個月美元降息預期強化,對港元保險的影響也開始出現,對于内地投保人來看,大額的保險明顯出現需求下降的迹象。
值得關注的是,8 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答復全國政協委員羅卓堅關于推進跨境保險通的提案。
金監總局針對羅卓堅提出的 " 仿效債券通及滬港通等模式,讓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試點銷售產品,并分階段試點銷售不同類型保險產品 " 的建議,答復到:考慮到内地與港澳地區的保險市場在法律體系、監管制度、機構管理、產品設計和銷售、消費者認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市場風險易交叉傳染,消費者權益保護難度較大,現階段直接開展跨境保險通試點的時機尚不成熟。
不過,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将支持運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在後續工作中按程式統籌研究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