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人形機器人“卷”完,輪到靈巧手開“卷”了,歡迎閱讀。
文 | 具身研習社作者 | 呂鑫燚, 編輯:狄鑫彤
2025 年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之際," 靈巧手 " 被推上台前。
其一,量產意味着有與之匹配的場景承接,場景需要真實的工作能力,靈巧手作為必要的末端執行器,其決定了人形機器人 " 能幹 " 的上限,可以視為人形機器人重要的邊際增量方向,因此自然而然的迎來 " 出貨潮 "。
其二,随着整機廠熱度持續走高,優秀企業 " 一股難求 ",高昂的入場價格成為投資人布局最大的門檻。而靈巧手廠商既身處于具身智能浪潮内,又是不可或缺的上遊供應商的特性,讓部分投資人看到布局具身智能的新路徑,紛紛下場押注靈巧手。
圖片來源:特斯拉
一時間,靈巧手迎來供需兩旺、投融兩旺的發展階段。據華安證券預測,2028 年全球靈巧手市場規模将達 276 億元,復合增長率超 50%。
這陣浪潮利好的并不僅僅是靈巧手廠商,整機廠也以靈巧手單品的方式分得一杯羹。其研發的靈巧手不僅可以應用在自己產品,也可供貨給其他廠商,撬動第二條營收曲線。
在產業驅動下,靈巧手也迎來了 " 自進化 ",市面上大部分產品已經能實現 0.1 毫米級動作精度,可完成抓握、裝配、旋轉等高難度操作,具備在工業質檢、醫療手術等場景的落地基礎。
但值得注意的是,靈巧手一片廣闊的發展前景中,依然隐藏着技術路線的 " 不确定性 "。正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所說," 硬體上,行業内沒有形成共識,很難評價技術路線哪種正确、哪種錯誤。"
在确定的前景下,走着不确定的發展路線,靈巧手 " 開卷 " 了。
降本、差異化、增量,整機廠迎 " 造手潮 "
自研已經成為整機廠的關鍵詞,依托于自研整機廠能最大限度的掌握技術主動權,既能構建技術護城河,亦能形成差異化的發展路線。除了極少數擁有全棧自研能力的玩家外,其餘各家自研的方向各有側重,其中靈巧手成為大多數玩家偏愛的突破方向。
畢竟,想要解決場景痛點,離不開一雙巧手。2024 年,各家寫書法、穿紐扣、打螺絲的技能展示中大部分的功勞都來自于靈巧手。此外,靈巧手整體成本較高,占人形機器人全身成本約為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自研有利于成本下降,能在價格側争奪商業化蛋糕。
起初各家的靈巧手只是作為 " 部位 " 的角色随着人形機器人產品一同發布。步入 2024 年下半年,部分整機廠開始将靈巧手以 " 產品 " 的定位對外發布。通過產品擴容加大自身的核心競争力。
具體來看,目前星動紀元、魔法原子、智元機器人等都公布過自家靈巧手產品。
其中,星動紀元的 " 五指仿生靈巧手 "XHAND1,共有 12 個主動自由度,采用純電驅方式實現全自主五指關節驅動。每個手指配備高分辨率觸覺陣列傳感器,可提供精确的三維力觸覺和溫度信息。
星動紀元将靈巧手和其端到端原生機器人大模型 ERA-42 結合,實現了僅憑一個具身大模型,即可驅動五指靈巧手運用多種工具的能力。在星動紀元發布的視頻中,靈巧手已經能完成超過 100 項復雜精細的操作任務;包括拿起螺釘并用鑽緊固、用錘子敲打釘子、扶正水杯并倒水等。
由此可見,自研靈巧手并不單單是硬體突破或者是末端執行器突破場景邊際,而是能真正和軟體融合,以軟硬一體的路線發展。
這一點從魔法原子身上也能看出。前不久,魔法原子對外發布了第一代靈巧手產品,MagicHand S01,具備 11 個自由度,手部負載高達 5 公斤,作業場景下最高負載超 20 公斤。該負載能力得益于 MagicHand S01 采用了扭矩更大的電機,并通過一體化壓鑄工藝進一步提升了結構強度。
圖片來源:魔法原子
魔法原子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選擇自研靈巧手的原因是想通過自研可以把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下來,還能提高人形機器人整機的适配度。
透過魔法原子的靈巧手特性還能看到整機廠 " 造手 " 的另一條主線。
整機廠是距離下遊最近的角色,一來對自身產品有明确定位,也有清晰的發展方向,能通過結果導向倒推靈巧手的 " 技能點 ",例如加強負重、加強精細化作業能力等;二來,整機廠對下遊訴求變化的響應及時,能以最快速度進行針對性迭代,加強持續發展力。
雖然目前暫未有消息表示整機廠的 " 靈巧手 " 拿到其他廠商的訂單,但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增量市場。
上遊面臨結構性矛盾,卷技術、卷價格以求破局
當整機廠選擇自研靈巧手時,其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上遊靈巧手廠商的想象空間。而這也只是上遊寫照之一。相較于整機廠自研靈巧手多為 " 錦上添花 " 的結果,上遊靈巧手廠商的競争現狀較為激烈。
作為上遊,理想的發展理應是形成 " 技術迭代 - 產能爬坡 - 成本優化 " 的三角飛輪。但目前靈巧手賽道卻正面臨 " 成本 - 規模 " 的結構性矛盾:成本占比過高已形成顯性壁壘,導致整機廠持續釋放降本訴求,但訂單需求難以形成固定成本攤銷與邊際成本遞減效應。這種 " 既要降本又缺規模 " 的產業悖論,正成為靈巧手商業進程的關鍵掣肘。
為了破局,靈巧手廠商已經開始 " 卷自己 ",通過技術迭代、成本優化、降低價格等組合拳來搶占市場份額。
從技術迭代側來看,靈心巧手研發的 LinkerHand 系列靈巧手已經做到了最高擁有 42 個自由度,是當下全球自由度最高的商用靈巧手產品。每根手指最高可獨立擁有 7 個自由度,超越了人類手指的自由度。
圖片來源:靈心巧手
因時機器人的 FTP 系列仿人五指靈巧手加入了觸覺傳感器,結合原有的内置力傳感器,人形機器人能夠感知到機器人與環境的互動情況,包括接觸目标的位置、形狀、剛度、柔軟度等物理屬性,以及接觸物體的受力情況。感知度加強有利于機器人能夠更精準地抓取和操作各種物體,為人形機器人的深度學習以及模型泛化能力提供數據基礎。
同整機廠發力邏輯相同,上遊靈巧手廠商的技術側重點也各有千秋。從現在的視角無法評判哪種進化方向相對正确,唯一能達成共識的就是 -- 降價。
由于生產成本過高,靈巧手的降價來得比規模化量產還要早,在降價側最主要的路徑,就是通過國產可替代的方式,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從零部件開始把控生產成本。以靈巧手核心零部件微型減速電機為例,該零部件大多來自德國,價格昂貴且供貨周期長,存在諸多不确定因素。為此,傲意科技選擇和國内供應商合作,将價格降至國外同類產品的 1/5。
基于國產可替代等解決思路,靈巧手的迎來了一陣降價潮,前有因時機器人将價格降低至萬元級别,後有大象機器人帶着千元級别的靈巧手殺入市場。除了單純降價,部分廠商還開拓了新模式,比如靈巧智能 DexRobot 提出了 " 只換不修 " 的售後服務,進一步降低了客戶的使用成本,同時提升了整機廠的接受度。
在人形機器人邁向量產元年的關鍵視窗期,靈巧手正從技術突破、成本重構與商業模式創新三向發力,成為撬動具身智能商業化的關鍵支點。
整機廠憑借場景定義權與快速迭代能力,将靈巧手從 " 附屬模塊 " 更新為獨立產品線,既強化技術護城河,又開辟第二營收曲線,未來或将形成 " 自用 + 外銷 " 的雙輪驅動模式。盡管上遊廠商面臨份額擠壓,但技術極致化與差異化服務仍可構築生存空間。
華安證券預測的 276 億市場規模背後,實質是技術路線收斂與產能爬坡的賽跑。行業需跨越量級門檻,方能觸發邊際成本遞減效應,真正解鎖 " 三角飛輪 "(技術 - 產能 - 成本)的協同勢能。在确定性增長前景下,2025 年靈巧手的 " 開卷 " 之戰,實為技術沉澱、成本控制與生态位卡位的綜合較量,勝出者将主導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的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