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孩子有這 6 種表現,會變讨好型人格?真相是……,歡迎閱讀。
最近,随着電影《熱辣滾燙》熱映,網上出現了不少關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論,說讨好型人格會影響孩子身心發展,長大以後很容易内耗,活得很累。
圖片來源:網絡
其中談到的一些「讨好型人格」的表現,通常是:
1. 從不拒絕别人的要求
2. 和小夥伴一起玩只會順從别人
3. 出去玩被搶玩具也不反抗
4. 平時性格溫和懂事,很會照顧人
5. 喜歡主動哄别人開心
6. 看到别人不開心,自己覺得内疚
不少家長對号入座,開始擔心:我家孩子平時也這樣,是讨好型人格嗎?
我們這就請擁有十餘年心理學教學經驗、擅長處理各類兒童行為問題的秦麗麗老師,來給大家詳細講講。
讨好行為 ≠ 讨好型人格
别輕易給孩子下定義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在心理學中,「讨好型人格」指的是傾向于為了取悅他人而不自覺地犧牲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的人格特質。
我們首先要澄清一點就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持續的過程。
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在不斷地接受新的經驗和知識,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情緒反應。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行為,有時會表現出一些看似讨好的行為,但不能說孩子有讨好型人格。
因為這并不意味着他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人格特質,可能只是反映了他們當前階段的發展特點。
家長不用過度焦慮,更不能輕易給孩子下定義、貼标籤。
尤其是 3~5 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并且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可能會開始出現一些利他的、甚至讨好的行為。比如孩子會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别的小朋友,會安慰、分擔别人傷心難過的情緒等等。
這在心理學上稱作「親社會行為」,是指符合社會希望并對自己無明顯好處,而自己卻自覺自願給他人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
這種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提升孩子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促進自我行為的調節,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的群體意識,對融入集體生活很有好處。
可以說,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只是一種自發的善意,并不是想要讨好誰。
留意孩子的一些讨好行為
背後可能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有的孩子原本就性格外向、善于表達,随着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會表現得更加嘴甜、喜歡讨人歡心,并不會覺得孩子就是讨好型人格。
可自己孩子最近突然喜歡讨好家長或者身邊的人,這種會不會是讨好型人格的迹象呢?也不需要擔心嗎?
要知道,孩子突然的變化,肯定事出有因,特别是還不太會表達,或者是不擅長表達的孩子。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着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1. 觀察孩子的行為:家長要敏感地覺察孩子出現讨好行為的時間,是否有什麼其他重要的事件,比如:搬家、轉學、父母吵架等等。
要注意任何可能引起孩子行為變化的事件或情境。同時,要觀察孩子讨好的對象是所有人,還是某個特定的人。
2. 建立真誠的溝通:要和孩子保持開放、坦誠的溝通,讓孩子知道他可以随時與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3. 關注背後的需求:通過觀察和溝通,要從孩子外在表現出來的讨好行為,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看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缺失、社交問題等。
比如,最近家長可能因為工作繁忙對孩子缺少陪伴,那麼孩子的讨好爸媽的行為可能只是希望爸媽多關注自己。
4. 給予積極的反饋: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家長要鼓勵和贊賞孩子的積極行為。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努力和善意是受到認可和欣賞的。
同時,要讓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多跟孩子交流,提供高質量陪伴,積極幫孩子解決困難,确保家庭環境是安全、溫暖、支持和理解的,讓孩子感到放心和自在。
當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讨好行為自然就會逐漸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過度讨好的行為,可能提示孩子有「讨好型人格」傾向,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會發展成讨好型人格,但仍需要及時幹預。
過度的表現在于,孩子除了有讨好行為的表現,還會常常因為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導致自我價值感喪失和焦慮增加。
他們與人交往是建立在取悅他人的基礎上,而非真誠的溝通和平等的互動,所以往往難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常常會陷入「我明明已經對别人很好了,别人為什麼還是不喜歡我」的自責和困擾之中。
這就需要家長能夠觀察并識别孩子的讨好行為,如果超過了一定限度,開始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知和人際關系時,就要及時幫助孩子進行調整。
比如有家長覺得孩子不懂拒絕,即使自己想玩的玩具,小夥伴想玩就會主動讓出。那我們可以跟孩子溝通,讓出玩具有沒有覺得傷心?是不是怕如果不把玩具給小朋友,别人就不跟自己玩了,就不喜歡自己了?
如果孩子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家長可以回顧孩子平時的行為習慣,來判斷孩子是否出現明顯過度的讨好行為。
不想讓孩子變讨好型人格
平時要多進行正向溝通
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行為和表現,我們要做的是及時排查問題并及時調整。
平時生活中,我們更鼓勵家長多和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溝通:
多肯定孩子的優點,幫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你很有自己的想法,這樣很棒
爸媽會一直支持你,并為你感到驕傲
這句話的核心在于家長可以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孩子的優點、不吝惜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必通過讨好别人獲得肯定。
别經常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不要只在孩子的表現符合自己的期待時,才給予孩子愛和鼓勵。
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盡量避免孩子通過「讨好」别人來獲得認可,寄希望于通過達到他人的要求來獲得肯定。
多向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感到保護和關愛
無論你遇到什麼困難或挑戰,爸爸媽媽都會支持你
我們會一直在你身邊陪伴你、鼓勵你,我們永遠都愛你
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是其他人都無法取代的。
我們平時可以口頭上多跟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注和愛。
當然更重要的是行動上多陪伴孩子,這裡的陪伴不一定是時間的長短,而是高質量的、全心全意地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支持。
這樣盡可能避免讓孩子通過「讨好」來獲得安全感,即通過迎合他人、達到要求來獲得保護和關愛。
引導孩子獨立思考,鼓勵孩子勇于表達自我
别人是這樣想的,媽媽和爸爸想多聽聽你的想法
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大膽地說出來
有的家長比較強勢,對孩子包辦代替,每當孩子想自主表達和選擇時,就會去打壓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選擇的都是錯的,自主性就會被限制,就會去小心翼翼地迎合大人。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習慣通過「讨好」謀求生長空間,就好像是在高壓教育的夾縫中艱難生長。
其實,盡管孩子小,也要在一些事情上,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挑選服飾,傾聽并尊重孩子的意見,給孩子充分自主發展的空間。
總的來說,孩子的人格發展是一個動态的、多維度的概念,不能簡單地通過表面行為來定義孩子的成長。
家長們能做的是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尊重他們的個性和選擇,為他們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并發展出符合自己特點和社會需求的人格特質。
本文專家
秦麗麗
合作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蘇靜
審核專家
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
策劃制作
監制:大力
策劃:美麗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