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美國最強500家公司中,為什麼有1/3的總部在小鎮上?,歡迎閱讀。
沃爾瑪,響當當。
如果拿營業額來排名的話,沃爾瑪是全球最大的公司。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的起源地竟然在一個小鎮。
1945 年二戰結束後,沃爾瑪創始人山姆 · 沃爾頓拿着 25000 美金租下了阿肯色州新港小鎮一家因經營不善快要倒閉的雜貨店。
自他接手後,雜貨店的營業額直接從之前的 7 萬美元飙升至第一年的 10 萬美元、第二年的 14 萬美元、第三年的 17 萬美元。
後面這家店的原店主看見雜貨店生意不錯,就把店面收回了。
無奈山姆 · 沃爾頓只能在 1951 年搬到阿肯色州的另一個小鎮本頓維爾。
他買下了一家 400㎡的雜貨店,取名 " 沃爾頓 5 分 ~1 角商店 "。
那時候,本頓維爾的常住人口只有 3000 人左右,還是一個沒有成型的 mini 鎮。
1960 年底,沃爾瑪已經有 15 家商店分布在小鎮附近,年營業額達到 140 萬美元。
1969 年 11 月,沃爾頓又在本頓維爾城南建起了自己的公司總部,占地 5 萬多平方米。
同時,山姆 · 沃爾頓雇傭了包括 33 位分店經理、45 位助理經理、9 位主管和采購人員在内的 650 位員工,并付給管理人員遠超小鎮平均水平的工資。
走到這一步的沃爾瑪早已開始反哺本頓維爾,不僅拉動了當地就業和消費,更是促進了小鎮通訊和交通設施完善。
山姆 · 沃爾頓和他的商業帝國沃爾瑪
其實不止沃爾瑪,在美國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很多大企業都發源于小鎮,還把總部定在小鎮。
根據 2018 年福布斯排行榜數據統計,美國最大的 500 家公司中,有接近 1/3 的公司把總部定在小鎮。
比如,百事可樂的總部在美國紐約州威斯特徹斯特縣的哈裡森鎮;強生公司的總部在新澤西州的羅斯蘭德鎮;麥當勞的總部在芝加哥近郊的橡樹溪鎮。
百事可樂
為什麼這麼多美國大企業都發源于小鎮,最後把公司總部也定在小鎮,這些小鎮究竟有什麼魅力?
搞企業,靠自己
美國總體上,對微觀經濟直接幹預不多。
這一個是說,政府不打擾企業;但同時,想從政府拿錢也不容易。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裡,企業發展是很少能得到政府的政策傾斜、财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的。
所以,很多企業在一開始根本沒有能力去大城市發展。
就拿山姆 · 沃爾頓來說,當時他手裡只有 25000 美元,租下新港小鎮的一家雜貨店才剛剛夠。
像文章上面說的本頓維爾、哈裡森鎮和羅斯蘭德。
這些偏遠小鎮現在的人口數量也不過幾萬人,他們政策松、稅收少、地皮便宜,非常适合企業在創始初期發展。
很多企業在發展後期,甚至能讓小鎮政府服務它。
小鎮,也有小鎮的好
美國大企業發源落戶小鎮,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小鎮基礎設施完善,各種設備齊全。
因為,美國經濟現代化起步早,所以城市化率非常高。
截至 2023 年底,我國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達 66.16%,但早在 2005 年左右,美國的城市化率就達到了 82%。
中美城市化率變化趨勢
而且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同于我國的 " 中心化 " 城市建設,美國的走的是 " 攤大餅 " 和 " 跳躍式 " 建設,從城市到郊區迅速擴張。
這種以 " 道路 " 為中心,低密度的城市開發模式,造成了對溼地、農田和其他非城市用地的侵蝕;也導致基礎設施的布局分散,建設維護費用大的問題。
比如交通設施方面。
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的不完全數據統計,美國公路建設市場的總體規模在過去幾年持續擴大。2019 年,美國公路建設的總投資達到了大概 1500 億美元。
根據官方趨勢預測,美國的公路建設市場會持續穩定增長,絕大部分花費用在道路維護和更新方面。
美國交錯復雜的道路系統
美國的這種分散式建設,雖然後續成本高,但也有好處,就是發展空間大。
就拿美國小鎮來講,它其實和我們國人想象中的那種小鎮有很大區别。
大家說到小鎮,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寥寥的幾戶人家,大街上看到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都外出打工。
但是美國很多小鎮建有小中高學校、醫院、教堂、公園、百貨商場,該有的設施應有盡有。
如果在小鎮有什麼不方便的,開個車不出兩小時就到了周邊的大城市。
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尼治小鎮,距離首都紐約只有 42 公裡,開個車不出半小時就到了。
所以說,與其說它是小鎮,倒不如把它看成我們大城市裡的片區。
美國某小鎮俯瞰圖
而且美國的汽車普及率真的很高,截至 2022 年達到 83.7%,汽車保有量為 2.8 億輛,平均每千人汽車保有量 837 輛。
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建到大城市和小鎮的區别其實并不是很大,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有優勢的。
還有獨特的鄉鎮精神
說完了客觀因素,其實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主觀因素:美國人獨特的鄉鎮精神。
美國的城市化率很高,但與之相反的是,更多的人卻想住在小鎮。
除卻小鎮的許多客觀優勢外,還得益于 " 鄉鎮精神 " 這一美國社會治理的邏輯。
法國的歷史、政治和社會學家托克維爾早在 19 世紀就發現了美國特有的 " 鄉鎮自由 "。
當時的美國鄉鎮人口,大約在 2000-3000,很多的行政工作都是在普羅大眾面前完成的。
美國某小鎮正在進行選舉
如果居民們選出行政官員後,這些鄉鎮官員要按照本鎮居民早先通過的規矩辦事,居民參與程度非常高。
這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個人是本身利益最好的裁判。
這種鄉鎮精神一直影響到今天。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 · 伍斯諾在《小鎮美國》書中寫道:
一位小鎮居民談到了他所在的 3000 人小鎮中被選舉出來的官員時說," 他們待我不錯,我比較信任他們。"
這也帶來一個結果就是,居民對自己的小鎮更加熱愛,長大後自然也更願意為自己的小鎮服務。
羅伯特 · 伍斯諾調研的 700 個小鎮居民中,有 576 人表示自己自願待在小鎮,與小鎮一起變得更好。
2016 年《華爾 · 街日報》做過一項調查統計,在 1900 年之前的美國商業巨頭,有 70%-80% 是出生在城市,另外 30% 出生在小鎮或者農村。
但在二戰之後,只有 30% 的商業巨頭出生在城市,剩下的 70% 開始誕生于小鎮和農村。
美國商業巨頭出生地變化比較
這些商業巨頭出生于小鎮,成長于小鎮,受 " 鄉鎮精神 " 的熏陶長大,更願意待在小鎮生活。
山姆 · 沃爾頓在自傳中提到為什麼把沃爾瑪總部也定在本頓維爾,是因為妻子一直要求居住在小鎮,她不願意去大城市生活。
其實,這是個良性循環:
居民願意在小鎮生活、創業,而同時,產業繁榮又帶來小鎮的發展。
最終,可能能滿足大部分人對生活的期待:離土不離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正解局 "(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