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保險中介市場持續洗牌,5年減員超百家,中小機構面臨“絞殺性”競争,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新聞 3 月 24 日訊(記者 石雨)保險中介市場的 " 牌桌 " 上,5 年時間已合計清退超百家玩家。
據監管最新公布數據,截至 2024 年,保險中介機構年内減少 27 家。若進一步拉長時間線,2019 年末至 2024 年末,合計有 103 家機構離場,其中不乏注冊資本千萬,多家分支機構的 " 老店 "。此外,還有數百家跨界企業的兼業牌照批量作廢。
可見,在監管政策收緊與市場供需變化的雙重作用下,保險中介行業洗牌加速。頭部全國性中介依托資本、技術和品牌壁壘加築圍牆,互聯網平台、垂直領網域巨頭通過場景化流量強勢破局,消失的每一張保險中介牌照,都在訴說着行業劇變下的生存法則。
當前保險中介的市場格局不再是溫和分化的馬太效應,而是逐漸演變成絞殺性競争。
百家消匿,兼業牌照批量作廢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披露最新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法人名單,截至 2024 年末,共有保險中介機構 2539 家,相較于 2023 年末的 2566 家減少了 27 家。離隊的機構以保險代理公司為主,且有部分機構為主動注銷。
而将時間線進一步拉長,自 2019 年監管披露保險中介大名單以來,機構數量持續下降,2020 年至 2024 年分别減少 2 家、30 家、28 家、16 家和 27 家,5 年間,有 103 家機構離場。
(制圖:藍鲸新聞)
這一趨勢還在繼續,今年以來,持續有保險中介公司的業務許可證被注銷,僅 3 月,就有江蘇金融監管局、鹹陽金融監管分局、遼寧金融監管局等對轄内保險中介公司業務許可證注銷的公告。
梳理來看,被注銷許可證的不乏包括已有一定規模的保險中介公司。比如 2024 年 11 月,河南金融監管局注銷河南宜豐興家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的《保險中介》許可證,據天眼查信息,該公司成立于 2016 年 7 月,注冊資本 1000 萬元,成立以來已設立 8 家營業部。
深圳騰邦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8 年末,注冊資本 5000 萬元,合計設立過 10 家分支機構,2024 年 4 月因訴訟糾紛被限制消費,目前顯示為被執行人。該公司許可證于 2024 年 9 月到期,但因未提交延續許可證申請及繳回到期許可證,被監管注銷資格。
另外,還有大量非保險中介機構,如汽車維修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航空票務公司的保險兼業代理許可證被注銷。僅 2024 年 12 月 19 日,四川監管局即披露,同時對 28 家機構保險兼業代理許可證進行注銷。
" 縮編 " 背後," 是監管政策與市場供需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向藍鲸新聞記者分析指出。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推進行業整治," 報行合一 " 政策實施,提高準入門檻、互聯網保險新規等對行業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資質不符、缺乏競争力的中小機構紛紛離場。
從市場角度來說,行業生命周期的轉換也對保險中介機構發展造成深刻影響,圓心惠保首席戰略官陳佳從三個維度分析提出,一是保險公司借助 AI 科技大力發展直銷渠道,對傳統保險中介形成替代;二是人身險預定利率持續下調,保險產品代際更迭,推高了保險中介機構的銷售壓力與成本;三是客戶從 " 單一產品需求 " 轉向 " 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 ",傳統保險中介因服務同質化、缺乏創新難以滿足更新需求。
頭部機構與新勢力競賽
隊伍減員之下,是各主體正面臨行業性的變局與洗牌,行業前端,是頭部機構與新勢力的市場搶占。
一方面,傳統頭部保險中介機構依托于自身規模、技術的優勢和品牌壁壘,通過專業化與數字化的雙輪驅動,持續提升市場份額。
比如,修改基本法,應對 " 報行合一 " 之下一線人員流失的陣痛,打造高產能、高質量團隊;瞄準保障缺口,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定制化產品;在增值服務上下功夫,調動低使用率服務的同時,挖掘健康管理、養老規劃、财富傳承等領網域的客戶需求。
科技投入與成效更是拉開行業差距,業内交流數據顯示,2024 年行業 SaaS 滲透率達 64%,未上雲的中介人均產能僅為頭部機構的 1/3," 技術代差直接劃定生存資格 ",業内人士評價道。
另一方面,新勢力接連入局。互聯網平台巨頭正通過場景化的流量壟斷,如嵌入醫療、出行等高頻場景,實現規模的快速增長。流量入口的争奪已從 " 渠道戰 " 更新為 " 生态戰 "。
健康、汽車等垂直行業的頭部機構亦接連入局保險,搶占市場。最為激烈的車險市場中,各造車新勢力親自下場操盤,注冊或收購保險中介牌照,打通服務鏈。
中小保險中介面臨絞殺性競争
在這一背景下,保險中介行業中大量的中小型險企,面臨着更嚴峻的競争環境,甚至,生存難題。
以新三板挂牌的保險中介機構為例,近年間,超 20 家機構摘牌,目前挂牌機構僅餘個位數," 堅守 " 機構還多呈現營收、利潤下行。
昔日以财產險代理為主營業務的昌宏股份,曾數度對外投資,加碼汽車後市場服務。但近年來,在汽車主機廠商壟斷新車保險業務、同業競争激烈背景下,昌宏股份營收逐步下滑,轉型乏力之下,不得不更改主業,轉為制作、銷售球拍等體育用品。
壓力四面而來。陳佳向記者分析,首先,中小保險中介機構中區網域型中介是大部隊,但在頭部機構 " 全國網格化 + 區網域下沉 " 的策略下,直接擠壓區網域中介生存空間。中小機構賴以生存的 " 本地化關系網 " 被數字化工具,如 AI 外呼、智能客服瓦解。
流量平台亦在釜底抽薪:" 内容種草 + 即時轉化 " 模式推動新的增長,2024 年某流量平台保險直播 GMV 突破 50 億,其算法驅動的 " 需求挖掘 - 產品匹配 - 即時成單 " 鏈路,使傳統中介的代理人隊伍淪為高成本包袱。
圍繞在客戶端," 交易撮合 " 的模式已非長久之計,傳統大型機構與新型中介紛紛從服務端入手,鞏固存量客戶,吸引新增消費者,如多家聚焦醫療健康的中介以醫、藥、患、險的場景閉環重構價值鏈,實現精準獲客、場景營銷、全病程管理,對比來說,中小機構在服務深度上已落後一個身位。
" 當前保險中介的市場格局不再是溫和分化的馬太效應,而是逐漸演變成‘絞殺性’競争 ",陳佳總結道。
頭部機構與新勢力的圍剿下,大量的中小保險機構急于尋找出路。
" 一是堅持自身優勢、把長板做得更長;二是收縮戰線、集中資源、嚴格降本增效;三是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隊伍和市場特點,在服務方式上嘗試多元化的創新 ",大童保險服務戰略研究負責人邵清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總結道。
" 中小機構不要貪圖快速擴大規模,這是一條難度大、成本高、風險高的路 ",新一站保險總經理姚俊亦從差異化視角提出其建議," 中小機構需要找到特色化、差異化的競争優勢,比如結合股東背景、區網域特色等充分挖掘優勢資源,建立自己在某個領網域的‘護城河’。"
轉型不易,行業淘沙。" 保險中介機構數量繼續減少是必然的趨勢 ",姚俊向記者提出," 尤其是相對小型的機構,會繼續主動或被動的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