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Kimi投放B站後,其他AI公司都投不起了 | 焦點分析,歡迎閱讀。
文 | 周鑫雨
編輯 | 蘇建勳
抬高 B 站流量價格的杠杆,自 2024 年起,握在了一家 AI 獨角獸手中。
在 B 站首頁,或是在視頻的推薦區,你總能看到一個名叫 "Kimi AI 智能助手 " 的推廣鏈接。
Kimi 的背後,是估值超 30 億美元的 AI 獨角獸 " 月之暗面 "。從 2024 年春節開始,Kimi 的營銷獲客,把重點瞄準了 B 站。
多名從業者告訴《智能湧現》,月之暗面在 B 站給出的 CPA(Cost Per Action,用戶轉化人均成本)報價,高達 30 元左右。
" 近期每一個 Kimi PC 端的用戶轉化,(月暗的報價)在 38 元 -40 元 / 人。" 一名從業者表示。這意味着,Kimi 每通過 B 站獲得一名注冊用戶,月之暗面起碼要支付 30 元的費用。
" 在成立不到兩年,以及商業化還沒成規模的企業中,如此高的營銷費用實屬罕見。" 一名投資人對《智能湧現》評價。
Kimi 在 B 站首頁的推廣。
30 元 / 人的獲客報價,對多數創業公司而言,都是降維打擊。在營銷圈,Kimi 成了 " 鲶魚 ",因其高昂的獲客報價,讓其他在 B 站投流的 AI 公司倍感壓力。
"B 站投流,采用的也是競價,一旦别人報的價變高,大盤分給我的流量就變少。"一家 AIGC 公司告訴《智能湧現》。
上述公司曾在 2023 年中,用 5 元左右的 CPM(Cost Per Mille,千次曝光成本)價格,在 B 站獲得了 70% 以上注冊轉化率,但春節後,再用 5 元的 CPM 報價,得到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曾經 70% 的注冊轉化率,幾乎打了對折。
Kimi 出圈了,但其他 AI 公司更焦慮了
"2023 年 10 月前,每家大模型公司市場部開會讨論的重點是 OpenAI,10 月後,全變成了 Kimi。"
一家大模型公司的市場部員工對《智能湧現》總結了近半年來的工作重點:研究 Kimi 用戶裂變的渠道,以及,比月之暗面更懂如何再捧出一個 Kimi。
在大模型帶來的技術變革下,跑出 AI 時代的 " 微信 " 和 " 抖音 ",是不少玩家的期待。
但自 2023 年以來,多數 AI 產品都昙花一現,鮮少有現象級的產品出現。曾經爆火的妙鴨相機、哄哄模拟器,也難以逃離用戶增長率的倒 U 型曲線,很快失去聲量。
在全行業的爆款焦慮下,2023 年 10 月,貼着 " 長文本生成 " 标籤的 Kimi 卻橫空出世,成了現象級出圈的產品。
讓 AI 從業者備受刺激的是,昙花一現的魔咒,似乎在 Kimi 身上失效了。發布半年後的 2024 年 4 月,Kimi 仍然以 60% 的 PC 端訪問量增速,穩居 AI 產品榜的第一。
若說 " 長文本 " 的标籤,是 Kimi 為出圈放的第一槍,那麼投對了 B 站這個渠道,則是 Kimi 訪問量保持高速增長的關鍵。
數據來源:Similarweb,制圖:智能湧現
Similarweb 的監測數據顯示,在 B 站推廣後的 2024 年 3 月,Kimi 的訪問量就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增幅一度達到 402.9%,并且與智譜 AI 的智譜清言、MiniMax 的海螺 AI,拉開了一個量級的差距。
Kimi 的出圈,讓 B 站也一舉成為 AI 營銷渠道中的香饽饽——不少 AI 公司發現,B 站 " 年輕、喜歡新鮮事物、會整活 " 的用戶畫像,與早期 AI 應用謀求的種子玩家不謀而合。
2024 年 4 月以來,在 B 站 "AI 工具 "" 好用的產品 ""App" 等關鍵詞下,出現了字節的 " 豆包 "、天工 AI、MiniMax 的 " 星野 " 等 AI 產品。
AI 投流的戰火,還很快燒到了種草氛圍濃厚的小紅書,和用戶基數龐大的抖音。随着線上渠道的逐漸擁擠,營銷的熱戰場,也卷到了線下。地鐵站和電梯,随處可見智譜清言的地廣;字節旗下的大模型豆包,也把臉刷到了機場。
字節豆包在機場的地廣。圖源:作者拍攝
在百家投流的态勢下,據 Similarweb 統計,AI 五小龍(智譜 AI、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月之暗面)產品的總訪問量,在 6 個月内暴漲了 963%。
30 元 / 人的 AI 營銷大戰,能打多久?
然而,讓他人焦慮的月之暗面,也困在 30 元 / 人的高昂營銷費用中。
曾有投資人在 2023 年 3 月透露,Kimi 的平均獲客成本達 12-13 元 / 人,每日的獲客成本至少要花去 20 萬元。
Kimi 的商業化仍在初期,營銷燒的只能是融資。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智能湧現》,Kimi 高昂的營銷成本已經讓部分股東感到不可持續," 大家會懷疑,離開營銷之後,你本身的產品力夠不夠維持用戶的自然增長 "。
樂觀而言,幾家 AI 獨角獸還有豐厚的融資,支撐着這場燒錢的營銷遊戲。但在獨角獸之外,大批尚未開始商業化的 AI 創業公司,已經被 30 元 / 人的營銷報價給拖傷了。
"2023 年初 B 站普遍的 CPA 報價,都在 10 元 / 人以下。月暗的報價,足足漲了兩倍不止。" 一名 AI 從業者告訴《智能湧現》。由于無法和大廠、獨角獸的報價競争,在 B 站上投流會更具挑戰。
一名 AI 視頻平台創業者,最近将市場重心轉移到了海外。國内愈發低的營銷性價比,是她主動 " 退賽 " 的重要原因。
她對《智能湧現》介紹:" 在谷歌、推特這些海外平台,CPM(每千次曝光成本)是更為主流的營銷模式,平台方也會根據客戶的目标用戶畫像,調整推流模型,讓獲客更為精準。"
花同樣營銷費用的條件下,她發現海外平台的營銷 ROI(投資回報比)普遍比國内高 20%-30%。
30 元 / 人的營銷大戰何時告一段落?一名投資人對《智能湧現》估計,燒錢大戰會持續到 2025 年上半年:" 在那個節點,AI 企業主要考慮的就不是獲客,而是從中篩出一波能付費的核心用戶,交出商業化成績。"
高昂的營銷費,能否為 AI 企業帶來相應的商業化回報,尚且是個未知數。唯一确定的是,AI 營銷戰的獲利者,是流量平台們。
一位 AI 從業者對《智能湧現》開了個玩笑:"AI 時代,商業化最成功的是 B 站。"
成功的是 B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