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仰望U7登場:以“技術創新”重塑高端汽車品牌形象,歡迎閱讀。
最近日程緊湊,奔波于多場發布會之間,但有一場發布會必須到場——那就是仰望 U7 的發布會。
其實,去年 1 月,仰望品牌就發布了第一張仰望 U7 官圖,可直至今年 3 月底,仰望 U7 才正式上市。
為什麼等這麼久?
因為有真東西。
在當今中國汽車市場,新車層出不窮,但大多數新車型在我看來,更像是 " 精裝修 " 的產物,僅僅停留在更大的螢幕、更柔軟的皮質以及堆砌配置的層面上。
而仰望 U7 則帶來了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它搭載了雲辇 -Z 智能車身控制系統、易四方 - 四電機獨立驅動平台,以及專為插電混動版本開發的水平對置發動機。這些技術不僅賦予了仰望 U7 強勁的動力和極高的舒适性,更實現了全地形原地掉頭、高速爆胎穩行、平行橫移泊車等前所未有的功能。
可以說,仰望 U7 是中國汽車從 " 堆配置 " 向 " 真創新 " 跨越的分水嶺。它不再滿足于表面的華麗,而是深入挖掘技術的内核,用極致的體驗诠釋着什麼是真正的豪華與高端。
仰望 U7 簡直把比亞迪 20 年來的黑科技精華傾囊而出,這份極致的體驗是無價的。等待雖久,但絕對值得。
我們先從它的底盤說起。
仰望 U7 搭載了全球首個全數字主動懸架——雲辇 -Z,将過去應用在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磁懸浮列車上的電磁原理技術首次運用到汽車領網域。
有什麼提升呢?
傳統的懸架技術,主要依賴于機械結構和油液系統來進行調節。即便采用了行業頂尖的車身控制方案,完成一次全面的調整也需要 300 毫秒的時間。
但是,在雨天溼滑的路面或是突發的高速爆胎情況下,300 毫秒的反應時間,車輛已經開出一米甚至更遠的距離了。
還有,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車輛會遭遇來自縱向、橫向以及垂直方向的各種衝擊。傳統的油液介質傳遞指令方式存在滞後性,碰上減速帶,還沒來得及調節就過去了。
而雲辇 -Z,由 4 懸浮電機直驅,讓響應速度達到 5 毫秒,每秒 15000 次動态調節,實現 " 磁懸浮級 " 濾震。
雲辇 -Z 的技術原理不復雜,在電的世界裡,時間部門是微秒、納秒級别,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所以,底盤全鏈路都能實現電信号後,其響應速度是遠遠超過傳統的機械和油液系統。
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懸浮電機将電能直接轉化為動能,輸出主動力,抵消來自路面的震動,實現上下車身震動減偶,上車身就像懸浮在路面上,帶來極致平穩的體驗。
平穩的過減速帶,畫圓都是小兒科,搭載雲辇 -Z 的仰望 U7 還挑戰了更極限的上樓梯。
更關鍵的是,縱橫垂三項全電控帶來的不僅是平穩,更是安全維度的質變。仰望 U7 公布了一個模拟美式截停的實驗視頻,當車輛以 100 公裡的時速行駛時遭遇到側後方的碰撞,即便是頂級的車手的反應時間也需要 100 毫秒,而結合了雲辇 -Z 全鏈路電控反應時間僅需 5 毫秒,帶來了 20 倍的安全冗餘。
可以說,雲辇 -Z,不僅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平穩駕乘新體驗,還重新定義了安全的邊界。
接下來說說," 易四方 " 平台技術。
可能外界對該技術的第一印象是 " 扭腰跳舞 "。
不過仰望的車會跳舞,不是單純的在炫技。
背後原理是這套平台核心在于通過四電機獨立控制對應的車輪,完成了單輪可以驅動制動,實現了車輛近乎任意軌迹的矢量控制。
用大家熟悉的原地掉頭舉例,在功能開啟時,電機控制右側的車輪向前,左側的車輪向後,在四輪的共同作用下,車輛就能夠繞中心進行旋轉。
除了原地掉頭,仰望 U7 還能橫着開,連老司機也停不進的車位,仰望 U7 卻可以做到了。
其他泊車能力也進一步更新,增加了極限的垂直車位泊入、易四方泊出、代客泊車等功能。
易四方的技術原理看似簡單,實則技術門檻極高,一旦控制不當,車輪間就會產生幹涉。目前為止,只有易四方能做到。
在這場發布會中,最令我震撼的,當屬仰望 U7 搭載中國汽車首款量產水平對置發動機。看到這項配置時,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心中不禁冒出疑問:為何要選擇水平對置發動機?
這背後,實則是仰望 U7 獨特的造型設計,給插混車型的布局帶來了極大挑戰。仰望 U7 前艙高度僅 869 毫米,前艙内已經布置了兩台電機,還得為防碰撞功能預留充足的安全空間,這就導致留給發動機的高度空間僅 740 毫米,空間十分逼仄,現有的量產直列發動機根本無法安裝。比亞迪的工程師團隊一度考慮放棄插混方案,但插混車型對于仰望 U7 而言,是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不可或缺。
為了給仰望 U7 用戶帶來極致體驗,同時兼顧造型與性能,比亞迪毅然決定自研水平對置發動機。經過三年的日夜攻堅,一款專用于易四方插混系統的水平對置發動機成功誕生。這款發動機功率達到 180 千瓦,扭矩為 380 牛・米,高度卻壓縮至 420 毫米,相較保時捷同排量的水平對置發動機,還要低 125 毫米。
除了卓越的動力性能,這款水平對置發動機在結構上天然具有出色的橫向震動抵御能力,平衡性極佳。搭配整車頂尖的 NVH 系統設計,車輛啟動時,幾乎讓人察覺不到發動機的介入;行駛過程中,插混模式與純電模式下的車内噪音差距,更是被控制在 1 分貝以内,真正做到了和純電車型一樣靜谧。
仰望 U7 的亮點紛呈,限于篇幅,這裡難以一一詳盡介紹。但整場發布會觀罷,你定能深切感受到,自研技術才是高端化的堅實根基,而單純依靠堆砌配置,是無法構築起真正的技術壁壘的。
當我在現場看到,仰望 U7 在坑窪路面上展現出如履平地的穩健姿态時,中國品牌的高端化叙事終于不再需要借助 " 冰箱彩色電視機 " 等表面配置來掩飾底氣的不足。這是我體驗完仰望 U7 後最大的感觸。
的确,高端品牌的價值絕非僅僅體現在 LOGO 之上,也不是高端材料的簡單堆砌。消費者是明智的,他們懂得區分真材實料與華而不實。也正因如此,個别歐洲豪華品牌電動車因技術空心化,導致終端價格在短短兩年内暴跌 40%,這足以說明一切。而比亞迪,正是憑借 e 平台 3.0、刀片電池、DM-I 等持續不斷的技術輸出,實現了車型溢價的穩步上探。
當然,高端化之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雷克薩斯用了整整 20 年的時間,才在全球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對于仰望而言,現在就說遙遙領先還為時尚早,但仰望 U7 的價值在于,它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汽車從 " 性價比 " 向 " 技術溢價 " 轉變的潛在可能。
事實上,仰望 U8 的市場表現頗為亮眼,累計交付已近萬台,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多次跻身百萬級 SUV 銷量前三,與奔馳 GLS、路虎攬勝等豪華品牌車型同台競技,毫不遜色。這無疑打破了 " 中國品牌無高端用戶 " 的固有偏見。
展望未來,U7 的增量預期同樣值得期待。相較于 U8 的硬派越野小眾市場定位,U7 切入了更為廣闊的行政級轎車賽道,有望成為走量标杆。
說到最後
仰望 U7 的終極啟示在于:在電動化浪潮洶湧澎湃的今天,唯有掌握 " 定義技術标準 " 的能力,才能打破百年豪車品牌的霸權。而這場戰役的勝負手,或許就深藏于深圳坪山那 12 萬工程師的心中,以及那高達 541.6 億元的研發投入之中。
仰望 U7 這款車不簡單,正以其實力向世界證明,中國汽車已經邁入了技術溢價的新時代。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