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部門領導吃虧後才明白:為什麼體制内人都不參加同學聚會了?不是矯情而是10個現實!,歡迎閱讀。
部門領導林副主任大好的前程就斷送在了 " 盛情難卻 " 之上。林副主任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工作了十多年,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就要摘掉這頂 " 副 " 字的帽子,公示期一過,就要變成林主任了。
林副主任每天老老實實上班、安安靜靜地下班,晚上就呆在家裡,哪裡也不去,靜待自己平安渡過公示期。最後一天,老同學老周安排了同學聚會,給林副主任祝賀。林副主任開始是堅決拒絕的,但是,架不住老周的盛情邀請,自己也猶豫了,同學聚會,AA 制,應該沒問題吧。
林副主任參加了同學聚會,一直到結束回家都沒有什麼事兒。怎麼也沒想到,老周在回家路上被查到酒駕,林副主任坐在家裡的沙發上就 " 躺槍 " 了。上級追查起來,組織飯局的、參加飯局的,統統都有責任。林副主任的 " 轉正 " 之夢,就這麼破碎了!
所以,網上有一個熱議:為什麼體制内的人參加同學聚會的越來越少了?體制内的人很少參加同學聚會,不是矯情,而是這以下 10 個現實:
【1】遵守規定。
目前,體制内對同學、老鄉、戰友、培訓班學員等群體的聚會,都有 " 明文 " 或 " 不成文 " 的規定,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不提倡搞 " 團體 " 性的民間組織,防止 " 拉幫結派 ";第二種是不能去高級消費場所、參與高消費娛樂;第三種是工作期間不能飲酒。尤其是當前形勢下,更不能搞聚餐等活動,大家主動 " 規避 " 和 " 避嫌 "。
【2】心态分化。
畢業工作幾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分化非常厲害。有的已經混得風生水起,有的還在基層 " 趴窩 "。混得好的不參加聚會,是避免被别人說 " 炫耀 "。混得差的同學難免有些自卑,害怕别人問他 " 為什麼沒有混出來?" 所以,混得好的也不願意參加,混得差的也不願意參加。
【3】精力分配。
體制内的職場是 " 金字塔形 " 的,升職加薪是 " 自上而下 " 決定的。體制内的人在社交上進行了精力分配,80% 的精力用于經營有用的人脈圈層;20% 的精力放在其他日常交際上面。同學聚會的功能還沒有上升到 " 經營圈層 " 的地位,自然就沒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4】防御心理。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手機就是一部移動的平台,人人都是 " 小喇叭 ",發個朋友圈、曬個圖片,都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發者無心,看者有意。同學聚會安排得高級一些、娛樂節目多一點,喝瓶價格偏高的好酒,如果被同學發到朋友圈裡,就可能被 " 坑 " 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5】減負心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進入社會,同學之間就開始分化了,各有各的 " 利益 " 圈層。同學聚會很熱鬧,吹牛的、炫富的、推銷的、拉票的、砍一刀的、求贊的,等等,不勝其煩。歡笑之後,代價就是冷漠。受到利益格局的影響,真正交心的同學其實也沒有幾個。與其心累,不如婉拒。
【6】逃避請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小地方都是人情社會。畢業後去外地的同學,親戚朋友還在家鄉小城,難免要用得上 " 當地同學 "。同學聚會也是 " 請托同學辦事 " 的機會。現在的環境跟以前不一樣了,很多不合規的事不敢幫,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了躲避 " 請托辦事 ",幹脆不去參加同學聚會。
【7】認知清醒。
體制内同學的幸福觀、事業觀、成就觀也在慢慢轉變。不是所有人都能 " 走上人生巅峰 " 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安安靜靜地工作、踏踏實實過 " 小日子 "。他們開始注意健康和養生了,精簡社交、婉拒應酬,更不喜歡參加那些無意義的大型聚會了。
【8】銀子不多。
體制内,這句話就意味着 " 收入限高 "。月薪普遍不高,幾千元工資是常态,工資過萬畢竟是少數。其他的收入,大家都不敢要了。手裡的現錢就是正常收入,舍不得拿出來組織同學聚會。體制内還有一種規定,既不準 " 吃請 " 也不準 " 請吃 "。自己花錢請客還有點舍不得。
【9】中庸之道。
體制内的人最講究 " 中庸之道 "。體制内就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體制内的人并不是人人都能混出頭、人人都有優越感。外面的人以為體制内同學不參加聚會是擺架子,其實,反而是體制内的人害怕被瞧不起。既不是自己瞧不起同學,也避免被同學瞧不起自己。
【10】防微杜漸。
同學之間,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同學聚會也不再是暢談友誼,而是帶着各自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生意人,可能給你 " 下套 ",用你當 " 過橋 ",甚至打着你的 " 旗号 " 辦事。喝酒之後,頭腦不清晰,可能被誘惑去了不該去的地方。與其考驗自己的 " 軟肋 ",還不如不接受 " 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