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圍剿”B站,歡迎閱讀。
文 | 市象,作者 | 柿子,編輯 | 文昌龍
清明節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天,文娛行業最大的消息是:相關部門持續打擊文娛領網域 " 飯圈 " 亂象,督促網站平台依法依約關閉和長期禁言處置了一批賬戶。" 超能攝影陽陽 "" 攝影劉大錘 "" 老板王大發 "…… 一批飯圈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出現在了這個榜單之中。
輿論場迅速分化。有人高呼大快人心,也有人呼籲加大力度。而在眾多讨論中,一個平台的名字—— B 站,被反復提及,要求整改。
在過去一個月,B 站影視區的輿論幾乎層出不窮。尤其是流量明星粉絲與吐槽 UP 主之間這種新型對抗方式——衝商單,在社交平台迅速發酵着。這種粉絲通過向品牌方施壓,要求終止與特定 UP 主的商業合作的激烈行徑,本該被冠上 " 無腦飯圈 " 的行為,卻一反常态地赢得了一眾響應。
曾幾何時,B 站影視區以其多元、深度、自由的創作氛圍成為中文互聯網的一股清流。專業拉片、趣味二創、犀利吐槽在此共生,形成獨特的内容生态。但如今,那些曾經在飛地裡氣質迥然的建築,似乎成為了如今最飽受诟病的存在。
01 抓住那個 UP 主
距離那場風暴已過去整整一個月,但琳琳仍能清晰回憶起收到 " 舉報成功 " 時那一刻的興奮。那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摧毀一個百萬粉影視 UP 主,只需掐斷他的商業命脈。
這場戰争的導火索,是 UP 主 " 傷影 zzz" 對鹿晗的吐槽視頻。當粉絲們發現視頻中出現的品牌廣告時,一場精密狙擊戰旋即展開。粉絲們連番轟炸品牌客服、社交媒體,以更為迂回的方式,要求品牌方解決問題。結果顯而易見,最終品牌方選擇妥協,發布聲明,下架視頻。
對苦于負面内容久矣的飯圈而言,眾人齊心,直擊命脈,最終将 " 惡霸 "UP 主們斬落馬下,這簡直是比電影還要精彩的一場好戲。過去,她們對抗 B 站視頻的手段,和微博等平台如出一轍:控評、舉報、占領彈幕區。簡而言之,即通過人海戰術,将黑評淹沒。但這一套玩法,在 B 站很難起效,甚至會引起吃瓜樂子人 " 一鍵三連 " 的刻意保護。
" 有的時候 UP 主或者樂子人們甚至會故意激怒粉絲,然後截圖一些粉絲口不擇言地回復,再出諷刺調侃的視頻。" 提起過去與 UP 主們對抗的種種,琳琳仍然憤憤不平," 過去那些手段,真的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 " 衝商單 " 的誕生,徹底改寫了遊戲規則——當商業利益成為 UP 主的阿喀琉斯之踵,粉絲們終于找到了遏制住 UP 主們最致命的武器。
于是,首戰告捷後,一支又一支趁熱打鐵的維權隊成立了,規模化攻勢迅速成型。" 趁亂趕緊上 " 是成為這場戰役中每一支 " 維權隊 " 不約而同的主旨。
" 衝商單 " 的戰場從 B 站蔓延至全網,粉絲們像高度默契的隊伍,在品牌方的每一條社媒動态下集結。小紅書、抖音、淘寶直播間、微博評論區 …… 鋪天蓋地地質問與抵制形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超話裡每日更新 " 下架捷報 ",為衝鋒的粉絲們加油打氣。
資深追星女孩趙悅的聊天記錄裡,依舊存着這場 " 戰争 " 的痕迹。如何用消費者口吻 " 禮貌施壓 ",如何偽裝路人 " 客觀控訴 ",如何在抖音、淘寶、小紅書擴大維權範圍,一切都變成流水化作業。
" 大家會一起讨論維權模板。比如在和商家客服溝通的時候,首先上來就要直接對商家問責,陳述問題的嚴重性,然後再陳述黑視頻的惡劣影響,最後提出訴求,要求全網下架。" 這是趙悅 " 衝商單 " 時的固定流程,如果有產品的購買記錄當然最好," 曬出訂單編号再投訴,會比空口白牙更順利一些。"
這種戰術的殺傷力在于 " 精準且無解 "," 尤其是針對一些小品牌,他們特别害怕會掀起輿論,因此通常是簡單溝通就能下架。比過去粉絲費很大功夫占領視頻評論區有效得多。"
當然,也不乏一些打擦邊球的 " 頑固分子 "," 有些商家和 UP 主會選擇一個折中的辦法,比如多人視頻,僅僅将涉及自家偶像的部分删掉。" 但事實上,這并不能輕易獲得粉絲的原諒," 因為往往視頻的彈幕和評論區才是重災區,各種各樣的造謠層出不窮。" 這意味着,即便 UP 主删改了視頻,但影響依舊存在。
針對于這種情況,趙悅和琳琳所在的粉絲群體的統一選擇是—— " 磨 "," 粉絲們有時候其實特别能磨,會纏着品牌方不放。你想賺錢可以,但别想輕易賺黑心錢。" 直至如今,不少品牌的評論區中,依舊充斥着粉絲們的維權身影。
于是,舉報與被舉報,構成了 B 站第一季結尾、第二季度開頭的第一場大戲。UP 主們在粉絲的舉報、刷屏、抵制中被迫删稿妥協,乃至于越來越多的 up 主遭到波及,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02 走不出的惡性循環
如果放在以前,這樣的攻殲戰,大眾的輿論風向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這次卻神奇地沒有走向一邊倒——要知道,在 B 站,審判明星,幾乎具備天然的優勢。
社交媒體上,針對于這場堪稱行為藝術的大讨伐,有人希望用魔法打敗魔法,畢竟 " 惡人還得惡人磨 ",有人痛心疾首:" 當年逐幀分析鏡頭語言的日子,終究是錯付了。"
對于後者的惋惜,并不難理解。如果尋找一個确切的節點,那麼毫無疑問,2016 年至 2020 年是 B 站影視區的黃金創作時期。彼時優質内容湧現,多位 UP 主以專業分析和深度解讀吸引觀眾,兼顧正向劇評、拉片解讀與趣味二創,形成多元化内容生态。
與此同時,也不乏一些以言辭犀利、内容生動的 " 嘴替型 "UP 主出現。那是國内流量盛行的泡沫時期,彼時熱錢湧入影視行業,催生大量投資過億卻粗制濫造的 " 流量泡沫劇 ",UP 主的批評帶着 " 掃除行業垃圾 " 的使命感,觀眾既能收獲避雷指南,也能在犀利地調侃中獲得共鳴。
這種嘴替功能,構成了 B 站影視區 UP 主們最初的基本盤。即便此次劍指 B 站,趙悅也不否認,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也頗為青睐這些吐槽 UP 主們," 有些專業的 UP 主,确實能直擊劇集的本質問題,把你想說但說不出來的東西講明白,而且妙語連珠的,特别有意思。"
與此同時,雖然流量基本掌握在這些頭部 UP 主手中,但圍繞而生枝蔓,依舊有其生存空間。
影子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其中的一員。她是影視區的邊緣小 UP,吃百家飯,偏愛剪輯 cp 向視頻、各個明星的美顏混剪等,影響力遠不能和大 UP 主相比。但即便如此,在短短的幾年間,也積累了一定的粉絲量。
她喜歡那個時候 B 站影視區的氛圍," 大家可以随便剪視頻。有吐槽的,有拉郎的,也有安利的,創作環境相當寬松。" 碰上熱點的時候,誕生一些百萬視頻也并非難事。
但這兩年,影子能明顯感受到,情況似乎開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了," 視頻流量下跌得很明顯,特别用心地剪視頻,但是越來越難獲得推流了。想要流量,大家不是轉平台,就是跟風吐槽。"
随着市場降溫、熱錢減少,吐槽 UP 主們陷入内容危機,流量焦慮逼迫他們尋找新靶子,越來越多人主動或被動向着已被驗證的中心地帶——吐槽。
事實上,在這一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少 UP 主出現翻車現象。曾經廣受追捧的 " 老邪說電影 "" 軒邈 "" 路溫 1900" 都曾因 " 為吐槽而吐槽 " 遭遇過嚴重的輿論危機。但這并沒有阻止影視區 UP 主們對于流量的妥協。
而随着閱聽人阈值的逐步上升,圍繞爛劇、爛電影的吐槽流量也在逐步下跌。以 " 一只吐槽圓 " 為代表的 UP 主們創作的針對流量明星本人的攻殲内容,開始主宰 B 站。标題黨、人身攻擊、情緒宣洩取代理性分析,将明星私德、粉圈八卦甚至觀眾偏好作為靶子,來收割流量。
" 一只吐槽圓 " 部分視頻
生态邏輯正在逐漸倒置,創作方向與作品質量形成荒誕反比。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是,普通觀眾被極端内容驅離。
如果不是此次要圍剿 UP 主,趙悅已經很少再會打開 B 站了,那些曾經必看的 " 電子榨菜 " 們,已經被她從日常娛樂中剔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輿論環境越來越爛,感覺不看片就吐槽已經是有道德的了。"
與此同時,留下的 " 樂子人 " 群體不斷拉高阈值——昨天還在為 " 面癱演技 " 叫好,今天就需要 " 塌房 " 才能刺激多巴胺分泌。流量分配機制倒逼創作者戴上 " 毒舌 " 面具,影視區的規則逐漸變成:誰罵得更毒、更狠、更出格,誰就能登上熱門榜單。
這也反向滋養了飯圈的報復邏輯,曾經的多元生态崩解成兩極對轟的戰場。
面對這樣的創作環境,影子也有意識地開始逃離," 身邊主做 B 站的人越來越少了,我還沒完全離開 B 站,畢竟還有情懷在。" 但她也不否認,如今更偏愛在小紅書和抖音," 以後可能是在其他平台發過了,再來帶一下 B 站吧。"
03 撕開 B 站生态的深層矛盾
有人感慨,命運似乎在這裡兜了一個圈。當年 B 站為無處發洩的觀眾打造情緒烏托邦,如今卻成為眾人逃離戾氣漩渦的中心。
當然,這也并非 B 站所獨有的危機,輿論風波幾乎存在于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粉絲的行為也并非全然正義,洩憤與維權的界限在一次次衝鋒陷陣中逐漸模糊。
只不過,如果回歸到 B 站本身來看," 衝商單 " 事件,其實不過是撕開了 B 站生态的深層矛盾。
今年 2 月,B 站發布 2024 年财報顯示,全年營收 268.3 億元,同比增加 19%,第四季度首次實現淨利潤轉正。這是 B 站成立 16 年來首次擺脫 " 虧損魔咒 "。其中,廣告 81.9 億元,28% 的增速,無疑是此次财報的關注重點。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B 站的商業化突圍始終伴随着基因改造的陣痛。從立站之初 " 永不添加貼片廣告 " 的承諾,到 2024 年标準化商單與上下文無關的中插廣告全面滲透。平台在 " 花火 "" 必火 " 等商業化基建狂飙中,構建起涵蓋 AI 投放、效果廣告、開環生态的變現矩陣。
但這個故事的另一面是,UP 主們流失嚴重、版權圍剿更新、創作自由度萎縮的殘酷現實,以及最重要的一點—— UP 們卻賺不到錢了。這一點,在影視區 UP 主身上表現得尤甚。相比于其他類型的 UP 主,影視區 UP 主的變現方式并不多,最關鍵的兩種方式,一個是 B 站的獎勵機制,另一個就是商單。
去年,一個在 B 站震蕩的消息是,自 2024 年 4 月起,B 站 UP 主的視頻基礎激勵設定上限,上限為每月 2000 元。據影子透露," 光景好的時候,B 站的收益是最高的,可能 300 播放就有 1 塊錢,但現在可能 1 萬播放,大概 10 塊錢。" 換言之,即 UP 主每月的視頻播放量需超過 200 萬,才能獲得 2000 元的基礎激勵。
UP 主傷影雖然在不經意間拉開了此次圍剿的序幕,卻也言語間陳述了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賺錢變得越來越難,商單幾乎是能握住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此,影視區的 UP 主們出現了明顯的分層現象——大 UP 主在品牌主與算法推薦間走鋼絲,中腰部及以下的 UP 主則在激勵縮水與商單門檻中批量退場。
對于前者而言,當 " 為愛發電 " 的社區精神異化為 " 用數據發電 " 的生存法則,曾經多元的内容光譜,也不得不被馴化為流量黑市的單一貨币。然而,當飯圈舉起鐮刀,UP 主們反過來又因負面内容遭品牌抛棄,這幾乎成了一道無解的難題。
在今年的财報電話會上,陳睿直言,優質内容構成了 B 站的不可替代性," 優質内容是能夠穿越周期的,是 B 站進入下一個 AI 時代的入場券。" 但如今,當标準化商單的機械植入消解内容獨特性,當 " 衝商單 " 運動從輿論風暴沉澱為一場對抗,這場風暴,不過是 B 站影視區火山噴發前的第一縷硝煙。
當下,B 站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繼續放任算法與流量主導的惡性循環,還是重拾初心,重建多元、健康的内容生态?答案或許決定着這塊獨特創意沃土的存亡。
在獲得新的答案之前,沒人知道什麼時候火山何時将再次噴發。熱搜褪去,圍觀者哄散,明面上讨伐的熱鬧已經逐漸過去,up 主和粉絲們暫時達成了一種詭異的平衡。但趙悅知道,這不過是 " 虛假的平靜 "。
她依舊每天在群内固定打卡、定時巡邏,偶爾響應組織,再對頑固分子發起一波衝鋒," 這是一場持久的戰争。"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