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新能源“下沉”,打不起“價格戰”,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科技新知
站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高架橋上,放眼望去,十輛汽車中最少有一半都是綠牌;可回到低線城市的老家,找遍整個小區,都看不到幾輛新能源車。
類似的反差還有,高線城市路上跑的出租車,已經看不到燃油車的身影,網約車碰到油車的概率也微乎其微;而在老家,打到新能源車的次數寥寥無幾,路上除了公交車,幾乎都還沒舍去 " 尾氣排放 " 功能。
這些日常實地所感,可以十分清楚地反映,國内新能源市場的分層。一至五線城市的分化,不僅體現在消費者的思想和傾向上,更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
事實上,下沉市場滿大街跑的 " 老頭樂 ",也能看出消費者對電車 " 由衷的熱愛 "。只是行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高價、配套落地緩慢、後市場建設難度較大等眾多因素,注定了新能源行業在前期無法快速下沉。
而随着 " 老頭樂 " 被政策限制、新能源基建加速下沉、制造成本降低、以及車企們争相進入低線城市,整個行業也來到了關鍵階段。
大環境與小氣候
對于新能源車品牌來說,當下無疑是布局下沉市場的最好階段。
首先有兩個主要的外部因素時機成熟。其一是長期霸占四五線城市的 " 老頭樂 " 逐漸退出舞台,其二是新能源基建在加速下沉。
5 月初," 老頭樂 " 霸主雷丁汽車宣布破產,随後有關部門即将正式對 " 老頭樂 " 展開全面 " 封殺 " 的消息不胫而走。
其中,北京市交管局再次明确,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違規電動三、四輪車不得上路行駛,不得在道路、廣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停放。
早在今年 3 月,江蘇省便重新審議了《江蘇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修訂草案)》,此次修訂加強了對非道路用車輛和其他具有動力驅動工具的管理,以及對不符合國家标準車輛生產銷售的監管力度。從源頭上斬斷了 " 老頭樂 " 流入市場。
4 月起,安徽蕪湖市就已經在主城區設定電動三四輪車嚴管路段,全面加強管理,包括規定 " 老頭樂 " 禁止上嚴管道路行駛等。
還有像上海、河南省濮陽市等,早在前兩年便分别出台了嚴禁老年代步車上路行駛和違規電動三、四輪車 " 清零 " 的相關規定。
甚至今年兩會期間,也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要加速淘汰低速電動車等不符合國家标準的車輛的建議。
毋庸置疑,淘汰 " 老頭樂 " 已是大勢所趨。而與此同時發生的是,新能源正加速下鄉。
" 目前,新能源下鄉已經成為一個廣義的概念,活動不僅僅是針對農村戶口,也可能是一些低線城市,這些都是整個新能源下鄉的範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分析表示,低線城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增幅,較一二線城市會低一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顏景輝曾表示,2023 年中央一号檔案罕見地提及新能源汽車下鄉,體現了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上的政策導向,這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不只有相關政策出台補貼賣車、引導賣車,新能源下沉也體現在配套設施建設上。
去年,雲南省安寧市溫泉山谷電動汽車配套充電樁建設項目開啟招标。标的為 400 個充電樁。類似安寧這樣的三四線城市,如河南汝州、山西忻州、河北遷安等,去年以來都陸續發布了充電樁建設招标公告。
5 月 17 日,相關部門也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加快實現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地區充電站 " 縣縣全覆蓋 "、充電樁 " 鄉鄉全覆蓋 "。
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加速 " 下沉 ",三四線城市甚至鄉鎮,正快速成為充電樁建設的新興市場。
除了外部環境向好,行業内部的車企們也開始調轉 " 車頭 " 躍躍欲試。
價格上,得益于上遊锂電價格的下降,以及受到 4 月初油車 " 骨折大促 " 影響,新能源車企先後開啟降價潮: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幾何汽車宣布最高補貼 13000 元;長城宣布訂購歐拉好貓可享受 2.2 萬元現金限時優惠;甚至就連 " 永不打價格戰 " 的蔚來,都被傳出個别車型降價 10 萬的消息。
更為直觀的是,各大曾自诩 " 豪華 " 定位的車企,也在近一段時間積極推出中端平價品牌:蔚來的 " 阿爾卑斯 " 計劃和 " 螢火蟲 " 計劃;理想汽車表示明年的一個工作重點是擴充三四線城市網絡布局;小鵬汽車在產品規劃上也會考慮更多适合三四線渠道銷售的車型,包括改款車型的推出。
早晚要沉下去
好花不常開,留給車企們下沉的時間并不充裕。
開源證券發布數據顯示,目前國内一線城市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 50%,這意味着一、二線城市新能源競争激烈的同時,格局也逐漸穩定。反觀三四五線城市,雖然滲透率僅在 10% 左右,但消費潛力并不算低。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農村地區電動汽車出行研究》顯示,預計到 2030 年,中國農村地區汽車千人保有量将近 160 輛,總保有量超 7000 萬輛。
即便現在,也有車企在下沉市場 " 吃飽 " 的例子,最直觀的就是比亞迪。不同于特斯拉、理想等深耕一二線城市的策略,比亞迪的銷量構成愈發注重 " 下沉市場 "。
2021-2022 年期間,比亞迪幾款熱賣車型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銷量占比從 30% 增長到近 40%;另外比亞迪的車型大多數集中在 10 萬 ~20 萬左右,加上新能源用車成本的優勢,以及小城市交通沒有的續航焦慮,精準滿足了下沉市場的需求,得到了不少青睐。
當然,對于一些自持高端的新勢力來說,下沉不僅是趨勢,甚至是活下去的必要條件。
參考傳統豪車品牌 BBA 三家,起初都是攜大幾十萬、甚至百萬的車型進場。但在高線城市瓜分完畢後,無一例外陷入增長瓶頸,不得不積極推出入門級平價車型。
豐富的產品加上不斷下探的市場,BBA 的地位才得以鞏固。一項數據顯示,從 2010 年到 2020 年,三家緊湊型轎車合計的市場份額增長了 10.5 倍,緊湊型 SUV 增長了 5.8 倍,而中型轎車僅增長了 2.6 倍。
目前蔚來等新勢力車企營收、利潤情況波動較大,這與其不穩定的交付量有很大關系。從去年開始,蔚來的交付量就坐上了過山車,波動極大且掉隊明顯;另一方面,蔚來花在研發、生產、渠道服務上的成本上升,卻未帶來足夠的收益,導致虧損幅度不斷加大。情況與當年 BBA 的窘境十分相似。
另外,對于以小鵬為代表的中高端品牌,以及哪吒、零跑這些中低端新勢力來說,下沉更是刻不容緩。
一方面是需要面對特斯拉、蔚來、理想等高位競争對手的價格、產品下沉,另一方面還有廣汽、長城、長城、吉利等傳統車廠,在渠道、產量等多方面的降維打擊。更何況,明年小米汽車的發布,保不齊又成為當頭一棒?
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汽車将在 2024 年量產。雖然暫時無法确定其市場定位,但可以确定的是,小米在低線城市的渠道布局能力不容小觑。如果仿照與華為智選車型相似的 " 車進店 " 打法,那麼小米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裡鋪設完整的全線銷售渠道,再加上獨有的品牌優勢,或将對市場格局造成一定影響。
價格不是關鍵
低線城市、鄉村新能源車市增量在即,新能源品牌如何 " 沉 " 下去?價格是一個影響因素,但還不是關鍵所在。
拿山東一省舉例,除去青島、濟南、煙台、濰坊、臨沂 5 個一、二線城市外,其他三、四線城市的銷量合計也超過了 5 萬輛。
華泰證券的報告也顯示,雖然高線城市消費者的偏好集中在 20-30 萬元價格帶,但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購車偏好,也僅下行至 15-20 萬元的價格帶。另外在低線城市前十熱賣車型中,也有比亞迪漢 DM 這種價格在 20 萬元以上的車型。
下沉市場的新能源消費潛力并不弱,趨勢的變化也加快了下沉市場新能源基建的推廣進度。而對于車企來說,渠道或許才是決定最終競争格局的根本核心。
與一二線城市不同,低線城市的消費者,買車更加注重親身體驗和周邊口碑,新勢力的互聯網營銷打法并不可靠。他們更看重的是和服務商接觸中的信任感,好的渠道網絡有助于打造這種親和力。
由于 4S 店并未完全覆蓋下沉市場,在一些地區尤其是 " 小鎮市場 ",中小汽車經銷商,便成為了重要的汽車銷售途徑。
艾媒咨詢調研顯示,在下沉市場汽車銷售渠道中,中小汽車經銷商占比第二,為 47.2%。并且下沉市場的熟人社會特征明顯,容易通過親戚、朋友推薦找到可信任的中小汽車經銷商,而中小汽車經銷商更加靈活、服務更好,也更容易促成交易。
此外,商場渠道也是新能源品牌,在下沉市場的激烈競争點。
通過近兩年渠道上的革新,汽車開進商場已是行業共識,在一線城市甚至能看到,有的商場一樓幾乎都是車企的城市展廳。" 這種較為新穎的賣車方式在低線城市也行得通,雖然無法保證成交,但可以大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一位渠道分析師表示。
道理也很簡單,低線城市的商圈數量遠無法與高線城市相比。例如河南的五線小城鶴壁,可逛的商場僅有一個萬達廣場和一個名為 " 愛之城 " 的本地商城。大多數消費者都集中于此,而一個好的商鋪位置則能夠大大提高曝光和成交率。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看來,無論車企選擇直營還是授權,渠道建設、營銷模式的創新,最核心點是要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同時在客戶滿意度的前提下,誰的效率更高,誰就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
售後網點建設、充電網點合作,也都是新能源品牌打開下沉市場的關鍵點。
因為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由于其技術和結構與傳統燃油車有很大不同,維修保養需要不一樣的專業技能和設備,而且新能源汽車的部件和系統也更為復雜,維修難度較大。誰能率先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售後體系,誰就能占得先機。
充電網點其實是低線城市發展新能源的優勢,因為大規模建設充電停車場,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其土地和人力資源成本更低,建設阻力也更小。
毫無疑問,相較于一二線城市,下沉市場是一塊更難啃的骨頭,但機會也更大。數據顯示,三四五線城市目前占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即使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在目前基礎上僅提高 10%,也意味着銷量将顯著擴張。
而對于新能源車品牌來說,誰能率先搶占下沉市場的份額,以品牌口碑、交付規模、用戶數據、專用充電網絡等形成競争壁壘,或許正是未來 " 稱王 " 的根基。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