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3毛的芯片,撐起一個16億估值IPO,歡迎閱讀。
在硬科技投資熱持續高漲的當下,專精特新企業越來越成為重要抓手。
鑑于此,36 氪特推出《專精特新》專欄,深度挖掘和報道全國各地的專精特新公司。我們希望通過對近 1 萬家全國級、10 萬家地方專精特新的深度覆蓋,以媒體視角見證制造強國的崛起。 歡迎相關專精特新公司聯系 36 氪進行報道。
這是我們第五期―深圳芯邦,一家存儲和家具芯片公司,累計出貨 30 億片。
文|餘慧玲
編輯|彭孝秋
沉寂 20 年,張華龍公司終于要迎來 IPO 了,從北大無線電專業畢業的他已等太久。
這背後也是一個兩兄弟創業的故事。張華龍親弟弟張志鵬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現任公司副總經理。不過,兩人都已加入新加坡國籍。
在 2021 年缺芯潮中,兩兄弟所在的深圳「芯邦科技」賺得盆滿缽滿。2020 年,「芯邦科技」收入才 9907 萬元,2021 年增長近八成至 1.75 億元,2022 年更是達 1.92 億元。
淨利潤 方面,對應為 3972.57 萬元、3475.49 萬元及 3817.98 萬元,三年淨利潤超過 1.1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業績背後,「芯邦科技」員工數只增加了 22 名。從 2020 年的 73 名增加到 2022 年的 91 名。
此次科創板 IPO,「芯邦科技」計劃募集資金 6.05 億元。
作為中低端芯片生意的參與者,「芯邦科技」一顆芯片售價在 1-2 元左右,其中起家最早的存儲盤控制芯片平均售價在 0.7 元。
數據顯示,2020 年產品平均單價為 0.71 元,部門成本為 0.32 元,但產品銷售額高達 9801.91 萬元。2022 年,產品的平均單價、成本都有所下降,分别為 0.7 元、0.3 元,但與此同時,銷售額翻了一倍,達 1.9 億元。
來源招股書
智能家電控制芯片作為新增長曲線,「芯邦科技」平均售價更高。最近三年從 1.41 元 / 顆漲到 1.75 元 / 顆,對應平均成本也從 1 元漲到 1.36 元。
如今三年過去,「芯邦科技」的中低端芯片生意真的能撐起 16 億估值嗎?
不 " 性感 " 的中低端芯片生意
任何產品一旦出現供不應求,很快就會面對供過于求的尴尬局面。缺芯潮也一樣,如何恰當的備貨、去庫存,都關系到企業耐以生存的經營現金流。
從表中可見,2020-2022 年,「芯邦科技」的淨利潤雖都在 3000 萬以上,但實際之間的經營現金流波動非常大,2020 年淨流出 1764.85 萬元,2021 年有所收窄,直至 2022 年才轉正,淨流入達 2835.03 萬元。
對于 2020 年經營現金流量淨額與淨利潤之間差額達 5737.43 萬元的不佳表現,招股書解釋,是因為當年「芯邦科技」鎖定上遊晶圓廠產能,預付采購款 1778.83 萬元所致。
三年前,曾經造富了一大批人的 " 缺芯潮 " 事件,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其帶來的大面積搶產能、囤貨風波現在還時不時被讨論。
後面随着 " 缺芯潮 " 基本結束,砍單、去庫存以及裁員的消息接踵而來,芯片市場新一輪的下行周期也随之開始。
很多終端市場的重大客戶都在進行庫存調整,台積電三大客戶(蘋果、AMD、英偉達)也都集體下調了訂單,射頻龍頭 Qorvo 因削減訂單,支付了高達 1.1 億美元的違約金。
那段時間," 熬過芯片潮,死于庫存 ",成為很多芯片廠商的 " 噩夢 ",「芯邦科技」也承擔了連續兩年經營現金流為負數的壓力。
而嗅到财富味道的資本,也親自下場參與這場 " 行業熱鬧 ",這點結合「芯邦科技」的股東變化與财務數據,可窺探一二。
「芯邦科技」最近三年,有四次重要融資節點。
2020 年 5 月,人才基金投資 2000 萬元,拿到了 3.2% 的股權,因此當時估值為 6 億元。每股成本 5 元。
2021 年 3 月,中小擔創投投資 1540 萬元;力合創投、力合泓鑫分别投資 2100 萬元、560 萬元,每股成本 7 元。
同年 11 月,中冠匯富投資 1000 萬元;力合創投、力合泓鑫分别追加 1000 萬元、700 萬元,每股成本 10 元。
此後一個月,中小擔創投也投資了 560 萬元,每股成本保持 7 元不變。
這裡就能發現,看到暴富機會的機構越來越多,「芯邦科技」估值也漲了 40%。經過一年業績暴漲後,「芯邦科技」去年 6 月接受了最後一輪融資,深圳高新投和重投系列基金合計投資了近 4000 萬元,對應估值為 16 億元。每股成本 13 元,估值再次上漲 86%。
也就是說,兩年時間,「芯邦科技」估值從 6 億元至 16 億元,翻了将近兩倍。但與此同時,其營收與利潤卻沒有随估值翻同樣的倍數。
2020-2022 年,「芯邦科技」的營業收入從 9907 萬元到 1.92 億元,只增長了一倍,利潤還在整體下滑。
因此可得出結論:「芯邦科技」的估值存在虛高。即使該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并不能讓資本滿意,且伴随着存貨風險,但芯片賽道的熱度仍然讓資本對這場中低端生意看好。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智能家居芯片
數字化時代,芯片需求是無處不在的,但以什麼類型的芯片切入半導體市場,似乎也是一個值得探讨的話題。
就現階段來看,低成本 + 高銷量的芯片已經成為行業主流組成部分。「芯邦科技」的主營業務也以低價、高銷的打法推向市場,包括移動存儲控制芯片、智能家電控制芯片及其它芯片三大類。
而移動存儲控制芯片占比最高,達 72.36%。主要應用于 USB 存儲盤和 SD 存儲卡。報告期内,移動存儲控制芯片的銷售收入分别為 7545.64 萬元、6912.34 萬元和 1.36 億元。
但近年來,存儲芯片市場的處境一直較為艱難。據前瞻產業園分析,2022 年,存儲市場萎縮嚴重,存儲芯片廠商的利潤大降,全球前三大存儲廠商三星電子、SK 海力士和美光科技今年 Q3 營收額都大幅下滑,三星營收環比下降 28.1%,SK 海力士銷售額下降超過 26%,美光下降 27% 以上。
因此存儲芯片產業鏈不得不面臨兩難局面:一邊是業内降價預期高度一致,上遊資源不斷降價,售價越來越低;另一邊,市場需求疲軟,流速顯著變慢,競争殺價加重。
為了拓寬更多的產品線,「芯邦科技」早在 10 年前,就開始尋找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智能家居芯片。
目前。其智能家電控制芯片的銷售收入分别為 2232.35 萬元、1 億元和 5009.12 萬元,占比分别為 22.77%、59.51% 和 26.56%。
其中 2021 年,收入規模大幅增長,主要是由于下遊家電品牌廠商為應對市場 " 缺芯潮 " 的影響,加大了采購力度,不斷提升備貨規模。
針對不同的家電應用,芯邦已有十多款芯片進入量產階段,廣泛應用于冰箱、洗衣機、油煙機等三十多類家電產品中。
在智能家居芯片領網域長跑十年,「芯邦科技」收入來源從以往單一的移動存儲控制芯片增加到大家電行業,客戶包括美的、TCL、長虹美菱等國内外品牌。
" 三顧 "IPO,U 盤王者的 20 年曲折發家史
商業版圖的成功,是時代紅利與創始人 DNA 磨合的結果,「芯邦科技」成立 20 年,每一次的重大節點,似乎都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
2000 年,是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爆發的一年,高風險、高投入的產業吸引了眾多資本和半導體廠商。同年 6 月,國務院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圍。
此時,38 歲的張華龍也被這一景象吸引,作為上世紀 80 年代被中科院公派到美國讀工程管理碩士的 "60 後 ",剛剛在美國設計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他開始考慮回國發展。
2003 年 2 月,他帶着濃烈 " 洋味 " 的核心技術以及同屬 " 海歸 " 的團隊骨幹成員在深圳創立了芯邦。
那年正好是計算機軟驅走向沒落、閃存盤興起的年份。在張華龍創業一年後,提出筆記型電腦抛掉軟驅倡議的英特爾發現了「芯邦科技」,于是在 2005 年 7 月,英特爾風險投資基金與聯想共同出資 250 萬美元向張華龍伸出 " 橄榄枝 "。
在資本的推動下,「芯邦科技」實現了飛速發展。至 2006 年底,「芯邦科技」的第一代 USB 閃存控制芯片出貨量已經超過 5000 萬片,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 40%。同年,芯邦實現銷售收入 1.4 億元人民币。
乘着東風,「芯邦科技」在 2007 年第一次啟動了上市程式,此時雖只有 40 多名員工和 700 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但「芯邦科技」的年收入卻高達 2 億元、純利約 6000 萬元。而近 500 萬元的人均產值也讓芯邦成為 " 明星企業 ",成為當年創業板開板前熱門的芯片設計公司之一。
但很快,因張華龍在現金流充裕時采取了相對冒進的策略,對新項目投入過大、對老產品維護不足,再加上金融危機等多種原因收入下滑,公司發展基本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況,最終無緣創業板,只能主動撤回申請。
但 " 摔了個大跟頭 " 的「芯邦科技」沒有停下。
2012 年,在佛山市順德區的一個家電芯片展會上,一個知名品牌家電代工廠采購的美國頭部廠商芯片因抗微波輻射幹擾的能力不足,正在緊急尋找替代產品。
其相關負責人抱着試試看看的态度找到「芯邦科技」展位,測試後發現公司產品的抗微波能力達到刻度表滿格,多項指标都符合标準。于是,「芯邦科技」就此從大品牌切入了大家電行業。
從為全球約三成 U 盤提供閃存控制芯片,到兩大資本助跑,再到經歷一腳踏空、人員流失、停滞不前的階段,「芯邦科技」" 三顧 "IPO 的創業路可謂曲折動蕩。
那麼這次,排隊敲鍾的「芯邦科技」還能與上市 " 再續前緣 "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