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武備科普:什麼是“海馬斯”?究竟有哪些國家在使用它?,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1980 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注意到多管火箭系統在兩伊戰争中的表現,并開始進行 " 通用支援火箭系統 " 的研究與測評。經由美國陸軍導彈司令部籌措獲取,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場進行測試後,于 1978 年正式邀請北約盟國共同研發,1983 年完成原型并服役于美國及北約盟國陸軍,同時更名為 "MLRS 多管火箭系統 ",并賦予程式名稱 M270。
該系統重點改進了原 " 通用支援火箭系統 " 的軌道式發射設計為模塊化彈箱,并以 M-2 布萊德利(Bradley)步兵戰車衍生而成的 M-270 輕型裝甲履帶車作為發射載具。系統強化了火力控制系統及發射架機械系統,可實現更快速的裝填與瞄準。整個系統主要由火力控制系統及兩組發射模塊彈箱組成,彈箱内可裝載一組射程 31.6 公裡的六聯裝 227 毫米火箭彈艙,或一個 MGM-140 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發射箱,最遠可攻擊 165 公裡外的目标。
▲向着目标發射火箭彈的 M270 多管火箭系統
該系統同時為乘員提供必要的防護。車體由鋁質裝甲制造,可抵御小口徑武器射擊及炮彈碎片,并配備百葉窗以保障乘員安全。車組編制包括車長、駕駛員及射手,在必要時一人即可完成發射操作。
1991 年第一次海灣戰争時,美國陸軍首次将該系統投入實戰。10 輛 M270 多管火箭系統在 1 分鍾内即可朝目标投射超過 100 枚火箭彈,其強大火力足以有效壓制伊拉克陸軍,為美軍部隊的深入打擊提供支持。在整個戰争期間,美國共部署超過 230 輛該系統。之後,美國陸軍于 1995 年将其更新為 M270A1 型,并持續生產至 2003 年。
美軍在第一次海灣戰争後總結 MLRS 多管火箭系統的實戰經驗,鑑于其精度及射程仍顯不足,無法攻擊部分伊拉克火炮陣地且可能造成附帶損害,同時為适應未來作戰環境,提升機動性和減輕重量,開始進行改進研發。這一研發背景促成了系統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陸軍的官方名稱為 M142 的 " 高機動性火箭系統 "(HIMARS,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即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采用輪式車輛底盤,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由于系統重量僅為 M270 多管火箭系統的一半,因此可通過 C-17、C-130 等固定翼運輸機快速部署至戰區,為地面部隊提供及時而精準的火力支援。
▲使用 C-130" 大力神 " 運輸機實施部署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
▲外媒簡介中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實物
整套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分為 " 發射架 " 和 " 承載部 " 兩部分。" 發射 " 部分可攜帶一組六聯裝火箭彈艙或 MGM-140 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模塊,與 M270 系列多管火箭系統發射模塊通用,可發射美國陸軍制式全套多管火箭(MFOM)、GMLRS 制導火箭彈等彈種,射程範圍為 32 公裡至 300 公裡。标準發射速度為 8 秒 / 發,重新裝填時間不超過 8 分鍾,射擊後可在 20 秒内轉移陣地。" 承載 " 部分采用 BAE 系統公司研制的 6x6 中型戰術卡車底盤,行駛時速可達 85 公裡,駕駛艙配有裝甲防護。火箭發射系統由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負責制造。車組編制包括駕駛員、車長及炮手。
" 海馬斯 " 的 " 改良式火控系統 "(IFCS)可執行全自動接戰,從計算、瞄準到發射僅需 16 秒;在半自動模式下,火控系統根據人員輸入的目标參數進行射擊,必要時也可切換為全人工操作。在通常情況下,該系統設計簡便且高度自動化。友軍觀測部門通過數據鏈系統回傳目标信息,火控系統快速瞄準目标并執行射擊。此外,系統還可根據電腦中儲存的目标數據依次執行攻擊任務。
▲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所使用的一系列彈藥
▲台軍資料中,展示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所使用的一系列備用件實圖
美軍在 MLRS 多管火箭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主要目的是提升火力,适應現代戰場以城市或居民區為主的環境特點。而 " 海馬斯 " 憑借良好的道路機動性、較輕的戰鬥重量以及戰略運輸能力,可根據戰況需求迅速投入戰場,為地面部隊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符合美國陸軍旅級部隊的實際作戰需求。
自 1996 年起,洛克希德 · 馬丁(Lockheed Martin)導彈與射控部門以 " 先進概念科技展示 "(Advanced Concept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ACTD)項目開始進行 "HIMARS 多管火箭系統 " 的原型測試,以确保系統研制完成衣役後,能夠提供 " 交戰所需的充足火力、防空、卡車、輕裝甲人員防護需求 "。
1999 年 12 月,該公司完成了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原型 XM142,并于 2000 年 10 月完成初期戰術測試評估;2001 年 1 月與美國國防部籤約,于 2003 年 3 月開始生產首批低速初期量產(Low-Rate Initial Production, LRIP),以滿足美國陸軍 89 套需求和美國海軍陸戰隊 4 套需求。2004 年 1 月,繼續執行第二批低速初期量產,滿足美國陸軍 26 套需求。
2004 年 11 月,"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成功通過美國陸軍全面戰術測試評估,随後投入第二次海灣戰争。2005 年 1 月,執行第三批低速初期量產,滿足美國陸軍 38 套需求,并于 2005 年 6 月正式列裝美國陸軍,同年 12 月獲準量產。
早期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存在系統不穩定、可靠性差等技術問題,例如射控電腦容易當機、重啟後恢復程式需耗時約 9 分鍾、射控系統僅能标定目标但無測距功能等。然而,經過 4 年的測試評估,達到 99.2% 的系統測試和 100% 的實彈測試合格率後,這些問題已在量產前得到修正。
2006 年和 2007 年,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除按計劃量產外,還分别獲得美國陸軍附加訂購 18 套、44 套及美國海軍陸戰隊 16 套的訂單。截至 2011 年 9 月,該公司已向美國陸軍交付 300 套,向美國海軍陸戰隊交付 100 套,總計 400 套的生產數量。2016 年 1 月,該公司宣布 HIMARS 多管火箭系統已在美國陸軍服役超過 100 萬小時,戰備妥善率達到 99%。
美國陸軍主要将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用于反恐戰争。自 2015 年 11 月起,該系統部署于伊拉克,當年發射超過 400 枚火箭攻擊 " 伊斯蘭國 "(ISIS)據點;2016 年 3 月 4 日,美國陸軍從位于約旦邊境的美軍基地發射火箭進入叙利亞境内,以支援叙利亞反抗軍反擊 " 伊斯蘭國 "。
亞太地區方面,随着美國 " 重返亞洲 " 政策及其轉變為以中俄為假想敵的戰略方向,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改組并重劃權限區網域,以建立反制假想敵的反介入 / 區網域拒止(A2/AD)能力,"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正好能提供這種戰力。2016 年,美菲 " 肩并肩 " 年度軍演中首次出動 HIMARS 系統執行射擊任務。随後在 2018 年環太平洋軍演(RIMPAC 2018)和 2019 年美日 " 東方之盾 19"(Orient Shield 19)等多國聯合演習中,該系統均執行實彈射擊演練。
後續随着美國陸軍多領網域作戰(Multi-Domain Battle, MDB)理念的發展,首支試驗性質的多領網域特遣隊——配備 M142" 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 " 的第 17 野戰炮兵旅,将在平時以 I2CEWS(情報、信息、網絡、電子戰與太空)能力協助盟友并震懾敵人,戰時憑借自身機動打擊能力,協助美軍海空軍取得作戰優勢。該旅應于 2020 年 9 月完成驗證後,成為實編部隊
▲ 2018 年 " 環太平洋 " 軍演中。朝假想敵船艦發射戰術導彈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
▲ 2019 年美日 " 東方之盾 " 聯合演習中,與日本陸上自衛隊成員一道合影的美軍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的成員
目前,"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的用戶除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外,還包括新加坡、約旦、阿聯酋和卡達、羅馬尼亞、波蘭以及烏克蘭,這些國家通過軍售渠道獲得該系統并已服役。2024 年 11 月,台軍官方證實,己方向美軍求購的 29 套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于上個月抵台,由台陸軍第 10 軍團下轄的第 58 炮指部接收。
早在 2007 年 9 月,新加坡陸軍通過軍售渠道向美國提出采購要求,計劃采購 18 套 " 海馬斯 " 發射器、9 輛野戰機動化牽引車(5 噸卡車)、32 組 M31A1 制導火箭彈發射模塊及其附屬器材、原廠通信設備、教育訓練及後勤維護支持,總價 3.3 億美元。新加坡陸軍于 2009 年底接收首套 " 海馬斯 " 系統并建立操作能力;2011 年 9 月,第 24 炮兵營成軍,成為美軍之外首個操作 " 海馬斯 " 系統的部門。
▲新加坡陸軍在閱兵式上展示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
▲ 2024 年 10 月,台軍派出官兵前往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希爾堡美國陸軍炮兵學校,學習如何操作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
2010 年 2 月,約旦通過軍售渠道獲美政府批準出售 12 套 " 海馬斯 " 系統及 72 組 M31A1 制導火箭彈發射模塊等附屬器材,總價 2.2 億美元,并于 2012 年 2 月交付。
2012 年 12 月,阿聯酋獲美政府批準出售 12 套 " 海馬斯 " 系統、57 組 M57 戰術導彈、65 組 M31A1 制導火箭彈發射模塊,總價 9 億美元,并于 2014 年 9 月交付。
卡達同樣于 2012 年 12 月獲美政府批準出售 7 套 " 海馬斯 " 系統、60 組 M57 戰術導彈、360 組 M31A1 制導火箭彈、180 組 M28A2 訓練彈發射模塊,總價 4.06 億美元,并于 2014 年 9 月交付。
2017 年 8 月,羅馬尼亞通過軍售渠道獲美批準購買包括 54 套 " 海馬斯 " 系統、81 組 M31A1 制導火箭彈和 M30A1 子母彈頭發射模塊等,總價 12.5 億美元,成為歐洲地區首個使用 " 海馬斯 " 系統的國家,計劃自 2022 年起接收。
波蘭則為歐洲地區第二個采購 " 海馬斯 " 系統的國家,于 2019 年 2 月宣布以 4.14 億美元購買 20 套及相關配備,預計 2023 年全部交付完畢。
(關于烏克蘭方面所使用的 " 海馬斯 " 多管火箭系統,筆者将在收集足夠資料後來寫 ~)
(最近筆者正忙着将手頭上一系列資料 PDF 掃描化,目前已完成了《戰車部署 2020:尖端科技雜志特刊》一書。該書通過多角度分析的方式,從防護、火力、動力以及戰術上解釋了 " 為什麼艾布拉姆斯被台軍視為地表最強 " 這一問題,目前實體書已絕版。由于該書還結合了美軍 M1 主戰坦克的相關實戰、技術手冊,同時還有 2018 年 " 堅強歐洲 " 坦克大賽内容,觀感友好,是本不錯的收藏哦,感興趣的讀者可在後台回復 " 艾布拉姆斯 ",有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