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靠書法換飯的“居士”們,如何在抖音悶聲發大财?,歡迎閱讀。
最近好像是捅了居士窩
" 您好,我是執筆遊學的 XX 居士,能在您這裡讨口水喝嗎?"
只要你刷到了此類視頻,在浏覽、關注、點贊後,一定還會被抖音推薦大量類似的書法居士。
比如,最近「克勞銳」就先後刷到了三水居士、上古居士、香山居士、關山居士、寒江居士 ……以及一些賬号昵稱不帶居士的書法大師們。
滿螢幕的居士,簡直數不勝數,這讓相當一部分網友吐槽,最近好像是捅了居士窩。
而且他們的裝扮極其相似,都是一襲青布長衫、手持長杖、身背竹簍,簍内不僅放着卷軸和毛筆,布袋還會被墨染成黑色。
如果居士面容英俊,再戴上一頂居士帽,活脫脫就是趕考路上的寧采臣。更有網友根據居士的氣質形象、書法功底和粉絲數量,做了個" 抖音十大居士排名 "。
圖片源自抖音
為何這些靠書法換飯(物)的居士會扎堆出現?這類内容又如何吸引到大量點贊、關注?斯斯文文的居士們,又靠什麼方法悶聲賺大錢呢?
書法換飯,看盡世态炎涼
一直以來,換飯、換住宿、以物易物都是很好的題材。這類内容之所以深受用戶喜愛,主要是因為創作者在換飯過程中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商家。
商家待人接物的态度好壞,背後隐藏的心酸故事,冷漠或豪爽的性格,驅趕或接待的決定等衝突和不确定,才是視頻爆火的關鍵。
所以,不管是拍照換飯、樹葉換飯、刮刮樂換飯,還是如今的書法換飯,換飯只是故事開始的契機,用戶最喜歡看的,往往是施舍者的瞬間變臉。
比如,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把居士當成是要飯的,甚至覺得他們是騙子,因此很多視頻開頭的那幾句,總是很扎心。
抖音粉絲 36.7 萬的@三水居士,去年 12 月迎來了的第一條大爆款視頻(目前點贊已經達到了 26 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那條視頻開頭,老板直接來了個開屏雷擊,黑着臉致命發問:" 一杯水都要讨嗎?你年紀這麼輕,哎呀這個事情我見得多了。"
圖片源自抖音
這番尖銳的提問,瞬間就引起了很多用戶的反感,評論區的吐槽也反映了這一事實。
好在視頻的主角——老板的妹妹快速出現,熱情招待了三水居士。在三人的交流過程中,老板也搞清了事情原委,改變了态度,向居士反復道歉。
不過,評論區對老板并不友好,大量網友責備她态度不好、人太兇、光速變臉 ……
這也不得不讓老板妹妹也三水居士的評論區解釋" 我姐姐人很好的,只是原來遇到過被人騙,師傅多多包涵,後面她也很自責。"
圖片源自抖音
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因為這裡地處雲南,很多當地人 " 三生教育 " 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讓網友不要過于苛責。
三生教育是指 "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這是雲南在學校中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地處邊境讓雲南" 從小就教育我們的寶寶,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是她們不禮貌。"
圖片源自抖音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不要輕易指責一個人的冷漠,也别輕易勸别人大度。因為,我們并不知道别人都經歷了什麼。
形式固化,新鮮感逐漸流失
一直以來,一條賽道的火熱,就會快速吸引大量的創作者,這就導致了我們開頭所說的居士扎堆。
可比這更嚴重的問題,并不是居士多、作品多,而是這條賽道的拍攝形式越來越固化、内容重復度越來越高。
翻閱大部分居士的作品,我們會發現,永遠都是居士先到店裡讨水、讨飯、讨住宿,看店家的态度;接着就是施舍在先、寫字在後;然後就是大家舉着書法作品來個大合影。
假如碰到的是餐館,店家準備了餐食,居士就吃上一頓。如果店家想給禮物,居士基本會百般拒絕,最後雙方揮手告别。
如果說這些居士初期爆火靠的是機遇和緣分,但在持續更新作品時,難免會選題困境。這也導致大部分居士今年更新的作品,看起來總有一種店家表演的感覺。
例如,很多視頻在店家問候之前就已經開始拍攝,各大店家的話術、神态都極為相似,這也難免讓人產生懷疑。
當然,模式固化并非書法換飯這一類型創作者獨有的困境,很多相似模式的内容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好在書法換飯的視頻大多拍攝于小鄉鎮、小縣城,商家重復度較低。而彩票換飯、葉子換飯這類内容,店鋪重復度極高,甚至有些店鋪老板本身就是創作者,換飯更像是劇本。
面對模式困境,各大居士也不得不開始尋求解法。
比如,在抖音擁有 700 萬 + 粉絲的@晴書,内容就與大部分男性居士不同。她的作品早在去年,就從探店變成了去山村探訪空巢老人、病患家庭、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内容。
圖片源自抖音
她視頻裡的每一個悲苦故事,都讓觀眾看到了人世間的艱難;每一行眼淚背後,都飽含着親情、愛情。
她還一直堅持做公益,為困難家庭捐錢捐物,她的内容也讓用戶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顯然這就是對書法換飯形式的一種更新。
當然,并非所有的居士都有精力、能力去拓展題材。因此很多居士希望通過共創的形式,拓寬自己作品的傳播範圍。
翻看三水居士的主頁會發現,從今年開始,他已經先後和香山居士、執筆戰士、潇湘居士、朱元鼎、衛東執筆等居士,以及小大人忠義、标哥夏家源建設等創作者,進行過多次共創。
共創可以讓粉絲看到不同類型的書法作品,因為這些書法居士有的擅長行書、有的擅長篆書;共創還可以讓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内容,實現流量互補。
悶聲發财,揭秘居士遊學的營收内幕
當然,絕大多數居士的執筆遊學,終歸是獲取流量、實現變現的一種手段。哪怕很多居士自稱是出世之人,可路費、餐費、住宿費都是開銷,沒有收入遊學肯定難以持續。
因此,稍有粉絲基礎的居士,都會在内容中進行一定的商業化植入,還會在抖音櫥窗售賣與書法相關的商品。
抖音粉絲 110 萬 + 的@香山居士,不僅會在櫥窗售賣自己的書法作品,還在主頁留下了經紀人的聯系方式。
如果按照每件書法作品平均 198 元的價格來計算,當前他已售作品數量超過了 1500 件,僅此項收入就達到了 30 萬,這還沒算他在視頻内容中對餐館、企業的推廣收入。
圖片源自抖音
抖音粉絲 289 萬的@上古居士則在主頁介紹裡,直接給出了書法定制的選項。
雖然「克勞銳」并沒有查到他的一幅字畫到底值多少錢,但因為上古居士曾在去年 9 月入住過 @遂寧四月天酒店 并留下一幅字畫。
視頻發布後,酒店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很多網友為了買上古居士的這幅字畫,不惜出資三五萬的,甚至十萬,足見他書畫作品的價值不菲。
圖片源自抖音
而這些書法創作者中的佼佼者@晴書,在抖音主頁明确注明不售賣字畫。不過,她會在櫥窗推薦手串、毛筆、大米以及相關文創作品。
從銷量來看,這些商品目前已經售出 14 萬件,跟賣人數超過 9.7 萬,帶貨口碑也達到了 4.9 分。這種影響力,肯定不是粉絲幾十萬的書法創作者所能相比的。
圖片源自抖音
由此可見,這些居士在收獲一定關注度後,大多都能獲取頗為可觀的商業收益。
這也剛好解釋了為何這條看似閱聽人不廣的賽道,仍能持續吸引新居士不斷加入的原因。
寫在最後
雖然居士扎堆,内容形式也比較相似,但他們之所以能被大家喜歡,「克勞銳」認為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大部分書法創作者,都具備相當的功底,确實是靠實力吸睛。比如香山居士顏兵是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後裔,自幼便學習書法。
其他居士很多也是各地書法協會的會員,書法水平大多都有保障,不僅能博得普通人的喜歡,也經得起行家的推敲。
第二,書法、詩詞都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這些書法創作者不僅把文化帶到了店鋪裡,還通過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促進了文化的傳播。這兩年傳統文化越來越熱,顯然這類視頻的閱聽人群體也在不斷擴展。
第三,雖然大家内容形式有相近之處,但因為創作者眾多,也讓我們看到了全國更多城市中的更多人。
比如,三水居士目前已經遊學 691 個城市,可見他用筆墨記錄了多少感人的瞬間,帶用戶感受了多少人間的人情冷暖。這種故事性,才是居士們能從書法、傳統文化領網域破圈,得到大眾喜愛的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TopKlout 克勞銳 "(ID:TopKlout),作者:小松,36 氪經授權發布。